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元松
【摘要】本文分析初中物理教材内容中“提示语”作用,提出教师应重视“提示语”,在教学中落实“提示语”中的学生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能力,对“提示语”进行“加工”彰显其价值。
【关键词】初中物理 “提示语” 学生实践 素材加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A-0142-01
笔者把教材中的正文部分之外的一些补充性的内容或是趣味拓展栏目称为“提示语”。“提示语”从课文内容出发,通过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教材“提示语”的作用
(一)补充知识,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提示语”内容作为教材的补充,讲解了许多与生活相关的、生动有趣的知识,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由机械记忆转变为理解学习。
(二)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物理课本第十七章提出了一个问题:“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电磁感应现象一直是一个难点,因为磁力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直观地出现。对于这样的抽象概念,学生想象能力较弱导致无法理解,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电动机。“提示语”提出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通过查阅资料或寻询问老师等方式得到答案。这样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内学习的知识点,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三)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学习《摩擦力》这一章节,学生对摩擦力有了初步的了解,“提示语”内容中讲解了液体摩擦力的产生,通过船只在水中的运动,学生还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这些拓展内容让学生了解了更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加深了對学习内容的理解,拓展了视野。
二、深入挖掘教材“提示语”的教学价值
(一)落实“提示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实验探究能力
教材中有一些拓展性的栏目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找到现象发生的原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按照课本的要求安排学生动手实践,教学以说教为主。然而,“说一百遍不如做一遍”,实践给学生带来的直观体验是语言无法比拟的。实践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够锻炼动手能力、统筹能力,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应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实践意识。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章节时,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已经对浮力计算的有关公式有了一定的认知,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后设计“真假皇冠实验”并动手操作,体验故事的真实性与实验的严谨性,在设计实验与动手操作中内化知识,提高实践意识与实验探究能力。
(二)对教材中的素材“加工”
学习离不开提问,课本中出现了不少提问,“提示语”中的问题虽都是跟学习内容有联系的,但是要么难度稍大要么答案显然易见,学生不明白这些问题存在的价值。教师可根据学情以及“提示语”中的问题引出若干个其他问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彰显“提示语”的价值。
“提示语”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产生感应电流?”这个问题难度较小,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对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如何判断闭合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是否会产生电流”,还可以提一些由感应电流概念引申出的问题,如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如何改变感应电流的方向等。
总之,“提示语”可以补充教学内容,拓展相关的知识。教师可通过分析“提示语”的作用,了解教材“提示语”的意义,充分运用“提示语”的内容,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