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文化背景剖析

2018-08-07 08:04孙璐
科教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教育思想政治

孙璐

摘 要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特有的表征,其环境的形成体现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对人本质和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逐渐被纳入到国家综合国力的范畴,且得到了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呈现出开放、民主、多样的特性,多元文化环境渐渐养成,而其内部的冲突、融合和价值择取问题日益突显,世界为之瞩目。笔者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阈下,就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文化环境背景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教育 思想政治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3.039

An Analysis of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N Lu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Beijing 100015)

Abstract Culture is a characteristic representation of human social life. The formation of its environment is embodied in all aspects of human society, and it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human nature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modern society, culture is gradually brought into the category of national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t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from various countries.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onstantly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 democratic, diverse,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gradually develop, and its internal conflict, fusion and value selection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world's atten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multi-culture

1 多元文化概述

“元”在《说文》中解释为“始也”,单个“元”都是一个起始。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多个“单元”文化,其多元性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的一般表象。文化的多元性不仅仅是指多样性,还泛指多变和不确定性。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自多元文化正式面向世人以来距今已有多半个世纪之久。20世纪40年代美国面临着民族冲突、移民美国化等重重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多元文化就是指一个国家、社会或民族所具有多种文化的总称。在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多元文化所涵盖的范围逐渐扩大,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文化差异,多元文化在各个国家铺展开来。除此之外,意识观念体系的差异也不再局限于民族之间,也体现在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宗教及群体之间。此时此刻的多元文化除却对宏观方面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关注之外,越来越重视文化自身相应微观方面的关注,如价值观念差异等。自此以后,多元文化则是指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形式上的差异。直至今天,我国的多元文化包括中国封建时期形成的传统文化、不同历史阶段传入我国的西方文化、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引导延伸出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现代文化。这些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营造了我国多元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元文化环境在我国的建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以此為背景,反思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形色各异、不断涌进的文化时,不能很好地判断其所蕴含意识观念的正误,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的本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观念盛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侵扰,使得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个文化冲击不断、择取自由的时代,全面深入剖析我国多元文化环境的构成,并予以客观、理性的面对,取其精华,去其糟铂,以此为基础开展切实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形成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也是打造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 多元文化分立的生态格局形成

2.1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分立

儒家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乃至现代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非常崇尚人的理性,视个性的解放和自由为追求的目标,讲究自由、平等、博爱以及人权,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代表思想,注重个人至上原则,拜金、功利、纵欲等文化价值观念盛行。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在我国多元文化环境建设的今天依然明显。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分立生态格局的分析,在此以我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对照比较为例进行。美国文化极具代表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讲求实用主义、崇尚个人主义和文化多元性。与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家庭至上观念等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国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在我国很长一个时期内,是被人们所唾弃和讨厌的甚至是不愿提及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在我国的侵入范围不断扩大,以新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面目出现在国人面前,并逐渐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和接受。虽然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且源远流长,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国人的成长。但是,在国际间合作日趋紧密、文化交流日益增强的今天,西方国家以发达的经济为后盾,在进入我国国门和市场后有意无意地传输其文化价值理念,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当部分人不能理性应对这种不同文化的冲击时,则会出现迷茫、无助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2.2 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分立

目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大体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个阶段,且它们同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分立,直接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这两个阶段。常规上来讲,主流文化在课内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明显,通过对其文化价值的传播形成了大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品行道德观。相关教师出于对自身教育职责的认识和履行,对主流文化的理解显的更为深刻;相较于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则是在课外对大学生的影响更甚,且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起着较强的约束作用。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性质方面,主流文化体现出的是对国家意志、文化倾向和价值标准的映射,着眼于对文化市场领域的规范和引导。非主流文化则是构成文化市场的主体,多种多样的形式满足了不同群体对文化的要求;内容方面,主流文化定制了我国思想政治的基础格调,大力宣扬了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而非主流文化则或是影射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或是传达了某些忧患意识,或是反映了各层人群之间价值的认同感;展现形式方面,相对于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的展现形式则更为丰富,如可通过广播、网络、电视、书刊、报纸等进行展示和传播。

