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温州市高三年级高考适应性测试作文题及佳作展示

2018-08-08 11:42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草根题意文化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打赏”,古时指身份尊贵的人给低层、下属的赏赐或为报答别人服务而给予的钱。现在,继“点赞”之后,凭借意愿自由、数额随意等特征,网络“打赏”成为互联网新宠,直播平台、明星微博、个人自媒体,网络处处可见“打赏”字眼,人人可以成为“打赏者”。

有人说网民“打赏”的不是金钱而是感觉和心情,也有人说网民“打赏”的不是感觉、心情而是自我需求,还有人说网络“打赏”就是一场草根文化的胜利。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 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和审题立意】

“网络打赏”一方面应用广泛并颇受好评,另一方面随着“打赏乱象”丛生,社会批判不断。审题立意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

(1) “网络打赏”现象。“打赏”是年轻人寻求互动交流、满足自我需求的新型人际交往形式,是支持、鼓励作者的好方法,同时,引发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也折射出不少社会问题。

(2) 打赏者和被打赏者行为、心理。对打赏者而言,心甘情愿,與旁人无关,同时也是对知识和劳动的尊重;对被打赏者而言,贡献了表演、作品或智慧,获取肯定和打赏,无可非议。打赏是一种交流形式,金钱流通只是副产品。当然,也有人认为靠金钱维护的关系和需求是空洞的。

(3) “网络打赏”背后的社会传统和文化。“打赏”可以看作草根文化的胜利,因为它打破了文化和娱乐精英在写作、表演等领域里的垄断地位,给了更多默默无闻的青年展示自我的机会。“打赏乱象”反映出青少年缺乏法律意识,同时网络舆论监督和网络管理缺位也是问题的一个诱因。此外,这也与“围观”“看客”的文化心态有关。

以上角度,可以择取一点论述分析,也可以综合分析。

【评分标准】

55—60分: 切合题意,有较强的思辨性,围绕“网络打赏”有独到的见解和生发,对现象有特别深入深刻的理解或者拓展到背后文化的深刻理解。文章有深度,有大格局,有严密的层次感和递进逻辑性,语言流畅。

50—54分: 切合题意,对“网络打赏”有较深的认识,有独立、较为深刻的思考和表达,讲究论证方法,有较为流畅严谨的层次感和递进逻辑性,论说色彩较为明显,语言流畅。

45—49分: 符合题意,论述较为全面,文章论述结构清晰,论述层次分明并多样,论述篇幅轻重得当,事例能说明观点,论说较有力,语言通顺。

40—44分: 基本符合题意,较多依靠举例说明观点,有适当论证并能围绕话题进行阐述,论述内容层次不重复,语言较通顺,结构较完整。

35—39分: 审题部分偏离题意,但仍然在题目的范畴中,文体模糊,语言风格不统一,内容相对单薄,缺乏深度,结构不太完整。

35分以下: 套作、离题、严重偏题。

温州中学 苏丰华

以三千弱水反观打赏现象

打赏成为网络新宠,并非草根文化的胜利,而是一场鱼龙混杂、群魔乱舞的时代狂欢。

当人们放低姿态获取打赏,与此同时也就拥有了被进一步物化与异化的危险。网红在视频中搔首弄姿,滥俗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批量放送着情感金句,在打赏中被明码标价,成为一件件商品,这无疑增加了网络空间的世俗功利性和商业性。当遇上物质的淤泥浊水,网络的净土也就开始了水土流失,打赏与媚俗联系在一起,纯正的严肃性和高度的智慧会离我们远去,网络上公共讨论的品质会受到戕害,这是需要我们担忧的。

对于打赏者而言,给钱成为一种自慰机制,以这种方式与被打赏者拉近距离,由此获得一种被需要的短暂快感。《细事的马槽》中写道,人存在得卑微与短暂。人在时代的噪声中匆忙行过,在宇宙的虚无荒原里收获孤独与渴望。在现代人陷入空乏的精神状态中时,打赏迎合了人的精神诉求,人在打赏中找寻短暂的同质感与认同感,由此确定和体认到存在的实有,我认为这是可悲的。

真正的干货,不应该以这种形式被肤浅地认同。精神之美与精神之维的碰撞交锋,应该像是一座灯塔映照另一座灯塔,而不应该像海边的小贝壳一样供人随意赏玩,然后弃掷迤逦不甚惜。

木心说:“对付‘俗,明哲的态度:你媚,我不媚;你有四面楚歌,我有三千弱水。”打赏,不是草根文化,它更像媚俗文化,而现代人的三千弱水在哪里呢?

