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2018-08-08 11:38李莎
学周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学生为主体领路人激趣

李莎

摘 要: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授课中,教师常采用单一的知识传输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为缺乏。在新课改大环境下,教师应对自己旧有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从而使其授课有效性增加。在小学语文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引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予学生课堂话语权,提升自身教务水平和能力,实现合作探究型学习,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作用。

关键词:领路人;学生为主体;尊重;激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4-009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4.059

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乃至初高中教学都是念经式的死板教学,学生在学习当中,变成了被动的一方。随着时代的不断往前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持续探索,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新时代的小学教师要从旧式教学思想中解放出来,研究出符合我国现代小学生特点的新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真正摆在课堂主人翁的位置,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动起来”。为此,我就以下几点提出我的意见和建议。

一、 要有“还”的意识

大家都知道,如果人一旦形成了思维定式,那么就很难去改变。同样的,有些教师习惯于“一言堂”的传统课堂模式,猛然遇到新课改、新教学模式的冲击,必定不能快速地接受。而且,课堂新改革的理论内容需要教师在实际课堂讲解中验证、充实。因此,新型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行,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应该顺应改革趋势,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了,教师也应该明白,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剥夺自己的教育教学权利,而是利用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方式方法更好地去实施教学。教师要做好“领路人”这个角色,成为知识的授予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广大教师也要注意:还,不意味着撒手不管。教师要做到还而不松,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具有掌控课堂,收回来的能力。

二、 “还”的有技巧

我们总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不动声色地焕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做《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发明家通过实际比赛,将矛的进攻和盾的防守相结合,从而发明了既能进攻,又能防守的坦克。在这篇课文的讲解中,教师应着力于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体会坦克发明的奇妙过程,然后从中明白道理。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设置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例如,“咱们一起看文章中的配图。图中的发明家正手持着盾保护着自己,但是你们看小小的盾能把发明家的身体完全挡住吗?(不能)发明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又想到了什么呢?(铁屋子)”从文章配图入手,提问题让学生作答,而非一言带过:“发明家认为盾太小了,不能完全保护自己,所以他想到了铁屋子。”避免机械的教学,用问题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课堂中。

三、 學生“运球”,教师“接球”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在授课时提出的一个问题,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跳跃很大。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种答案。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你对主人公的行为认同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再如,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提问:你认为西沙群岛美吗?你喜欢它什么地方呢?学生A:“我认为西沙群岛很美。我喜欢它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学生B:“我认为它美。我喜欢它那海滩上拣不完的贝壳。”学生C:“我也认为它美。我喜欢它海底各种各样的鱼群,好看极了!”等等。当这类问题被提出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再挑几个学生回答,让球在学生间传递,最后传到教师手中,教师总结,或者调整强调。一个精心的问题设置,会让学生心里有满满的表达欲,使得许多学生能够因这个问题而主动参与其中。

四、 尊重、鼓励学生,使学生敢于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重要成员,在学校里不只是学生要尊重教师,教师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回答,不能一句话否定,也要避免敷衍,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此变得放弃课堂,再也不想回答问题。

现在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都在强调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从小就做一个自信心强的人。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更是理应如此。我曾经听说过一个事例:一个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1回答说他是一个愚笨的人。因为该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心里的正确答案,教师直接给了他否定,甚至口出恶言,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从此以后,学生1在语文课上表现越来越消极了,在以后的活动中,也总是退缩。

本来小学生和教师的身高差距就比较大,而且小学生的内心相对比较脆弱,所以教师在对学生教育或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思想上一定要平视学生,不能在高地俯视学生。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们就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尊重学生不同的气质特点,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回答、表现。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班内的每个学生,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教师重视的,也能够在40分钟的课堂中展现风采。

五、激趣方式多样化

有一些学生消极应对课堂,是因为他们对该课程失去兴趣。例如,语文学习中枯燥的课文让学生反感,想要逃避。这就需要教师另辟新径,采取方法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兴趣,想要去深入学习。要说现代社会什么最发达,我想,网络绝对是榜上有名的。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尤其像语文这样重人文和情感陶冶的学科,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能够通过屏幕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通过音响感受作家情感的变化和跳跃。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和要求,组织活动,吸引学生。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学生为主体领路人激趣
熊立群:中国斫琴师领路人,奏响穿越时空的声音
致富领路人
陈春芳 山村脱贫领路人
以学生为主体打造一体化教学课堂新模式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山洼洼里的“女书记”脱贫致富的领路人——记河北省涉县辽城乡党委书记霍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