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新蕾,吴丽娜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土地作为农村居民人地关系表现的核心,是农民生产和生活功能的承载体,也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之一,为其提供最基本的保障[1]。随着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规模农村人口迁移和劳动力非农就业到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土地利用粗放等现象[2]。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和激活土地流转的政策,土地流转取得了显著成绩[3],但依然存在土地确权调整不到位,农民参与决策的权利不能有效表达以及缺乏农民有效监督等问题,农民未能有效参与到土地流转中去[4-5]。国家实施政策最终是服务于农民,只有尊重农民意愿,从农民角度出发,切实符合农民利益需求,得到农民的响应,才能引导农民自愿有序流转土地[6]。当前内蒙古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广大农、牧户兼业化程度不断加深[7],然而土地流转未能实现同步发展。
关于土地流转意愿,学者们主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从宏观角度来看,徐美银[8]研究发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土地功能偏好和保障模式方面存在差异,发达地区保障水平较高,农民偏好于土地的财产功能,土地流转意愿较强,而欠发达地区农民保障水平较低,农民偏好于土地的生产功能,土地流转意愿较弱;另外如土地产权[9-10]、自然经济区位[11-12]、流转政策环境[13-15]等因素也对土地流转产生影响。从微观角度来看,学者探讨并识别出对土地流转影响显著的因素,如人力资本特征[16-17]、家庭特征[18-20]、非农就业情况[21-23]、社会保障制度[24-25]等。针对牧区家庭,王茜[26]、文明和塔娜[27]发现牧区土地流转规模普遍较高,但由于土地流转市场尚不完善,同时受到劳动力人数、农地补贴、土地肥沃程度等因素影响,土地以被动、内部流转为主;句芳等[28]研究表明土地流转管制和社会养老保险等是土地流转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薛光蕊等[29]发现受教育时间、技能培训、人均非农收入和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会影响牧户土地流转意愿。
从以往研究来看,目前关于土地流转意愿的研究较多,但其中对农牧业兼有地区的研究较少,且大部分仅单一分析农户或牧户情况,关于农户与牧户土地流转意愿存在的差异问题,相关研究还较缺乏。对农户和牧户土地流转意愿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准确了解农、牧户土地流转意愿差异,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土地流转政策,全面推动农、牧户有序流转土地。因此,本文对农牧交错区的农、牧户进行调研,明确农、牧户土地流转意愿,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农、牧户土地流入和流出意愿的因素,并针对农、牧户土地流转意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土地流转并为其它相似地区推进土地流转提供参考。
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5年10月和2016年7—8月的实地调研,调研对象为内蒙古30个旗县(农户22个旗县,牧户8个旗县)的农、牧户家庭,采用问卷访谈方式,收集包括受访者个人和家庭基本信息、生产经营条件、家庭参保情况、政策支持评价和土地流转意愿等信息。共计发放问卷870份(农户600份,牧户270份),收回741份问卷,收回率85.17%,最终剔除不完整及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648份,有效问卷率87.45%,其中农户451份,牧户197份。调查区域覆盖内蒙古2/3盟市,样本分布范围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主要关注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而土地流转意愿涉及流入和流出两个方面,因此选择土地流入意愿和土地流出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结合已有研究和区域特征,选定的解释变量有:受访者特征、家庭特征、土地条件特征、土地流转特征和社会保障特征,具体变量表示和赋值见表1。
土地流入(出)意愿分为“愿意”和“不愿意”两类,是典型的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能有效地对离散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进行分析[30],故选用其对土地流转意愿进行研究。建立回归分析模型为:
表1 变量赋值Table 1 Variable assignments
式中:p为农、牧户愿意流入(出)土地的概率;1-p为其不愿意流入(出)土地的概率;xi为影响土地流转意愿的各因素;b0为常数项,与xi无关;bi是各影响因素的偏回归系数,表示在其他影响因素取值不变的情况下,该影响因素取值每改变一单位而导致两种选择概率之比的对数值的变化量。
