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 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和审题立意】
材料节选自泰戈尔《吉檀迦利》的第12节。材料所引的四个句子,不仅考查同学们对于诗歌的感性体悟与理性分析能力,更在于引导同学们聚焦生活、关注生命,进而达到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与终极关怀。
审题立意方向参考:
(1) 人生就如旅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究、寻求,会经历艰难曲折,需要努力坚持、毅力恒久,才能实现目标。这一过程可以参考借鉴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的说法。
(2) 根据材料所表达的层次,可从表象和本质、过程和结果两种角度考虑,如透过生活的现象、行为的表象探讨生命的真实与价值,通过思考人生过程的丰富性来展现经历的无可替代与结果的不足为惧。
(3) 分别从四句话、四个角度立意:“远”和“近”、“简单”和“艰苦”、“陌生”与“熟悉”、“外”与“内”等辩证关系。
纵观以上审题立意,第一种立意最契合诗歌要旨,但文章若偏执于坚持、毅力等关键词,容易成为套作。第二种立意是对第一种立意的深入思考和抽象概括得出的,具有思辨色彩,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阐述事理。第三种立意着眼于四句话内在的辩证关系,思辨性最强,但只选一个角度展开论述,对材料内容的整体把握略显不足。
【评分标准】
阅卷时,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审题、文体、思想深度、语言。
55—60分: 对生命“过程”的内涵,表象和本质、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或对“远”和“近”、“简单”和“艰苦”、“陌生”与“熟悉”、“外”与“内”等关系有准确的理解和阐释,并有较深刻的思考与评说。
50—54分: 对生命“过程”的内涵,表象和本质、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或“远”和“近”、“简单”和“艰苦”、“陌生”与“熟悉”、“外”与“内”等关系有较准确的理解和闡释,并有一定的思考与评说。
45—49分: 对生命“过程”的内涵,表象和本质、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或“远”和“近”、“简单”和“艰苦”、“陌生”与“熟悉”、“外”与“内”等关系有较准确的理解和阐释。
40—44分: 对生命“过程”的内涵,表象和本质、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或“远”和“近”、“简单”和“艰苦”、“陌生”与“熟悉”、“外”与“内”等关系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阐释。
36—39分: 对生命“过程”的内涵,表象和本质、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或“远”和“近”、“简单”和“艰苦”、“陌生”与“熟悉”、“外”与“内”等关系理解不清晰。
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昌元
探索未知 勇敢先行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一首小诗中写道:“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作为生命的旅客,畏缩不前,只会违背“君子不器”的信条,将生命从流动框定为静如止水,毫无波澜;唯有勇于探索未知,才能发现更多可能性,找到最终的归宿。
最近一款称为“旅行青蛙”的游戏可谓火热,我想这些“吸蛙”群众定是渴望在现实生活中找寻一个豁口,而这只蛙便是每个人平庸生活的寄托,我们未竟的英雄梦想。然而又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追寻的脚步,宁愿隔着手机屏,也不愿亲自追寻?
当“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声音渐弱,一群成天“无所谓”的“丧青年”正在悄悄兴起。陈鸿宇在《行歌》中唱道:“成长是场冒险,勇敢的人先上路。”转头发现身边的人早已不见踪影,没有勇气追求别样的人生。没有追求,谈何归宿?生人的门口紧掩,又有谁人敢于叩响?
这让我不禁想起那位黄州突围的苏东坡先生。被贬后的他本应如其他诗人一样,写写抑郁不平的小诗抒发自己的愤怒,可他没有,反而以全新的姿态跳脱旧生活、迎接新生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悠然自在,勇敢尝试新的生活,甚至还创造了如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等多种菜品,不可谓不有趣。生命的零点,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缓慢踱步、探索未知,这样的生命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反观当代,尽管许多年轻人都停滞于JPG格式,仍有一些人,开启了AVI格式。前有大学毕业后毅然决定成为一名记者的理科状元,后有毕业后扎根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的北大女博士,我们看到他们解锁了生活的不同模式。打开方式不同,生活的样子也大不相同。前提是,要勇敢探索。
亦舒有言:“我哪有什么归宿,我的归宿便是我自己。”许多人寻寻觅觅的家门其实不过是自己的内心。生命旅途多彩,要想找到自己的归宿,必须要有一颗探索之心,一颗勇敢之心。
让我们带着勇敢上路,告别“丧青年”,成为一只旅行在自己王国中的“小青蛙”吧!
