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旭宏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第二中学 510900)
很多教师都在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1]。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可以将学生大脑的放射性思维具体化,还可以让学生关注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导图上,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课堂内容,笔者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为例,尝试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
绘制思维导图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主题,而确定的原则是中心主题要有丰富的生物学内涵,让学生有发
散思考的空间,中心主题可思考的角度越多,导图的分枝越多,可思考的层次越多,导图的分级越多,层次感越强。学生根据中心主题,分析知识点的主次关系,逐步细化。在“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二课时中,学生可以利用课堂小结的时间绘制思维导图。笔者在教学中,先布置课堂小结时需要学生动手绘制的思维导图主题。学生明确主题,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去提炼关键知识点。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预先进行“头脑风暴”,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在该环节中,教师应提出一个好的主题,而好的主题往往具有一定概括性,更是这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例如,必修1第4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可以提出主题是:细胞的物质运输。此外,每一位学生都是个独立的思想体,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不尽相同。教师能做的不是干扰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是鼓励、肯定学生的构建过程。
绘制思维导图的第二步就是做好工具和知识准备。绘制工具需要准备好几张A4或A3的白纸,以及一些粗细、颜色不同的彩色笔。也可以是一些较细的黑色或蓝色钢笔、铅笔、橡皮或涂改液等。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绘制,也可以用同种颜色不同粗细的线条构建网络。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发散思考与中心主题相关联的一级主题,如中心主题细胞器,它的一级主题可以是不同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当确定了一级主题后,则可以根据知识不同有效地延伸导图,确定二级主题或者二级知识储备:例如,叶绿体是一级主题,其后面可以分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分别发散。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其每个点的内容多少合理构图布局,在竖放的A4白纸中,通常将内容多的画在中心图的上下两端,以便于保留充分的绘制空间,而内容相对少的一般画在A4纸的左右两侧。但在实际操作中,再好的布局也会受到内容的制约,故我们应该鼓励个性化的布局来解决这个矛盾。
绘制思维导图的第三步就是构建框架,发散绘制。制导图的几个基本要素是关键词、粗细线条、小插图和文字解释。首先在中心主题的周围画出若干个一级主题对应的若干个一级分支线,一级分支线是最粗的,继续向下延伸的二级、三级等分支线逐渐变细。线的颜色由一级主题的不同而区别,同一个一级主题下的分支线颜色始终保持一致。以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为一级主题,由此联想到的有多个二级主题:如主题可以是叶绿体的结构、叶绿体的功能、叶绿体的应用、叶绿体的分布等。二级主题一旦确定,即可以顺着思路继续发散的思考,最后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在了纸上。
实际操作中,为了让主题词更加重点突出或呈现特征,可以在关键词的周围画上小插图,例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思维导图中,为了突出核孔和双层核膜补充小插图、为了解释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增加小插图。简明精致、色彩鲜明的小插图点缀在树枝状的思维导图中,无疑增强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能力。
绘制思维导图的最后一步就是交流修正,小组展示。学生独立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之间的知识储备不同,思考方式也有差异,这将决定即使他们绘制同一主题的思维导图,其作品也会呈现出个性化。所以开展交流和展示活动,让学生可从别人的导图中受到启示,继续发散思维,完善自己的导图(图1)。
图1 学生绘制的细胞器思维导图
5.1 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笔者曾经尝试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小结。然而,下课后有学生过来问问题才发现:这些问题不是在课上出现过了吗?为什么稍微改变一下就解决不了。经过反思后,笔者在后来的教学中,把“思维导图”融入教学小结中,根据学生对思维导图的交流展示后的情况才适量补充总结,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还提高课堂上教与学效率。
5.2 加强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是构成判断、推理的要素。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准备阶段需要对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而绘制中出错往往就是由于概念不清引起判断、推理错误。生物学知识中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同一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系和并列关系。例如,“神经细胞”与“神经元”属于同一关系,“叶绿体”和“细胞器”属于从属关系,消费者和动物属于交叉关系,“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关系属于并列关系。明确概念间的各种关系,有助于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正确使用和表达概念,防止产生逻辑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