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旧屋基:抓准特色亮起来

2018-08-08 12:15何杨波,赵芳,纳梦月
今日民族 2018年7期
关键词:罗平彝族蜜蜂

·那色峰海夕阳|杨劲松|摄·

在罗平县旧屋基彝族乡,有一个好去处——那色峰海。

天气晴好,那色峰海群峰耸翠,远望如森林密密簇簇;云雾环绕,那色峰海峰林波澜壮阔,鸟瞰似山的海洋。大补懂村掩映在层层山峦之间,幻如仙境。

大补懂,彝语,意为“大山上的美丽人家”,但在过去,这个大山上的人家并不美丽。大补懂村是罗平县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村,典型的贫困村,有名的“石山”村,因山多地少且多为石头覆盖,贫瘠的土地带给村民的收获很少,村民生活得很艰难。

“抓得准”特色,鼓起百姓腰包

一大早,大补懂村村民王国翠家的院子里,和往常一样,杀鸡、洗菜……一家人忙得脚不落地。等待十多分钟后,在堂屋里,29岁的王国翠边用毛巾擦着手,边和我们聊开了:“今天中午有几桌人来吃饭,晚上也定了3桌,比较忙,让你们等着我,不好意思啦!”

王国翠是昭通鲁甸县人,“我在昆明打工认识了我老公,就跟着他嫁过来了。我嫁来那会儿(2008年),村里太困难了,吃了今天愁明天。大多数人家房子是用石头垒墙,用茅草做顶。一出门,牛粪、猪粪到处都是,无处下脚。路就更烂,只有一条毛路通乡上,还不通车。乡上一个星期赶一次街,12公里路,单边要走4个多小时,虽然很远,但还是非常想去。最记得的事情是,有一次,我怀着孕去赶集,实在走不动,走哭了也没用啊,休息一下,还是要继续走。那时候,买点菜都背不回家来。结婚的时候,我爹妈来,看着这里条件这么差,都哭了。”说起十年前,王国翠感触颇多。

“以前这里穷得叮当响,全村36户,几乎都住破瓦房,30多户村民要吃救济粮。”旧屋基乡党委宣传委员刘加维说。

·大鹏越群山|韦嘉萍|摄·

2015年,深山中的大补懂迎来了彻底改变的新机遇。这一年,大补懂被列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结合示范村建设,当地政府围绕村寨自身特色资源做起文章。

“搞传统种植业大补懂不具优势,但这里拥有发展特色旅游的两张王牌,一是彝族传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民族风情浓郁。二是区位优势明显,村旁是十万大山观景台,观景台位于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十万峰林观景制高点,登山观景可坐览十万大山峰林。大补懂具备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潜力。”旧屋基乡党委书记许松琳说,“‘那色’在彝语中是‘彝族人家’的意思。我们以‘那色峰海’为品牌,以‘生态民俗’为基础,以‘彝族文化’为特色,以峰林旅游体验基地,摄影、写生基地,民族文化展示基地等‘基地建设’为亮点,构建特色‘民俗峰林’旅游小山村。建设主要围绕和谐民居功能区、民俗祭祀活动场所功能区、通书文化广场功能区和写生摄影基地功能区四大功能区进行。”

“2015年以来,改变就大了,水泥路铺通了,房子陆续改建新建,文化活动室也建起来,民族特色浓起来。环境改变了,有游客来看峰海,我先是在家门口摆个摊,卖凉粉和炸洋芋。慢慢地游客多起来,我们许书记(许松琳)来动员,动员我们开农家乐,乡上还给了些补助。有了支持,我们胆子就大了。2016年10月,我家开起农家乐,游客来了可以吃饭,也提供简单的住宿。这几年,变化太大,太快了!以前,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盖起这么好的房子住;还能考个驾照,买张车来开。去年6月我家买了车,在村里是第一家。虽然车子不好,但我自己觉得非常满足啦!现在,村里家家都苦着钱了,收入上翻了不止几倍。”王国翠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据统计,2017年全年,大补懂村共接待游客4万多人,今年截至5月就已经突破了这个数字,预计到年底,游客人数将翻倍。

王国翠家院子东侧,正在盖新房。“大概要花30万,也是我们全家这两年的积累。主要是提升改造,原来住宿的房间都没有独立卫生间,我们新盖的这栋楼,二楼三楼的客房都有卫生间。一楼用来做厨房,按标准化来搞,要让来的客人吃得满意、住得满意,我们的收入也才会更高。”王国翠一家对未来有了新安排。

2017年、2018年,那色峰海连续两年被列为“中国避暑名山”,大补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短短几年间,大补懂成了“旅游天堂”,全村30多户人家,有10多户开起农家乐。每到周末,很多人家都在摆摊,村民们纷纷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腰包鼓起来,日子过得像彝族火把节的火把,红红火火。

