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模式研究

2018-08-07 10:26刘远霞黄文峰包华影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分银行国培计划教师培训

刘远霞 黄文峰 包华影

摘 要:基于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模式。该公共服务模式通过搭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一体化的教师培训公共服务体系,开展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践,为诸如“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以及地方教师培训提供包括培训咨询、资源共享、项目管理、学分管理、技术支持、平台应用、能力建设、质量监督等公共服务支撑。

关键词:教师培训;公共服务模式;服务体系;国培计划;学分银行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11-0093-04

建设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下同)提供多样化服务,是我国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所提出的一项具体要求。培训机构要将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优质服务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灵活、开放、专业的培训公共服务平台。[1]2016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建立培训学分银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互联互通的学分银行体系,支持大数据管理,为培训学分的累积、转换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2]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现状

据统计,2016年我国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规模达到1350.92万人,其中,幼儿园教师249.88万人,小学教师578.91万人,初中教师348.78万人,高中教师173.35万人。[3]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每人每五年要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如此庞大的培训需求体量,需要由相对完整的教师培训服务进行支撑。

1.五级教师培训项目体系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多采取项目制。根据出资和管理部门层级的不同,教师培训项目体系可以分为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地市级培训、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等五个层级。每个层级往往都会对自身的教师培训项目进行规划和定位。例如,国家级培训重在建设国家级教师培训团队和建立培训标准体系,为各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培育“种子”、规范标准;省、地市、县级培训重在打造本域内教师培训团队,培训各级骨干教师,指导下一级教师培训工作开展;校本培训则围绕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面向本校全体教师开展常态化培训。

2.“四位一体”的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致力于建立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片区研修中心、校本研修“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该支持服务体系中,承担教师培训项目的主体主要是大学、企业、教师专业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其中,大学是以师范院校为主,他们拥有专业的培训专家团队、优质的培训资源、丰富的培训组织实施经验,不少大学还有自身的网络教育平台,具有开展教师网络研修的软硬件条件。承担教师培训项目的企业通常拥有开展教师远程培训的资质,在网络研修平台、技术支持团队和市场拓展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积累了内容丰富的培训课程资源,他们所承担的项目绝大多数是教师网络研修項目。教师专业培训机构涉及省、地市、县三个层级,从国际上看,这是我国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的一大特色。这些教师专业培训机构是由各级政府设立,专门从事各级教师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评估管理工作。参与承担教师培训项目的中小学校多是当地的优质学校,他们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优秀的一线教学团队和完善的校本培训制度,除了完成校本培训任务外,他们还作为高校及专业培训机构的教学观摩基地和“影子教师”跟岗实践基地,协同参与承担各类教师培训项目。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存在的问题

1.培训项目沟通协作不畅

中小学教师培训在项目设置方面,不同层级和地区的培训项目联系不紧密,绝大多数教师培训项目是由各相关主管部门分别设立,项目之间缺少沟通,缺乏延续性。与此同时,承担培训项目的高校、企业、专业培训机构和一线中小学校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分工协作不足,培训项目协同实施的机制还不完善。教师参加不同项目,或参加由多个机构联合承担的同一项目,往往会觉得系统性不足,缺乏整体感,不仅不利于推动教师持续成长,有时甚至还出现重复培训的现象,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2.优质培训资源不足,共享程度较低

教师培训是一种资源依赖型的服务。随着“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教师培训得以大规模开展,优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不断加剧。与此同时,由于各类教师培训机构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他们对自身的培训资源,特别是特色课程资源往往会进行一定的保护,这不利于优质培训资源的共享。例如,教育部认定的具备“国培计划”教师远程培训资质的33家机构,他们的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源标准和平台接口标准,难以有效共享优质培训资源。

3.教师自主选学机会不多

教师培训学习的自主性与其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密切相关。虽然我国政府倡导推行教师培训选学制度,鼓励采取教师自主选学与培训团队指导选学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真正能够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机构和培训课程,以尽可能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但是,鉴于我国庞大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规模,目前还没哪个机构或平台能够支持教师全员培训的选学。即便是部分省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省级教师培训选学管理平台,但其参与选学的项目也非常有限。多数教师依然还是被指派去参加各类培训,教师选择培训的自主性非常有限。