周濂在书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没有深厚的哲学传统去沉思命运的无常,没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去抵御时间的清洗,没有强健的法治精神和权利意识去抵抗国家的暴力,那么唯一能做的便是歇斯底里的狂欢和饕餮、起哄或围观。”

打赏在本质上与狂欢饕餮、起哄围观大同小异,而周濂也为我们指出了现代人的三千弱水在哪里。与其将时间、金钱浪费在打赏上,不如将精力投注于自己的哲学修养与内心信仰,由此获得对智慧的激赏与对自我存在的认同。毕竟,如周濂所言:“存在的质感并不取决于事件的堆积,生命的丰盈其实更存在于内在化的体认与理解。”

以我内心的三千弱水旁观这一场打赏的时代狂欢,不妨一笑置之,如木心所言,它终有四面楚歌的一天,而我将继续“明哲而痴心,以精炼过的思维和感觉来与宇宙对立”。

点评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打赏“并非草根文化的胜利,而是一场鱼龙混杂、群魔乱舞的时代狂欢”。接下来两段阐述打赏乱象及其形成原因,然后提出打赏的正确形式:“精神之美与精神之维的碰撞交锋,应该像是一座灯塔映照另一座灯塔”,以周濂的话引出具体办法。结尾照应标题,再次强调观点。全文处处体现出思考的深刻到位以及文字的成熟老练。

温州中学 苏丰华

秉之以明志,赏之以本心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以不可阻挡之势袭来,随之而来一“旧词新解”:“打赏”变成了意愿自由、数额随意、人人都可行的一种互联网新宠。当我们按下那金黄的按钮,所获得的是何物、失去的又是何物?我们是否会被情绪所裹挟盲目去打赏?以我言之:秉之以明志,赏之以本心,方不会使打赏变味。

有人说打赏是一种感觉和心情,又或是一种自我需求,这确实有道理。朱自清先生曾有一文《论自己》说道,翻开字典,“自己”一词下面连着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哲理、一个个成语,自己真乃世间第一英雄好汉。无独有偶,西方学者卡希尔也有犀利一语:我们就像一个气球,需要不断充进他人的爱戴和认同。可见现今个人主义膨胀至极。当我们的打赏流向了王思聪的“娱乐圈揭秘”,当我们的打赏流向了直播画面上面容姣好或风趣幽默的主播,我们不过是用金钱去换取愉悦与满足,而这样的情感是泛娱乐化时代下极其浅薄甚至可笑的产物。我们猎奇的窥视欲,对廉价自我认同感的极度需求,让打赏成为越来越充满铜臭的牟利工具。

鲁迅曾说“钱不能够买到自由,但自由是可为钱所卖掉的”,于是,媒体开始为“打赏”卖掉自己的自由与职业操守,只要能吸引眼球,说几句看官们爱听的好话,满足他们的小小自我,便日进斗金,何乐而不为呢?

但亦有不愿随波逐流的人欲将“打赏”引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李银河先生在知乎、微博回答专业社会性问题,但标价仅一元,而“打赏”颇多。这一元仅是一个极低的门槛,不为钱财,只为分辨你“是敌是友”:是否真是想在这儿问些什么、学些什么。而那些“打赏”,乃是学到知识的感谢,乃是对她的尊敬和鼓励,此乃“赏”之有道。