目前,投资25亿元的那色峰海旅游度假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罗平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峰海|杨劲松|摄·

“留得下”民俗,传承乡村文明

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了大补懂村发展的短板,而使村寨亮起来的,是对彝族文化的深挖和打造。

行走村中,灰瓦石墙格子窗、红黄黑主色调的民居建筑令人驻足观赏,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彝家特色民居与村寨周边的绿树青山相得益彰。

色彩绚丽的门窗门面。建筑门窗门面主色调为红黄黑组成,红黄黑颜色是当地彝族群众喜欢的颜色,在彝族同胞眼里,红色代表火,彝族是火的民族;黄色代表未来和光明,预示年年丰收;黑色是大地的底色,庄重威严。每家每户门面用饰品牛头、羊头进行装饰,当地彝族讲究“三拜六祭”,三拜即祖灵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六祭为祭山、祭火、祭水、祭牛、祭五谷、祭寨门,祭祀活动大多用牛头和羊头,彝族同胞对牛头和羊头就比较尊崇,他们坚信用牛头、羊头装饰房屋祈求神灵保佑,能驱灾辟邪、庇佑家庭幸福安康。

·观景栈道·

庄严凝重的石头墙体。墙体用不规则黑色石片砌成,石头就地取材,墙体绘有黑色腰线,墙体庄严而凝重,一种历史的沉淀不禁令人遐想。山墙上镶嵌太阳和老虎组成的图腾标志,当地彝族崇拜太阳神,认为太阳神是他们的保护神,日常的天文历法、生产节令都是使用十月太阳历,把一年分为十个月;当地传说老虎是彝族的祖先,对老虎也是非常崇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老虎幻化而成,老虎的左眼是太阳,右眼是月亮,毛皮是树木小草,肉是大地,骨骼是山脉,血液是江河湖海。

古朴自然的灰瓦房。屋顶用灰色瓦铺盖,四周翘角,朴素怀旧。屋顶竖立的圆圈瓦片,是太阳的标志,加上屋顶圆圈下的月亮,表示日月生辉,彝家与天地万物共存共处。在建筑核心区中心位置,也是房屋最重要的地方,用瓦片搭建成五角星。“五角星象征我们的党和国家,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刘加维说。

观自然风景,看特色民居的同时,游客在大补懂还能品尝传统美食,体会彝族风情。

·特色民居|杨劲松|摄·

·王国翠·

一个个农家乐里,自家烧制的小黑药土鸡、现磨的石磨豆花成了招揽游客的招牌菜。“游客来得多,国外有法国的、韩国的、日本的,国内有北京的、上海的、新疆的……他们都说,我们这的云海多么漂亮,又夸我们的菜做得好吃。土鸡、土鸡蛋、石磨豆腐,还有应季的山茅野菜都是我们的本地特色,游客非常喜欢。”王国翠一脸自豪。

村寨面貌变化大,大补懂村人的改变也不小。“陈氏家训:知荣辱、守法纪、重教育、讲文明……”在每家每户的堂屋外,都能看到内容不同,用彝汉双语标明的家训牌。

“现在家家都往前奔,原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纷纷回乡,做农家乐的、搞养殖的、种菜的、摆摊的,现在,人人都要过好日子,个个都不敢懒了。说实话,前几年懒得很,除了种包谷,也没什么活计,农闲时候,男人们爱喝酒,喝了酒就闹。”村民陈树芳说。

留得住绿水青山,留得住乡愁,小小的大补懂村寨“颜值”越来越高,真正实现了从“贫困村落”到“摄影绘画走廊、康体养生天堂、美丽乡村”的华丽蜕变。

大补懂村只是旧屋基乡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旧屋基乡通过文旅结合、农旅结合的方式,串联起辖区内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以及农特产品,形成了一条迷人的旅游产业环线。依托自然风光和特色资源,很多村寨的产业由一产向二产、三产转型。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文化是魂。”许松琳说。

为让乡村真正美起来、农村经济强起来、农民生活好起来,近几年,罗平县全力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把发展全域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首选路径、主选产业,在机制上创新、在资源上整合、在产业上融合、在文化上先行,赋予全域振兴活的灵魂,引领了大批贫困村脱贫致富,不少地处山区的贫困村改换新貌。

民族地区乡村,走上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快车道。

·旧屋基“一窝蜂”基地|吴武|摄·

“引得来”能人,开拓乡村振兴新路

农村人才外流曾是普遍现象,这在少数民族山区更加明显。一位基层干部说:“过去考出去100个大学生,能回来2个就不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

在罗平,一些既有乡村生活背景,又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人,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理念。