选取16个可能对农、牧户土地流转意愿产生影响的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考虑变量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故选用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检验变量间的共线性问题。一般来说,容忍度数值越小,方差膨胀因子数值越大,多重共线情况越严重,当容忍度小于0.1或方差膨胀因子大于5时,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问题。选取Hosmer-Lemeshow检验考察模型与数据的拟合情况,当模型检验的概率值大于0.05时,认为模型拟合结果可以接受[30]。模型检验结果见表2,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问题,不需要对解释变量进行剔除或整合,在可接受水平上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良好,可以较好的反映农户和牧户土地流转意愿,回归结果可信。
受访者以男性居多,由于男性比较了解家庭生产情况,在家庭决策中更具有话语权(表3)。受访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6~55岁之间,25岁以下人数比较少,该年龄段大部分人群外出求学或务工,在家概率小;年龄在55岁以上的人数也较少,虽然年龄较大的农民倾向于在家务农或照看小孩,但因其受教育程度低,家庭决策基本交给儿女,故填表调查意愿不高。受访者多为已婚,一般已婚者需要照顾父母或子女等,外出务工受到制约。受访农、牧户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分别达到30.37%和50.76%,表明农、牧民对教育投资意愿较强,并且受教育程度高的成员其决策行为更能赢得家庭信任,填表调查的概率较大。农、牧户平均人口接近,但牧户家庭总收入水平高于农户,表明农、牧户家庭收入存在差距。
表2 模型检验Table 2 Model test
表3 样本基本特征Table 3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amples
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率为57.21%,其中希望流入土地的有149户(33.04%),希望流出土地的有109户(24.17%)。牧户土地流转意愿率为43.65%,其中52户(26.40%)家庭愿意流入土地,34户(17.25%)家庭愿意流出土地。农、牧户流入土地原因的排序相同,排在前三位的原因依次为家庭人多地少,流入土地可以提高家庭收入;增加土地可以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无外出务工技能,只能靠种地维持生活(表4)。从流出意愿来看,农、牧户流出土地原因的排序不同,农户排位第一的流出土地原因为经营土地太辛苦且收入少,只要满足生活供给即可,其次是农业投资太高,种地亏本,家里人少地多,流出土地可以提高家庭收入等原因;在牧户中,52.94%的家庭认为人口少而土地数量多,想通过流出土地增加收入,这是牧户选择流出土地的主要原因,另外38.24%的家庭也选择了种地太辛苦,收益低作为流出土地的原因。
从三爹进入我们家的第一天起,我就把他看做我们的父亲了。我的三爹为人忠厚老实,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我有时为了让他开心,在家的时候总是和他一起掰手腕,有时是我赢了,有时是他赢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起享受着父子间最纯粹的亲情。这样的幸福跟当时的穷困是没有关系的。
1)从受访者特征来看,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在10%显著水平下均不显著(表5),说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农户个人特征关系较少,主要受其他因素影响。
2)从家庭特征来看,人口数在5%显著水平下,对土地流出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人口数较多的家庭中未成年与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大,而这部分群体没有能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或对生产帮助有限,通常家庭负担较重。为增加收入,许多家庭都选择外出打工和兼业,调查发现49.13%的家庭有外出务工成员,65.34%的家庭都存在兼业生产活动,导致农民无暇经营土地,而更希望流出土地。
表4 土地流转意愿原因Table 4 Factors affecting land transfer-in and transfer-out for both farming and grazing households
收入状况对农户土地流入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收入较高的家庭对土地的依附性较低,生活来源往往不局限于土地,但结果却表现出愿意流入土地,原因可能是收入高的家庭,经济实力强,投资农业生产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可能性比较大,因而较愿意流入土地。非农收入比重即兼业程度对土地流入意愿产生负向影响,对土地流出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效率逐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农村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较高的家庭总收入主要归功于占有较高比例的非农收入,家庭更看重非农兼业所得收入,对务农获得更多收入的预期很小,但在政府严禁撂荒的政策下又不得不托人代管,因此表现出较强的土地流出意愿。
存在医疗支出的家庭土地流出意愿较弱。此类家庭外出劳动能力较弱,为照顾生病成员,倾向于在家从事农业生产,而不愿流出土地。存在教育支出的家庭,土地流入意愿强而流出意愿弱。这类家庭通常有孩子在本地上学,为照顾孩子和支付孩子上学支出,经过家庭分工,部分成员留在农村务农,可依靠机械化设备进行农业生产,因而表现出流入土地的意愿。
