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霞 方鸿志
摘 要 本文对初中生常见挫折的来源、初中生心理受挫的原因、初中生挫折教育的原则、初中生挫折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旨在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从而更有效地应对挫折。
关键词 初中生 挫折 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3.063
Junior High School Frustration Education Research
HUANG Qiuxia[1], FANG Hongzhi[2]
([1]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2] College of Marxism,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ources of common setbacks, the causes of psychological frustra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principles of frustration educa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method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ustration education. It aims to help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frustration and to respond frustration more effectively.
Keywords junior high students; frustration; frustration education
1 研究背景
初中生是我們这个社会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初中生,由于生理特征的极速发展,甚至趋近于成人,让他们在心理上也出现了成人感,他们急于证明自己长大了,想要摆脱父母与老师的控制,“叛逆期”便随之而来;但是,由于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的不足,真正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初中生又不知所措,只能依赖父母和老师。在情绪上,冲动性与内隐性并存,短暂性与弥漫性共生;有时候他们易于冲动,情绪来得快,且容易爆发出来,有时候他们又不愿意将自己的情绪体验表露出来,有什么问题总是隐藏在心里,不愿意向老师和家长倾诉;有时候他们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有时候情绪又会持续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义务教育的第二阶段,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同时进行,面对众多的学科,他们学业繁重,需要面对学习压力。除此之外,生活上、社交上他们也需要面对众多压力。因此在这一时期,众多压力源会导致他们遇到一系列困难与挫折。由于独生子女的基数越来越大,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宠溺与过度保护,让初中生从小在一帆风顺的环境里长大,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因此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有的人会逃避,有的人会妥协,甚至有很多人会自我伤害。
因此,对初中生的挫折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这将有助于更加有针对性地帮助初中生提高抗挫折能力,为祖国和社会的未来培养知识多、能力高、心理健康的人才。
2 初中生常见挫折的来源
2.1 学习挫折
初中生处于义务教育的第二阶段,他们的主要课程形式是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这意味着初中生不仅要系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和知识内容,还要丰富自己的活动经验,拓展自己的认知结构。繁重的学业任务、有限的学习时间、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导致初中生经常会出现偏科的情况,除此之外,考试失利、成绩下滑等一系列挫折事件,经常导致初中生心理受挫。
2.2 生活挫折
生活,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它并不能永远顺利平稳。生活中,有随处可见的鲜花,也有意想不到荆棘;有平坦的阳关大道,也有陡峭的羊肠小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困难与挫折就像荆棘,就像羊肠小道,随时随地都可能在我们的预期之外发生。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成功经验的缺乏、独立性不足,他们并不能自如地应对生活上的困难与挫折。
2.3 人际挫折
人,归根结底是交往中的人,是集体中的人,是社会中的人。人际交往是所有人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初中生也不例外。在初中生的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异性关系。在亲子关系中,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导致独立意识增强,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憧憬独立自主的生活,但是在父母的角度,他们依然是不懂事的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是需要家长严格把关。在这种隔代观念的差异中,初中生长期处在心理独立,但是又被父母严格束缚的状态下,亲子关系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多。在师生关系中,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更是班级的管理者,因此老师扮演的是严师益友的角色,但是很多初中生并不能理解老师“严”背后的苦心,他们不喜欢老师管着自己,束缚着自己,因此师生关系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同伴关系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有的初中生性格内向,有的初中生性格外向,有的善于言辞,有的不善表达,在同伴交往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交际问题,这也是初中生挫折的来源之一。在异性关系上,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初中生性心理得到飞速的发展,他们会特别在意异性对自己的看法,既渴望与异性交往,又害怕这种交往,但是这种交往特别纯洁,不含任何杂质。如果与异性不能得到正常的交往,他们的心理也会遭受挫折,更有甚者,这种交往被家长和父母误认为所谓的“早恋”,也容易让初中生遭受挫折。
2.4 自我同一性混乱
在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中,青春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获得自我同一性,避免同一性混乱。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一种认识,它包括个体对自我动机、自我能力、自我性格的认识。如果个体能将这些有关自我的方方面面整合起来,形成稳定的自我认识且其所作所为与他的自我认识相符合,那么个体就会获得较好的自我同一性。相反,个体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不能整合自我的方方面面,那么个体的角色就会混乱,容易产生同一性危机。初中阶段,处于青春早期,如果个体不能获得良好的自我角色,不能合理正确地认识自我,混乱的同一性也是初中生挫折的来源之一。
3 初中生心理受挫的原因
3.1 主观原因
3.1.1 认知不足