旧屋基乡小坂田村“那色土蜜故事馆”的发起人吴跃国就是这样的人。

在罗平30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00余万亩集中连片的油菜花、6万亩光叶紫花苕、50余万亩玉米、荞麦,30余万亩水果和近百万亩上千种野生植物蜜粉资源,加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条件较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罗平自然而然地成为蜜蜂繁衍生息和养蜂人向往的地方。在罗平的很多村寨,村民世代养蜂。如今,这个甜蜜的事业有了新变化。

“那色土蜜故事馆”大门外,可爱的蜜蜂卡通雕塑让人眼前一亮。这里是“旧屋基乡那色土蜜养殖合作社”“罗平县中蜂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土蜜故事馆里,上百个蜂箱依山顺势排开,散落在紫薇、蔷薇、紫藤树下。

“大家看到有黄色认养标牌的蜂箱都是已经被认养的小蜜蜂。这也是我们园区最主要的销售模式,代号为‘一窝蜂’行动,客户用3000元可以认领一个蜂箱,一年我们至少提供给客户12公斤的蜂蜜,超出的部分也归客户所有。自认养销售模式启动以来,受到了广大游客的青睐,认养者可以亲自参与割蜜,也可通过直播实时观看割蜜。目前,我们正在筹建蜜蜂主题民宿和餐厅,届时作为增值服务,认养者还可免费在我们园区留宿和就餐。”作为蜜蜂文化园里的运营商,吴跃国边走边说。

“我们家认养了一箱,然后我就天天想带着孩子跑来,想在寓教于乐中让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增进家人感情,我们一家都期待着明年来亲自割蜂蜜,到时孩子肯定很开心。”本地游客吴赛玲指着自己认养的那箱蜜蜂说道。

致力于打造融产品、体验与旅游为一体的“一窝蜂”行动,探索出了体验经济新业态。

依托“一窝蜂”行动,两年来,全县蜜蜂养殖开展得如火如荼。罗平县芭蕉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鲁布革乡芭蕉箐村建立了集科普文化、教育培训、产业孵化、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为一体“蜜蜂文化园”。蜜蜂文化园由“蜜蜂博物馆”“蜂产品体验区”“传统生产工艺展示区”“蜜源植物展示区”“养殖技术培训区”和“中蜂规范养殖示范场”六个部分组成。

蜜蜂文化园的建成,不仅吸引国内外广大游客前来游玩、了解和学习蜜蜂文化知识,同时带动了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2017年,罗平县确定了蜜蜂产业作为产业发展脱贫项目之一,统筹整合财政涉农项目资金500万元,按照“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行模式,依托罗平县蜜蜂产业发展资金项目,采取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的方式,开展“蜂产业+脱贫”工作,带动鲁布革、旧屋基、大水井3乡及全县贫困人口通过发展蜂养殖脱贫。

如何通过“一窝蜂”,带动脱贫?

芭蕉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翁建雄说,“我们‘一窝蜂’行动的目标是:‘认养一窝蜂,甜蜜两家人’。公司主要做基地和营销,协助政府免费给每户贫困户发放5箱蜜蜂,计划2018年7月以前,向全县8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4000余箱,现在已经基本完成免费发放。另外,公司还与罗平县农业局蜂业站合作,携手省内专业技术人员,面向广大贫困农户,组织了多期培训,解决养殖技术问题。从去年10月份开始,公司通过营销,接受社会各界人士认养,认养的收益返给贫困户。目前,已认养1000多箱,获得支持的贫困户达到859户。”

一窝蜜蜂,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贫困户。

“我们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为蜜蜂养殖和蜂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提供好更加卓越、安全和环保的创新解决方案。始终坚持遵循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价值观,推动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树立起中国原生态蜂产业的新标杆。”翁建雄为代表的罗平新一代养蜂人,有事业发展的野心。

罗平地处滇、黔、桂三省(区)接合部,全县国土面积3018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89.9%。被认定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680个贫困县之一,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70户15857人。

“罗平境内居住着彝族、布依族、苗族、回族等22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县13个乡(镇)。全县有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长底布依族乡和旧屋基彝族乡3个民族乡,35个民族村(居)委会,256个少数民族聚居自然村,属典型的散杂居民族地区。散杂居民族山区也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蜂养殖投资小、见效快、不占耕地、不用粮食,发动和指导贫困户发展蜜蜂养殖,并将它作为罗平县山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罗平县民宗局局长刘卫东说道。

·旧屋基乡政府|吴武|摄·

难走的路是上坡路。在基础设施得到保障的广大农村,各族群众对好日子又有了新向往,期盼得到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大补懂村的嬗变,“一窝蜂”的甜蜜事业,见证着罗平全域旅游崛起的努力,也成为罗平“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猜你喜欢
罗平彝族蜜蜂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回到“罗平”
探秘罗平生物群
The Battle Between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大美罗平”全国古体诗词大赛获奖作品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蜜蜂
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