表5 农、牧户模型回归结果Table 5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models
3)从土地条件特征来看,农户到地时间对土地流出意愿产生负向影响。农户经营的土地普遍规模偏小且分布相对分散,这样虽然经营距离较远的土地会浪费一定的时间成本,但寻找满足承租者需求的土地,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比较困难,因此对土地流转持保守态度,流出土地的意愿也比较低。
4)从土地流转特征来看,土地流转过程难易对土地流出意愿产生负向影响,并通过了5%显著性检验。通过受访者阐述对当地土地流转情况,包括土地流转信息获得难易,土地是否可在短时间进行流转等内容,判断土地流转过程难易。调查显示86.23%的家庭所在地没有专业的农民合作社协助土地流转工作进行,土地流转组织的缺失导致土地流转信息匮乏,有受访者表示不知从何处获取土地流转信息,仅有的流转信息多是来源于熟人或好友介绍,因而土地流转行为多是发生在同村邻里和亲朋之间,流转规模小且规模化收益低,这种情况下农户土地流出意愿比较弱。
土地流转过程存在风险对土地流出意愿有正向影响。农村土地流转涉及多类主体,矛盾多、利益关系复杂,蕴含多种风险。农户较可能对土地流转持保守态度,然而结果中却表现为较愿意流出土地,可能是农民不知道土地流转存在何种风险,即使知道并对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风险有所了解,但农户预期为其所付出的代价较小,使得农户可能忽视风险而流出土地。
在由中介组织调节解决土地流转纠纷时,农户流入土地的意愿较弱,而流出土地意愿较强。当由农村仲裁机构仲裁解决时,农户土地流出意愿较弱。第三方机构能够帮助农户解决土地流转纠纷,但结果却表现为较低的流转意愿。由于农户流转土地多发生在亲朋好友或同村人之间,发生纠纷的可能性比较小,当发生纠纷问题,为避免因利益争夺造成双方关系破裂等消极后果,通常流转双方选择自行解决,调查显示有38.80%的家庭选择自行解决土地流转纠纷,远大于农户求助第三方解决纠纷的意愿率,因而可认为土地流转纠纷解决途径不是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
1)从受访者特征来看,年龄对土地流入意愿有负向影响(表5)。随年龄增长,牧户的劳动能力下降,很难从事大规模的畜牧业经营,因而不愿意流入土地。婚姻状况对土地流入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未婚户主个人自由度高,对畜牧养殖活动缺乏热情,通常选择外出务工。已婚户主追求稳定生活,倾向于在当地生活和发展,而由于牧区缺少非农就业机会,为增加家庭收入会选择流入更多的土地。
2)从家庭特征来看,家庭人口数对土地流入意愿有正向影响,并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牧户经营土地规模普遍较大,只有劳动力多的家庭,其畜牧业经营才有保障。当前牧户家庭存在孩子少、年轻人进城等原因,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农忙时节,牧户需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完成接羔、剪毛、抓绒、打草等工作,而牧区流动性劳动力比较少,雇工较困难且支付成本较高,若牧户家庭劳动力充足会更愿意流入土地。
非农收入对土地流出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和农民情况相同,随着非农收入水平的提高,牧户普遍选择流出土地。存在建房支出的家庭其土地流出意愿强,可能是家里有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庭收入以非农收入为主,但因从事的非农工作技术含量较低,不能成为其家庭稳定的收入来源,当外出务工的难度增加时,会重新回到牧区生活,因而在结果中表现出流出土地与建房支出并存的情况。存在医疗支出的牧户流入土地意愿较强,调查中51.12%的家庭需要赡养老人而存在医疗支出,此类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受到限制,为增加收入往往愿意经营更多土地。
3)从土地条件特征来看,到地时间对土地流出意愿产生负向影响。牧户土地普遍面积较大且范围较远,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畜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加上现代交通运输的便利性,牧民出行及畜产品的出售已不受距离的影响,牧户经营畜牧业前景可观,故不愿流出土地。
灌浇条件对土地流入意愿有正向影响。通过受访者对土地灌浇条件的评价,包括自然降水和土壤条件,人工灌溉,灌浇设备,灌浇方式等内容,确定土地灌浇条件。草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且蒸发量大,尤其西部地区水库和灌溉设施匮乏,广大牧户因灌溉水资源得不到保障而被迫转出土地或撂荒。良好的灌溉条件是土地种植的重要保证,若土地灌溉条件越好,经营牧业则越有保障,牧户流入土地的意愿也越强。
4)从土地流转特征来看,土地流转过程难易对土地流入意愿产生负向影响。由于牧户居住地分散及牧区信息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等原因,牧户在获取流转信息方面较困难,调查发现66.32%家庭所在地没有专业的农民合作社协助牧户进行土地流转工作。另外流转中介组织的缺失、价格机制不健全等也阻碍土地流转,因而牧户表现出较低的土地流入意愿。
在由中介组织调节解决土地流转纠纷时,牧户流入土地的意愿较强。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发生,许多发生在亲友间的流转行为,没有到有关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多以口头协议形式制定且缺乏详细的规定条款,易产生流转纠纷。另外关于土地承包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未全部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记载的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相符,也易产生流转纠纷。中介组织作为土地流转的第三方,若拥有较强的纠纷解决能力,可消除牧户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强牧户流入土地的意愿。