4.教师培训支持服务能力建设相对滞后

提升教师培训者能力是教师培训支持服务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根据我国政府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培训者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比不低于1∶500建立省级教师培训专家团队,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培训者与本地乡村教师比不低于1∶30建立县级教师培训团队。[4]2016年,我国中小学专任教师人数为1350多万,其中乡村教师为330万人。据此测算,我国教师培训者的人数规模至少需要达到13.7万人。而近几年,每年通过“国培计划”等项目培训的专兼职培训者人数为5万人次左右,这与所需要的13.7万人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加大培训者培训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具备一线教育教学经验的实践型培训专家的培训,使其尽快胜任教师培训工作。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模式构建

1.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的内涵

(1)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的属性

公共服务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提供各种需要物品(有形物品和无形物品)的活动。[5]政府公共服务分为维护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教育公共服务是社会性公共服务的一部分。[6]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是由国家制定政策来推行和规范的,而且经费也主要由政府划拨,中小学教师培训具有显著的公益性,属于政府社会性公共服务范畴。此外,虽然中小学教师培训(特别是教师网络研修项目)已逐步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市场力量的介入只是改变了国家力量在教师培训服务的供给和消费中的呈现形式,而不可能实行教师培训服务的完全市场化体制。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现计划与市场的混合作用。

根据培训服务提供的环节不同,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可以分为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教师培训直接服务主要是指培训机构直接面向学习者提供的服务,包括培训教学、过程指导、组织管理等;教师培训间接服务则是指第三方为培训机构、培训者或学习者提供的培训支持服务,主要包括培训咨询、资源共享、项目管理、学分管理、技术支持、平台应用、能力建设、质量监督等。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属于间接服务范畴,它是指以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由第三方提供的有组织、专业化、标准化的教师培训支持服务,它既包含对参训教师和指导专家的支持服务,还扩展到对各类教师培训机构的支持服务。

(2)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的要素构成

同教师培训服务的基本要素一致,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的要素包括培训服务供给方、培训服务消费方和培训服务监管方。三方有各自的定位且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如图1所示。培训服务消费方通过选择培训服务供给方,获得相应的培训服务,并对所参加的培训进行反馈。培训服务供给方主要是高校、培训机构(含企业)、一线中小学校等,他们提供培训的教学资源、实施培训;不过,随着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的出现,培训公共服务提供方也属于培训服务供给方。培训服务消费方主要是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是培训服务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通常是教师选择培训服务的代理者。培训服务监管方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培训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制订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和标准,评估培训质量,拨付和监管培训经费;培训服务监管方对供给方、消费方以及培训过程实行监督,同时也获得供给方和消费方的反馈。

(3)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模式架构

通过研究,我们提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模式,其构架如图2所示,即以中小学教师为中心,以服务教师、满足教师多样化需求为目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围绕解决目前教师培训服务的效果效率、资源共享、质量保证、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机制和平台保障。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模式将基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在政府的指导下和第三方评估机构(通常由政府授权)的监督下,采取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通过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服务运营,与教师培训资源和服务的提供方(如学校、企業、专业培训机构、国际组织等)及消费方(即中小学教师)连接成一个三方协同的有机整体,为诸如“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以及地方教师培训提供公共服务支撑,进而推动面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产业联盟的建立。

2.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的构建策略

(1)搭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公共服务平台

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进行服务功能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架构如图3所示,整个架构由四大主要部分组成:①IaaS层,指教师培训基础设施;②PaaS层,指SOA平台基础支撑系统(含ESB);③AaaS层,包含云端服务集成、教师网络研修管理系统、资源库及共享系统、培训机构学习管理系统、门户及OA系统;④管理与运营层,指数据标准、接口规范、安全体系、运营流程。

