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志坚
(文成县第二实验小学,浙江 文成)
《减法的验算》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中穿插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如下图):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甚至是老师,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尝试法,由于是毫无策略的硬凑,以至于重复使用数字的竖式很多,耗时很长,结果很不乐观。 在教研活动上,专门提出了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又上网查阅了相关的材料,终于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透地理解。
错误的认识导致解题策略的选择失误,没有好的解题策略,盲目使用尝试法肯定是不行的。为此,首先引导学生研究这样一组简单的试题:
先求和,再找规律。
注意:比较两个加数各位数字之和跟和里的各位数字之和,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
针对此题,我特意从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四个平行班中随机抽取了100位同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加数各位数字之和”与“和的各位数字之和”之间的关系都不十分了解,也没有关注过,而且大部分同学对练习过的题目进行归纳的能力较差,所以他们在解答这个问题时不能快速找到突破口,只能采用逐一尝试的方法。
笔者以为:该题的思维起点是:“加数各位数字之和”跟“和的各位数字之和”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个基本规律,对这道思考题的解答就可以“信手拈来”。根据竖式中的和与加数的位数不难发现,这道式子最多出现三次进位,最少出现一次进位:
假设一:一次进位
加数各位数字之和:(45+9)衣2=27和的各位数字之和:45-27=18
由于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是四位数,和中的最高位必须是1,又因为是最高位一次进位,所以0必须出现在和中,即4个数字分别是:(1、0、8、9),根据交换法,可以变化出许多加法式子:324+765=1089、342+756=1098…
假设二:二次进位
加数各位数字之和:(45+18)衣2=31.5
出现小数,直接排除
假设三:三次进位
加数各位数字之和:(45+27)衣2=36和的各位数字之和:45-36=9
即和中的 4 个数字分别是:(1、0、5、3),(1、0、2、6),根据交换法,又可以变化出许多加法式子:264+789=1053、437+589=1026…
一题多解,由于解题的方法众多,深受学生喜欢,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并且能促使了解学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做过奥数题的同学一定不会忘记“鸡兔同笼”带来的痛楚:
今有鸡兔同笼,头共8个,足共20只,求鸡与兔各有多少只?
方法一:用假设法解答是最普遍的:
方法二:用方程会使思路变得简单:
方法三:还有抬腿法也比较实在:
仔细分析,这几种方法还是比较繁杂的,首先计算出来的是鸡的数量,还是兔的数量?有什么规律吗?中、下层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另外,对于初学的人,想把每一步的数与形结合起来,难度很大。
为什么我们不去试试,把“实践与应用”跟“图形与几何”结合起来考虑呢?不难发现,鸡兔同笼问题跟求组合图形的面积问题有极其相似的地方。
运用知识的正迁移规律,有助于我们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有利于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水流问题这一知识版块,里面的概念繁多而复杂,抽象又生僻,我们理解起来感觉很混乱。如何将抽象的“静水速度”“逆水速度”“顺水速度”“水流速度”的内在关系,用直观的线段图简单、明了的表示出来?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线段图,将水流问题的四个概念与和差问题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水流速度”相当于“较小数”、“静水速度”相当于“较大数”、“逆水速度”相当于“差”、“顺水速度”相当于“和”。水流问题的四个概念间的内在对应联系,便一目了然: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衣2=静水速度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衣2=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顺水速度
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
逆水速度+水流速度伊2=顺水速度
线段图十分直观,利用线段图,可以根据其中的两个条件,求出其他的未知项,十分简便。由于充分运用了正迁移规律,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水流问题”,而且沟通了和差问题和水流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之,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体系,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更好地找到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地使数学教学完整化、系统化。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内容,采取合理的方法,借助适当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与数学方法的一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