2.3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分立

在我国大众文化日益兴盛的今天,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分立越来越明显。一般来说,造成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冲突的关键点在于“俗”对“雅”的矛盾,这也是两种文化冲突表现形式的主要构成部分。具体分析发现,这种对立矛盾主要体现为两种:一种是世俗性对发蒙性的矛盾,另外一种是追求通俗对高雅的矛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众文化的可复制性强,主张通俗性、直接性、即时性和标准性。而精英文化强调社会严肃的伦理纲常、个性化、创新性和历史意识,追求寓意的内在规范,所以蕴含着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反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这种分立关系,如果说前者在于超脱世俗和个性创新,明确了社会生活恒常价值标准的话,后者则背道而驰,它更多的是关注人们的时下感受状态,意在尽可能地将一切都化解为通俗和流行的文化。

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这种文化分立环境延伸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位面上,其产生的影响重大而深远。纵观当代大学生整体,其绝大部分都有很强的模仿力,对于新思想、新观念的理解和接收能力极强,因而很容易受到通俗性大众文化的影响,一些低俗的文化作品甚至趁机侵入,对大学生正确思想政治意识和观念的树立产生了不良影响。可能是缘于对这方面的考虑,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长教师对大众文化存在一定偏激的认识,始终以冷漠的态度处之,甚至是排斥。而他们则对精英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感,赞美之词不绝于耳。教师和学生对异种文化的不同认识和选择,无形之中增添他们之间的隔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代沟”。除此之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冲突,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两者的困惑和迷茫。就大学生而言,他们有的人通过大众文化的娱乐来满足自己空虚、无聊的心理需求,然而长久以后却发现,不仅这种负面情绪没有得到调整,反而愈演愈烈;有的人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对精英文化有所赞同,但是当受到大众文化不良诱惑时又不能很好地抵制,使自己陷入理智和情感两难的境地。就教师而言,可能他们赞美、提倡精英文化,却始终不明白大众文化如此被大学生群体接受和推崇的原因所在。因此,相关教学教师应时时反思,是否自己的认知真的与社会现实脱节了。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客观、理性的分析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这种冲突,并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体系的建立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对各种文化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取其精华,去除糟粕。

2.4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分立

自儒家学说创立以来,在经历了两千多年历史的传承后,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确立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因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分立,主要以“儒家学说与现代化”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来。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查找、翻阅来看,关于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意义主要存在两种认知,且两者完全相反。一种认为,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没有任何进步意义。因为其弘扬的道德主义干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多元文化环境的打造和人主体意识的形成没有任何帮助。另一种与之相对的认知认为,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们认为虽然儒家思想与现代文化思想之间存在很多悖论的地方,但是儒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可磨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分立生态格局的形成既有冲突又有融合,且渗透在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每一个阶段。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偏激地将传统与现代对立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必须要知道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有机联系,真正的传统文化不是书本文字可以叙述出来的,它存在于民族的生活之中。传统的重要性在于,每一个历史阶段生活的人们对文化的创造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某种意义上他们对传统的回望都反映着其对时下社会现实的渴望,以此唤醒了传统价值的某个部分进而突显出来,是现实文化形成的有机部分。稳定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分立生态格局,需要我们正确、客观的面向传统文化,剔除不良部分,寻找并培育优势部分,才能最终营造我国优良的多元文化环境。