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要满足的功能需求主要包括:第一,从服务消费方(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出发,首先要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除了教师发展的基本需求外,还应包括个性化需求。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不仅要给教师自主选择培训的权利和机会,还要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第二,从服务供给方出发,所提供的平台应该是一个满足多用户层次、多终端、兼顾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公共服务平台,自身汇聚大量的优质资源,能够对优质资源进行整合、传输和分享,并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规范、教育学习设计规范和云服务业务支持规范,实现与其他培训平台互联互通。第三,从服务监管方出发,由于政府是教师培训监管的主体,主要负责制定制度、规范各方行为,因此平台应提供培训信息发布、培训项目管理、培训质量评估等功能。此外,公共服务平台还要为第三方监管提供支持,满足第三方对培训质量进行评估评价、对培训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的需要。

(2)建立一体化的教师培训公共服务体系

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不仅有助于整合“四位一体”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的优质资源,提升培训服务的整体水平,而且还有助于解决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培训项目协同实施难度大、教师培训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教师培训公共服务体系的本质是在教师培训服务提供方和公共服务提供方之间搭建一个面向各级各类用户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培训机构、培训者和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培训支持服务,使公共服务提供机构、培训机构以及参训教师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合理管理,有效促进优质教师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

根据服务范围的不同,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体系一般可以分为国家级公共服务体系和区域公共服务体系,其结构如图4所示。教师培训的国家级公共服务体系应由教育部批准,采取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通过“连锁经营”、资源“淘宝”等方式与教师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一个覆盖全国城乡的教师培训综合服务体系。国家级公共服务体系是沟通全体参训教师、培训示范点与培训机构的桥梁和纽带。这一体系中,培训机构(包括高校、企业、专业培训机构、中小学校等)是教师培训的主体,公共服务体系是教师培训的支持服务机构,培训示范点是公共服务体系中直接面向各类项目参训教师的具体服务部门。区域公共服务体系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家级公共服务体系在某一地区的分支机构,也就是国家级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其所发挥的作用是国家级公共服务体系在该地区的总代理。另一种则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在本地区范围内开展教师培训公共服务业务的省级公共服务体系。

国家级公共服务体系和区域公共服务体系共同构成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教师培训的国家级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区域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未形成规模,仅有少部分省份搭建了省级教师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也非常有限。可以说,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由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属地方事权,应以地方为主实施;[7]因此,当前教师培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是以区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主,通过“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全国性项目的实施,以及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践,逐步形成面向教师培训行业的全国性公共服务体系。

(3)明确教师培训学分银行的规则和流程

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是教师培训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教师培训学分银行不仅涉及每位教师参训数据的录入和积累,还涉及培训机构和管理机构对参训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明确的运行规则和流程,并形成各方认可的教师培训学习成果认证方法。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多以非学历项目为主,我们对非学历项目学习成果认定为学历继续教育项目课程学分提出以下规则:①根据学习者提供的所修读课程的内容,将学习者修读的非学历项目课程内容细化到知识(或技能)点和知识(或技能)单元,由资格授予高校对学习者提供的课程进行评估,评估原则以知识(或技能)点为基础,以知识(或技能)单元为最小计量单位,得出课程学分认定参考值。②若学习者所修课程的学分认定参考值小于拟认定课程的学分值,资格授予机构应安排学习者补修未获得认定参考值及未获得全部认定参考值的知识(或技能)单元,课程考试合格后认定该课程学分;修读方式由资格授予机构自行确定。

非学历项目学习成果向学历继续教育项目课程学分进行认证及学分积累与转换基本流程一般包括学习成果输入、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与转换、结果输出等环节。与此同时,根据2016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培训学时与学分转换应遵循“中小学校申报、市县审核、省级认定”的审核流程,确保认定结果客观有效。[8]

参考文献:

[1]教师[2013]6号.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Z].

[2][8]教师[2016]12号.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Z].

[3]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707/t20170710_309042.html.

[4]教师[2015]10號.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改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Z].

[5]韩小威,尹栾玉.基本公共服务概念辨析[J].江汉论坛,2010(9):42-44.

[6]张茂聪.我国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及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9(5):10-12.

[7]教师[2010]4号.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Z].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学分银行国培计划教师培训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国培计划”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2015“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效果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