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庆萍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单枪匹马就可以取胜的。团队合作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数学学习也是如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关注以下几点: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考问题的探索能力:留意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掌握解题、释疑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将成为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载体、中介和操作的对象,对结论的研究、探索、發现的过程会显得比结论本身更为重要。由于“结论”、“知识”可以传授和灌输,而素质、能力却只能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慢慢养成,“过程”只能由学生自己去经历,智慧和才干也只能由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经历中形成和发展。课改前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科书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忽视学生个体自主发展的实际需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广大教师所认识。课改后,它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取而代之的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自己去建构,自主地学习,而由于认知建构的社会性、客观性、正确性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又需要多媒体辅助、与其他同学问互相交流,因而“合作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目前,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迅速转变观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怎样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如何为它们创造这样的学习机会?实验表明正在实施的数学教学改革:讨论合作式课堂是有效的进行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
1、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创造情境,使学生爱学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一种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他们在简化的、理想的形式下,亲历知识的生长过程。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教师能对学生合理的回答及时加以肯定、表扬,那么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洋溢着宽松和谐的气氛,探索进取的气氛,不同见解的争论质疑,多端信息的传输反馈,吸取知识,交流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
2、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伸,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在讨论前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应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二、让学生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首先要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可由4-6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由于个人的基础知识、思维方式的不同,思路会有差异,提问和回答也会呈现某种“无规”。因此,教师也无法按提前准备的计划一成不变地来指导这种讨论,而必须随机应变,对讨论进行临场控制,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恰当的、必要的引导、建议,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但这种方式同样也存在许多误区,如:个别小组里的成员由于数学基础都较差、比较不自觉(例如:没有先预习课本或没有按照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使合作学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或者他们缺乏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针对课堂讨论中出现“讨论不起来”、“不会提问题”、“不敢发言”等问题应采取相应对策。这些问题是学生在“传统方式”教学中形成的不良习惯造成的,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来转化。而“提不出问题”的原因,一是认识肤浅或没有预习,二是缺乏必要的思维方法,这时教师应现身说法,说明什么是“提问题读书法”,怎样通过初中数学中的观察、归纳、类比、推广、联想等进行猜测,深入“挖掘”知识,如面对一个公式,要追问“它是怎么来的?”,看到一个证明,要追问“原先是怎么想到这个证明的?”书上说“显然”,就要问“为什么是显然?”等,逐渐培养学生敢争善辩的学风。
2、教师要积极创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
?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有效地指明了学生参与的方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促使学生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顺利地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学目标的最合适的学习形式。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我们应该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千万不要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