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社会责任”培养为目标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

2018-08-07 09:38
生物学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生物学责任

张 伟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226400)

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社会上讲究实惠的利己主义严重泛滥的情况下,鉴于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显得迫切而重要。笔者就以“社会责任”培养为目标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进行实践并提出个人思考。

1 近百年来生物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社会责任”的体现

笔者通过梳理我国近百年来颁布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探索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发展轨迹,梳理发现:清末民初,颁布的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民国时期,生物学引导学生爱护生态并关爱生命;“文革”前,生物学强调爱国情感和劳动品质培养;改革开放后,社会责任更加丰富,引导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健康习惯的养成;21世纪初期,突出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

研究发现,当下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生物学课程的一种历史传承与积淀。纵观发现,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完整,指向越来越明确,“社会责任”培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2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社会责任”培养的现实意义

当前,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生物学科对于社会责任培养的作用日益凸显,很多社会事务需要运用生物科学知识进行理性解释、判断和辨别,而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社会责任”培养的资源非常丰富,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转基因的争论、人类遗传病以及濒危物种的保护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例如,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让学生尝试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能辨别伪科学并进行斗争,能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能健康愉快的生活,最终使每位学生成为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3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社会责任”培养的途径

3.1 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可渗透“社会责任”的知识点很多,如环保知识、遗传知识以及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等,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教学中,通过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环境、疾病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宣传环保、渗透健康生活的理念,通过对环境污染、转基因的争论以及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分析,使学生能自觉承担起宣传、保护以及辨别的社会责任。通过社会责任的渗透,使学生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以及理性看待科学发展中的系列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例如,在“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课堂教学中,辨析快跑和慢跑的区别以及肌肉酸痛的原因,使学生在全民运动的今天能做好适当的宣传工作;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课堂教学中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进行合理分析,尤其使农村学生能运用知识提出建议增加农作物产量;在“细胞的癌变”课堂教学中深入理解癌变的原因,使学生能带动周围的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和“伴性遗传”课堂中认同遗传规律,使学生能对重男轻女的思想进行有力的辩驳;在“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课堂中分析基因工程的过程,使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生物技术,而不是人云亦云;在“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堂中分析腹泻、发烧、空调病等疾病的成因和治疗措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知识对一些疾病进行简单的处理;在“免疫调节”课堂中介绍造血干细胞的捐献、骨髓移植知识,使学生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

3.2 整合教材,以社会责任为主线展开教学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社会责任内容丰富,但大多数零散在各章节中,教师可以整合教材内容,以社会责任为主线组织教学,尤其在复习课中展开,在帮助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得到培养。

例如,以植物的生长为主线,整合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使用等知识,使学生能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并能运用知识指导农业生产;以人类遗传病为主线,涉及减数分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生物变异等知识,使学生能理解遗传病产生的分子基础,正确对待和关爱遗传病患者以及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糖尿病为主线,涉及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等知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疾病产生的原因并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以基因工程为主线,涉及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等,使学生能理性地对待生物技术并能正确地看待争论等。

4 以“社会责任”培养为目标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

笔者根据所在学校滨江临海的特点,以海洋生物为主线设计一节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所整合的内容涉及种群数量的变化、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

4.1 问题引领,合作探究——在问题中感受社会责任 本节课是高三一轮复习课,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课堂的主导思想是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社会责任,问题很重要,要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合作探究之前应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中,鼓励学生通过争论产生新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可以即时进行问题解决,还可通过即时追问使学生的讨论走向深入。

该节课围绕海洋生物设计了3个活动:①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分析海洋鱼类的捕捞;②尝试分析赤潮的防治;③分析沿海防洪护堤植物的选择。

围绕活动设计了3个问题串,问题串一:①请分析“S”型和“J”型曲线的区别与联系;②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有何区别;③请结合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谈一谈海洋鱼类捕捞的适宜时机;④怎样理解“合理的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这句话。问题串二:①蓝藻可引发赤潮,请从不同的角度谈一谈你对蓝藻的认识;②请分析赤潮爆发的机理是什么;③谈谈赤潮的危害,你认为可以怎样防治。问题串三:①你认识的沿海防洪护堤植物有哪些;②你认为,沿海防洪护堤植物的选择有哪些要求;③防洪护堤植物的防护机理是什么。

