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建议 走出英语教学误区

2018-08-07 03:21孔磊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一节课

孔磊

近日在教学工作之余,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每读一条建议,都会情不自禁地联系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愈反思,愈汗颜。很多时候,我们设计教学环节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使课堂顺畅、好看和精彩,但却有违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成长、发展需求而不自知。下面仅举两个细节为例:

细节一:铲平障碍讲清楚还是克服障碍理清楚

我曾经上过这样一节课:在新课标外研版高中英语Book 1 Module 4的Introduction部分,Activity 3的要求是“Write three or four sentences describing your home ”。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把学生可能用到的单词、短语板书罗列:如in the south (north、 east、 west ) of, five-storey, in a suburb, in the countryside, two storeys high, be made of。然后由我首先做了一个示范:Thirty-six-year-old ... (my name) lives in the middle of Shandong Province. She lives with her husband and her daughter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town. They have a small apartment on the fifth floor of a five-storey apartment block,最后由學生进行描述。在课堂上,同学们表现得很踊跃,争先恐后地展示,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因为学生只需改变有限的几个地方,像人名、楼层就能完成教师要求的任务。

一位听课教师对这节课的评价我记忆犹新。她说这节课上得很精彩,唯一的一处障碍也由于教师事先所作的铺垫(可能用到的词汇及句型的准备)和示范而被扫除。而对这节课我的自我感觉是很顺利、通畅但仿佛又有所欠缺。至于欠缺是什么,我没来得及理清楚就把这节课淡忘了。直到我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读到了一段文字:“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再进行思考。对讲课而言,可以说是好课,就学生的脑力劳动情况来说,只能很平庸。把学生脑力劳动减轻到了极限,不去触动他的思想感情,激发他去探索,使学生变得不够机灵,理解力下降。好比是给聪明伶俐的头脑做催眠术,使它变得迟钝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之前这节课,并深深地思考:我们备课的角度是不是错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教师该怎样上好一节课还是学生应该怎样学到某些知识?

细节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是文以载道德才并重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新课标外研版高中英语Book 2 Module 2的Reading and vocabulary部分。文章讲述了一个名叫亚当鲁斯的年轻人由误入歧途、吸毒上瘾到成功戒毒的故事,文中还穿插介绍了常见毒品的名称及其危害。授课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学习相关单词短语作铺垫,再由学生限时阅读并完成教材上面设置的各项有关词句的活动,然后教师补充讲解短语及句型的用法,要求学生做笔记并限时逐段背诵课文。这节课内容多,密度大而且授课节奏很快,听说读写环节很全,学生配合积极很出色地完成了教师设置的各项词汇识记和句型使用任务。

至此,能不能说这位教师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呢?在教学用书Module 2的第一页本模块“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中就明确规定:学习表达抽烟、吸毒及其危害的词语和其他语言形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爱社会关爱他人,了解我国和一些国家中通过公益服务帮助沾染坏习惯的弱势群体的情况,远离毒品。可见,我们给学生讲授了语言点、考点,却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去塑造他的个性和人格。苏霍姆林斯基在该书中指出:一个乖谬的事实是,学生在学习,在掌握知识,然而在实质上,却没有精神生活。……学校对一个人来说变成了毫无吸引力的阴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情。……那就不仅会出现负担过重现象,更重要的是材料的中心思想会被忽略过去,从而削弱了它们的教育作用。

究其原因,出现这两种误区正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断冲突的反映。让我们牢记素质教育的宗旨: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一节课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