5)从社会保障特征来看,牧户对当前社会保障制度评价越高,其土地流出意愿越弱。牧户社会保障参与度较高,调查发现仅12户家庭没有参加任何种类的社会保障。参与农村社会保障的家庭,土地的保障功能被弱化,但此时其流出意愿也很低,原因可能是土地对牧户心理的保障作用远大于经济的保障作用,受到与传统畜牧业经济生活相适应的文化与生活习惯影响,牧户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在面临土地流转选择时,保持着不安和怀疑的态度,流出意愿比较弱。
影响农、牧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存在差异,从受访者特征来看,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受访者特征关系较小,而牧户土地流转意愿与其中的年龄、婚姻状况因素有关,年龄大的户主土地流入意愿弱,已婚户主的土地流入意愿较强。从家庭特征来看,家庭人口数量越多,农户越愿意流出土地,牧户则更愿流入土地;收入因素仅对农户有影响,收入高的农户土地流入意愿较强;农、牧户土地流转意愿对不同支出的表现不同,农户受到医疗支出、教育支出的影响,而牧户受到医疗支出、建房支出的影响。从土地条件特征来看,到地时间对农、牧户土地流出意愿均产生负向影响;灌浇条件仅对牧户产生影响,且灌溉条件好的牧户较愿意流入土地。从土地流转特征来看,当土地流转过程越容易,农户土地流出意愿越强,而牧户土地流入意愿越强;土地流转纠纷解决途径不是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牧户偏好由中介组织调节解决土地流转纠纷,此时其土地流入意愿较强。从社会保障特征来看,对当前社会保障评价高的农户不愿意流入土地,而牧户则不愿意流出土地。
农、牧户土地流转意愿存在差异的原因为: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较少且分散,难以产生规模经济,农业经营效益低,许多家庭由于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占比较大,家庭生活负担较重,因而选择兼业或外出务工,无暇经营土地,更愿意流出土地;收入高的家庭表现为流入土地的意愿,当前机械化规模经营普遍,不需要太多的人力投入,也能进行农业生产增加收入;然而土地流转过程缺乏中介组织指导,流转土地定价不合理等现象正削弱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对牧户家庭而言,进行畜牧业养殖能够获得较高收益,若家庭劳动力充足,且当地能保证良好的灌溉条件,牧户将选择流入土地,发展畜牧业;牧户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受世代放牧传承和生活习惯影响,对土地感情较深,在外地生活往往难以融入当地风俗以及缺乏非农劳动技能,因此较不愿意流出土地;只有当牧户兼业程度较高,非农收入能够成为其稳定收入来源时,牧户才有意愿流出土地。
探索农、牧户土地流转意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实现其土地流转意愿与国家政策供给相一致。研究表明,农牧交错区内农、牧户土地流转意愿存在差异,农、牧户土地流入意愿率分别为33.04%和26.40%,土地流出意愿率分别为24.17%和17.25%,尽管农户土地流入及流出意愿强于牧户,但农、牧户总体土地流转意愿均不高,不利于发展农民自主流转土地。因此,坚持政策导向仍是有效引导农、牧民流转土地的重要原则。
农、牧户土地流转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对这些因素农、牧户有不同偏好。受访者特征、人口数量、土地流转条件特征因素是自然稳定型因素,难以在短时间、大范围内改变。非农收入比重、土地流转过程难易和社会保障制度评价是影响农、牧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共同因素,对土地流转均能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可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完善等得到改善。
1)提高农民非农就业能力,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营造多类型、多形式和多渠道的职业培训机制,为农民选择不同职业提供技术素质保障;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拓展农民就业信息渠道,及时向农民传递劳务需求信息;大力发展服务业,如物流运输、旅游服务和餐饮娱乐等,帮助农民摆脱土地束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2)建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为土地流转提供专业化服务。中介组织通过专业化的渠道收集发布农村土地流转供需信息,解决土地流转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土地流转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利益关系协调和政策法律帮扶等服务,通过发挥专业机构的优势,规范土地流转过程,降低土地流转风险,消除农、牧户土地流转顾虑。
3)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包括养老、医疗、教育、伤残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土地转变为依靠社会和制度,弱化土地社会保障功能,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