点评
文章从题中“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一句入手,引出论点:唯有勇于探索未知,才能发现更多可能性,找到最终的归宿。照应题目,开门见山。
主体部分先用人们对“旅行青蛙”游戏的青睐,道出当下人们的生存困境,从而引发思考,素材新鲜,贴近生活。接着借用苏东坡的人生经验,得出缓慢踱步、探索未知的人生态度。然后用理科状元与北大女博士的人生选择强调勇于探索的重要性,并用亦舒的话进一步点明人生探索的归宿在于找到自己。议论层层深入,思路清晰。最后一部分,照应前文,结构严谨。
行文过程中,文章运用古今事例名言、生活时新素材,旧而不烂,新而不偏,紧紧围绕论点展开,是书本积累与生活经验鲜活结合的范本。但部分的语言表达,如“生命的零点”“JPG格式”“AVI格式”等略有不妥。
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 陈丽卡
智经“浅”,方及“深”
诺贝尔奖得主鲍勃·迪伦在他的《答案在风中飘荡》一曲中提到:“一个人要用多少次回头,才能假装他不曾看见?”在我看来,这是迪伦经历过世界繁芜后产生的大智慧,以四两拨千斤的力度道出了他对生活、对战争的深刻感悟。只有带着感悟去经历、去体会生活,才能到达人生之深刻大境界。
想必大家对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中那句著名的话都不陌生:“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他何以发出这样的感叹?那是因为在那个大工业狂飙时代,最好的事情与最坏的事情同时发生:有人生活幸福美满,可以坐在火炉边舒适地享受与家人的团聚时光;有人却衣不蔽体,目睹亲人逝去而无能为力;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却不断扩大;工厂越来越多,失业率却在不断上升……狄更斯在感受到这一切后,心存悲悯,创作了《双城记》《雾都孤儿》等一系列名作,成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巨匠。他思想的深度是经历了时代的浅薄而炼成的。“有人在升入天堂,有人在坠入地狱。”他以辛辣凝练的笔调展现了他最深的见解与感悟,智经“浅”而入“深”。
智经“浅”——智,便是用脑研究、用心感悟的意思,没有思考地去经历“浅”,是不可能造就或达到“深”的境界的。正如帕斯卡尔提出的:“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思想造就人的伟大,我们的全部尊严来自于思想。思想是一个将社会经历与个体特质有机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将万物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摒除了杂乱的表象,只吸取精髓的核心来丰盈自己,泰戈尔所说的“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正是如此。倘若没有思考的过程,一个人无论看过多少书、走过多少路,书依然是书,路仍旧是路,他看似有所改变,实际上只是一具带着血肉的机械衍生品。同样地,如果人只是博览群书而不知熟读研究、自主思考,他永远达不到大彻大悟的深刻境界。纵然他能够出口成章、信手拈来,也不过只是浮华的表象。化用《人民日报》评论员的一篇文章标题来概括,即他只是做了他人思想的“跑马场”,照搬他人的深刻感悟。因此,看似最“浅”最表面的事物更需以“智”亲身经历,否则就会出现泰戈尔所说的“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难以领悟,难以被接受。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只有思考能证明我们所经历事物的意义,而思考又是一个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唯有以智渡“浅”,方能度己予“深”。
点评
文章开篇从鲍勃·迪伦富有辩证思考与思想深度的歌词入手,点明生命的智慧与深刻在于带着体悟去经历。经历什么、如何经历才能寻得深刻呢?
主体部分首先用查尔斯·狄更斯的创作经验表明,要深入生活——他思想的深度是经历了时代的浅薄而炼成的,并引出“智经‘浅而入‘深”的论断。然而文章论述重点不在“浅”,而在“智”——思考。这一部分采用假设论证的手法,以读书、行走为例,从反面来说明缺乏思考的弊端。又用“倘若”“无论”“看似”“实际上”“同样地”“如果”“纵然”“也不过”等关联词语来得出自己的判断,言辞谨慎,富有理性思辨色彩。其中引用帕斯卡尔、笛卡儿的名言和泰戈尔的诗句,化用《人民日报》的文章标题,材料信手拈来,虽阐述略显不足,但胜在运用得恰到好处。
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 陈丽卡
于无声处听惊雷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这是因为过于简单或熟悉的事物我们往往会忽略。其实,如果我们能用不一样的思维对待它们,或许能有新的收获。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思想家、哲学家,甚至是物理学家,都是通过被人们忽略的事物而获得启发的。释迦牟尼在树下静坐七天七夜而感悟人生真理,成为佛教之祖;庄子梦见自己在梦中变成了蝴蝶,从而知晓了那蝴蝶与自己的界限;而那改变了世界的牛顿,也只是看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所以,如果我们能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在日本武士道盛行时期,武士团为了广招门人,于是告诉天下人,只要你能够“顿悟”,那么你就可以和先人们的精神有着相同的情感了。这招果然有效,为许多知识水平低下的武士打开了皈依之门。其实,“顿悟”讲究的同样也是从花草树木或高山流水间寻找新的感悟,本质上没有区别。也许有的人通过一株小草就能感知到活着的意义,而有的人翻遍名著典籍却依然一无所获。这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的方向。
泰戈尔还曾说:“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在我看来,这两句诗恰好说明了人生不仅需要看见那些被忽视的事物,還需要相关的知识和阅历才能看穿这一切。如果牛顿没有接触过物理知识,那么,纵然想要研究也无能为力;庄子没有相应的人生阅历和才华,那么只会把蝴蝶当作一个普通的梦。正因为他们有着普通人所没有的学识与眼界,才能感悟到普通人所感悟不到的精神上的满足与幸福。正如泰戈尔所说:“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在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动动我们的手指就能知道天下事的今天,我们不妨关上手机,安静地喝上一杯茶,整理一下脑中思绪,关注一下我们身边的生活,我们会发现原来世界这么美好,原来这些事情我们还不曾知晓。
于无声处听惊雷,才能听到最纯粹的声音。
点评
题目直接引用鲁迅诗句“于无声处听惊雷”,“无声”“惊雷”的隐喻既使文章富有文采,又具有思想的深度,充满了思辨色彩。该句又在结尾处点题,升华主旨,有振聋发聩之功效。
文章主体部分结合泰戈尔的四句诗,从两方面展开论述。前两句指向人们对于简单或熟悉的事物的态度,用了释迦牟尼悟道、庄子梦蝶、牛顿的苹果和日本武士道的“顿悟”四个例子进行阐述,暗合“无声”“惊雷”的隐喻。后两句指向人们发现简单或熟悉事物真相的条件,进一步强调知识与阅历的重要性。两方面的论述既有思维的层级性,又富思考的严密性。可惜后者的论述没有前者到位,说服力略显不足。其中知识水平低下的武士的“顿悟”和“还需要相关的知识”的提法,多少存在一些矛盾。
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 陈丽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