也有人说“打赏”是草根文化的胜利。我以为,通过更少的财物,利用互联网获取更多的知识,这确实是草根逆袭的一种途径。可切莫让这草根文化流于庸俗和浅薄,更不能用“打赏”烘托低俗,用金钱换取稍纵即逝的低级快感。我们应让“打赏”变为鲁迅所写的《天才未有之前》中的那“土壤”,以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而非“灰尘”,使“好花和乔木”难以生长。让“打赏”的品位高一点,让我们的思想深一些。如此,打赏所成的才不会是狐朋狗友之伍,而是志同道合的君子之交。

木心有言:“人类文化的悲哀,是低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若我们能够秉之以明志、赏之以本心,那么,这样荒谬而深刻的悲哀能少些,真实和高尚必会取而代之。

点评

文章开篇以“知识经济时代”切入,直接扣紧主题,提出疑问:打赏时,“所获得的是何物、失去的又是何物”;接着明确回应疑问:“秉之以明志,赏之以本心,方不会使打赏变味”,为下文的扎实论述奠定基础。后文通过“打赏逐渐沦为牟利工具”和“打赏的更高层次”两方面正反对照,以及对“打赏是草根文化的胜利”的剖析展开论述,层次清晰分明,逻辑递进张弛有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尤其是引文的恰当使用,画龙点睛,很好地深化了主旨。

温州中学 苏丰华

从“打赏”看社会需求

“打赏”凭借着带有一点“佛系”意味的随性风行网络。小而言之,“打赏”反映的是个体的感觉和心情;大而言之,当小的“打赏”行为被统计整合到一起,个体的声音就被放大,“打赏”折射出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

传统媒体时代,大众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成为信息的受众。然而新媒體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拥有话语权,信息的双向沟通成为可能,“打赏”便是草根表达欲的体现。他们用“打赏”的方式传递认可、喜悦、欣赏等不同的情绪,形成强大的社会共鸣。看似一场全民的互联网狂欢,却折射出不同的社会问题与需求。

以时下大热的主播行业为例,门类繁多的直播之所以火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们迎合了大众或物质或精神的需求。人们所熟悉的游戏直播,反映的正是大众对娱乐文化的需求,而在“打赏”的激励下,游戏行业被社会需求不断倒逼,向着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向不断升级。“打赏”既体现了社会的需求,这种需求又在“打赏”的过程中不断升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打赏”并没有止步于互联网狂欢,而成为一些产业发展的推动力,究其根本,是因为它更加直接地反映了社会对于这些产业发展的需求。

如果说大众对于游戏产生的期待是一种相对物化的社会需求,被“打赏”的,其实还可以是情感的诉求。这其中有说出大多数人心声的肺腑之言:《我是范雨素》传达了在城市拼搏的不易,以对人生境遇的平实感悟收获感动;《流感肆虐下的北京中年》表现出了“中年危机”“中产阶级焦虑症”等热门议题。也有为少数人发声的勇敢呐喊,譬如知名社会学家李银河针对性问题的打赏问答,捍卫着少数人的权利与尊严。“打赏”不只流于肤浅的纯娱乐性的话题,它还可以折射出群体性的焦虑和困惑,刺激着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单纯以为打赏是一种草根文化的胜利并不妥当,它固然放大了各类社会群体的话语权,但还没有达到“胜利”的境界。文化的胜利不在于它的声音有多么响亮,而在于它有没有化解问题和健康发展的能力,而“打赏”仅仅是为提问的人群递上了麦克风。

“打赏”行业本身还存在一些乱象有待于规范,但它确实为社会需求的提出提供了新的途径,希望它能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参与其中的我们,也应对“打赏”之后的问题作更多深入的思考。

点评

写作论述文,有时候泛论许多,不如专研一点。文章抓住“打赏行为折射的需求”这一小点,从一个角度切入,首尾呼应,成熟为文。从社会物化需求的论述到精神层面需求的递进剖析,使全文呈现了明晰而有力的论述框架。如果文章能够把“被‘打赏,其实还可以是情感的诉求”,改变为“打赏和被打赏,其实是情感的契合”来论述,则更为妥当。

温州中学 苏丰华

猜你喜欢
草根题意文化
笑笑漫游数学世界之理解题意
弄清题意 推理解题
审清题意,辨明模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谁远谁近?
草根
草根
草根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