通过该环节,将与海洋生物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整理,使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真切地感受到问题的存在,通过合作探究中找到问题解决的路径,在问题解决中感受到社会责任。

4.2 实例分析,能力提升——在情境中提升社会责任 通过环节一,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与海洋生物相关的系列问题,初步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但环节一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这时联系日常生活的实际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查阅资料、营造情境,鼓励学生与科研人员思维同步,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具体真实的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围绕活动和问题串,设计了以下3个情境。

情境一:某海滩黄泥螺种群数量的现存量约为6000吨,科研人员通过调查发现,正常情况下,黄泥螺种群数量每年最多可增加600吨,为了使黄泥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不影响可持续发展,请分析,黄泥螺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量为多少?讨论如果过度捕捞或禁止捕捞有何影响?

情境二:束丝藻是赤潮蓝藻之一。科研人员尝试探究不同无机磷浓度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以期为赤潮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科研人员拟以束丝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每克干重每分钟光合放氧量为观察指标,请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探究,并请小组讨论影响束丝藻增殖的因素有哪些?怎样进行有效控制?

情境三:研究发现,耐盐植物是指能够在盐浓度大于51mmoL/L的土壤上生存的植物,科研人员通过实验探讨盐浓度对某树种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不同盐浓度下,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图1),请判定该树种是否适合在沿海种植?请说明理由。

图1 某树种在不同盐浓度下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通过该环节,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感被进一步激发。

4.3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在拓展中强化社会责任 通过整合资料和设置情境,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已经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在此基础之上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宽度,可以将问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计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该节课中,围绕海洋生物设置了3个拓展性的问题:①如果涉及有害生物,我们又怎样从种群数量变化的角度进行捕捞呢?②如果是石油污染,对海洋的影响和赤潮有何异同呢?③你认为能选择互花米草作为防洪护堤植物吗?为什么?

通过该环节,学生在争论中思想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学生将这种思维带入生活中,会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进行即时的思考,这样社会责任意识得到强化并能够落到实处。

5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社会责任”培养的实践思考

5.1 找准“社会责任”的渗透点是前提 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有着丰富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素材,找准社会责任的渗透点很重要。如必修1“组成细胞的分子”的学习中,可以挖掘合理膳食的渗透点,“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学习中,可以挖掘尊老爱幼、二胎政策以及老龄化问题等渗透点。必修2“人类遗传病”的学习中,可以挖掘优生优育的渗透点,“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学习中,可以挖掘袁隆平感人事迹作为社会责任的渗透点。必修3“免疫调节”的学习中,可以挖掘洁身自爱、拒绝毒品的渗透点,“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学习中,可以挖掘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渗透点。社会责任的渗透将使课堂充满正能量。

5.2 多种手段的合理运用是保证 当今社会信息发达,可合理运用多种手段关注社会热点,教师可播放相关的新闻视频展示屠呦呦事迹、袁隆平事迹以及转基因技术争论等。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辩论会、沙龙等,通过辩论使学生的认识更加理性,甚至可以针对高中生应该肩负哪些社会责任的具体话题组织辩论。教师还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动手实践激发社会责任,如观察鸟类、植树、调查污染源、对校园植物进行挂牌等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感觉到保护自热的迫切性,这些都是课本无法传授的。其实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教师自己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用人格魅力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得到深化。

5.3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是保障 评价机制指导着学生行为,要打破以知识掌握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为评价指标,通过评价使教与学方式发生变革。要建立多元的评价,学生个人发展评价与合作团队的成长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小组成员间的互评相结合,学生之间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将过程发展评价与终结性的评价相结合。还要改变传统的重结果的评价方式,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情感的发展,评价走向常规化和过程化,通过评价保障学生社会责任理念的养成。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生物学责任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责任(四)
高中生物学中“一半”的涵义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