3 网络文化盛行

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网络的认可和依赖度越来越高。在此过程中,以计算机网络引领下的新的文化形态即网络文化形成。作为人类新文化的一种,网络文化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网络文化从广义上来划分,主要包括网络技术文化、规则文化和观念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网络观念文化是网络文化的核心。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主要是由于它具有多样的特性:一是虚拟性。网络技术通过虚拟空间的打造,为人们营建了另一种形式的生活环境,人们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满足自己的任何需求。二是开放性。一般而言,文化的生成总是局限在一定的地域内,并展现出浓烈的地域特色和地域群体风情。然而,地域概念在网络文化中并没有体现,具有开放性。尤其是在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增强的今天,網络是不分国界的,它将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联合在一起,假如抛除语言不同所造成的沟通障碍,他们之间可以随意交流。世界人民通过对网络文明的共同打造必能使得世界文明这朵鲜花更加绚丽多彩。网络文化所独具的这种开放性,形成了属于全人类的文化。三是平等性。平等性主要是针对各民族、各地域、各阶层、各年龄的人们而言的。网络文化的平等性首先归结于其没有中心的特征上。网络信息共享,一开始就决定了其公共服务的功能,信息的专门化特点消失,而集中于发展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我们可以将网络划归为一个无中心、平等、民主的虚拟社会。网络文化的平等性还表现为公平性,无论是信息获取、社会交流还是问题探讨等都确保公平,这也是网络社会生活最大的特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社会生活的人们可以充分得到平衡、成就和满足,不分民族、地域、阶层和年龄。四是后喻性。有后喻性就有前喻性。前喻社会中,经验是最宝贵的,所以老一辈的人受到了人们的尊崇;后喻社会中,新知识的接收能力是最有价值的,世界是年轻人的。网络的衍生以及后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4 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并存

以当前世界的发展变化来看,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需要我们客观面对的现实,也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多元文化的冲突还是多元文化的融合,都是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目前人们关注讨论最多的问题,下面重点就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4.1 多元文化的冲突

在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文化被不断创造,新文化不断生成,但同时也伴随着时隐时现的文化冲突。这里所指的文化冲突主要是针对两种以上包含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由于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在触碰时所展示出的竞争、对抗和冲撞状态而言的。因不同民族、群体和社会之间文化存在差异性,其价值观念评断标准和取向有所不同,且他们常常视自己的为最佳选择,导致文化在触碰时或多或少地都会伴随着冲突甚至妄图消灭对方,这也是影响多元文化分立生态格局形成的最直接因素。多元文化之间的这种冲突充斥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程度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但是,追溯根源,文化差异与意识形态差异都是经济利益冲突中的表现,因此造成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还是彼此之间经济利益的争夺。我们在意识到文化差异对国际局势重要影响的同时还要深度发掘这些表现的经济源头。文明的差异导致了多元文化的冲突,而这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必备基础,有冲突的多元文化才更融洽。

4.2 多元文化的融合

某种层次上说来,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不同文化在彼此触碰、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融汇完成的。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异种文化在互惠互补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平衡倾向关系,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我们不可以错误的将多元文化的融合理解为形成单一新形式的文化,其实则是有层次的赋予本来文化发展动力和生命力的过程。普遍意义上,我们认为可以将文化抽象为行为制度、物质技术和思想观念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多元文化的融合体现出了异文化在这三个不同层次内容上交流和渗透。详细点来讲,行为制度和物质技术层面上的多元文化融合显现得更为主动和顺畅,先进对滞后有着普遍意义上的积极影响,其融合的最终结果就是滞后逐步靠拢于先进。多元文化在融合过程中,不同文化常常会表现出对自身原有思想观念的坚守。正是得益于这份坚守,各文化要素的取舍和组合才相得益彰,多元文化的融合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并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包含在内。

综合以上对多元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分析,我们认为冲突的多元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而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和演变的主要方向。不同文化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而文化的融合则是对这种差异统一性的直接表现,进而形成多元文化稳定、和谐的大体环境。充分分析、了解当前我国多元文化环境的背景,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Richard Rorly.The Banahty of Pragmatism and the Poetry of justice[M].63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 1811,1817-1818(1990).

[2] 理查德 A 波斯纳.法律、实用主义与民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8.

[3] S 拉塞克G 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

[4] 邹广文.论改革开放中的文化价值冲突[J].求是学刊,2001(3):25,19-26.

[5] 塞缪尔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266.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高校教育思想政治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