初中生面对众多挫折源,不能很好地面对挫折,克服挫折,很大的原因是由于自身认知不足。首先,初中生不了解什么是挫折,可能有些学生知道挫折的定义,但是不能清楚辨别哪些具体事件属于挫折。其次,初中生对挫折的认识是片面的,他们不知道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挫折;最后,初中生的认知结构里缺乏克服挫折的有效方法,以至于遭遇挫折的时候会束手无策。
3.1.2 经验匮乏
成功克服挫折的很大原因在于过去成功经验的帮助。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概括能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他们的思维仍然表现出局限性和片面性等特点。因此初中生会忽略将过去成功克服挫折的经验应用于当前的挫折情景之中,即迁移成功经验的能力不足。
3.1.3 意志力缺乏
成功克服挫折还有赖于个体的意志力。在相同的挫折情景中,个体的意志力水平越高,克服挫折的成功概率就越大,相反,遭遇挫折时一味地妥协与退缩,不僅不能克服挫折,还会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受到影响。初中生心理受挫的很大原因就在于意志力水平低下。
3.2 客观原因
3.2.1 学校方面
“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学校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但是很多学校在实际做法中违背了这些观点,片面追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因此抗挫折能力的提高也不受到重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低下,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能积极应对。
3.2.2 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的挫折教育意识强烈,从小就重视抗挫折能力的培育,那么孩子的抗挫能力水平将会得到显著提高。但是在传统的家庭里,父母习惯为孩子创造安逸舒适的环境,忽略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3.2.3 社会方面
21世纪的新社会,重视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在马克思一分为二的观点里,任何和谐的社会中都存在不和谐的因素。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不和谐因素也是导致初中生心理受挫的重要原因。
4 初中生挫折教育的原则
4.1 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在初中生挫折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有一定的理想性、方向性、目标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预防挫折,面对挫折。如果教育者盲目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没有方向和目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并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4.2 知情意行统一原则
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教育,它需要将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起来。在认知方面,教育者首先得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挫折,挫折有哪些特点,挫折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其次,得让学生了解挫折教育的相关知识;最后,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挫折观,即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可以预防的,是可以克服的。在情绪方面,教育者应帮助学生认识到面临挫折时的常见消极情绪反应有哪些,为了将这些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在意志方面,教育者在平时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力,引导学生面临挫折时要不放弃、勇敢面对。在行为方面,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遭遇挫折时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与学生一起探讨哪些行为可取,哪些行为不能效仿。
4.3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对初中生进行挫折教育时要从初中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遭遇的挫折出发,要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出发,努力做到使每个初中生的抗挫折能力都得到提高,使每个初中生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快乐地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初中生的特点,而且得充分了解不同学生遭遇的挫折有哪些,因为有些初中生可能会遭遇学习挫折,有些初中生可能会遭遇人际交往挫折。因此,在对初中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坚决不能“一锅端”,要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4.4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在初中生挫折教育的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应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前后连贯、有秩序地进行,从而保障学生对挫折和挫折教育形成稳定统一的认识。这不仅要求学校内部、教师集体团结合作,发挥最大的合力作用,而且要求统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的“三位一体”的挫折教育网络。
5 初中生挫折教育的方法
5.1 心理健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
学校应当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在课堂上专门讲授挫折教育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应当将心理健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心理健康,了解挫折,了解挫折教育。
5.2 挫折教育专题团体辅导
学校应当在心理健康课的基础上,开展挫折教育专题团体辅导,团体可来自同一个班级,也可以让学生自愿参加,或者由班主任从班上挑选抗挫折能力较为低下的学生参加。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团体辅导,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5.3 榜样示范法
榜样师范法可应用于心理健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之中,教育者通过挑选有教育意义的榜样,让学生学习榜样在面对挫折时的做法,让学生通过模仿榜样的做法来正确面对挫折。
5.4 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就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创设挫折情景,将学生置于实际的、可感受的挫折情景中,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来学习正确面对挫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 方鸿志,范会勇,等.大学生抗挫能力问卷的编制与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