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香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着教师的教学观,情境化教学也越发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为此,在高中教学阶段,尤其应创设有效的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使学生真正“卷入”教师所预设的有效教学活动中。与此同时,还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与相应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
关键词:情境化;非情境化;关系;高中数学
一、高中数学情境化教学的含义
所谓的高中数学情境化教学,就是指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去创立一种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且具体的场景,为学生提供各种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与现实经验关系密切的条件下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一定的感官体验,帮助他们理解教材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使他们的各项心理机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促使教学过程变成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思想。情境化教学它包括“情”与“境”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情”指的是情感,师生之间、学生和学习对象之间有着充分的情绪互动,带有感情的积极投入学习过程中。“境”指的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创设相应具体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情绪的优化的环境。
二、教学情境化与教学非情境化之间的关系分析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都应围绕学生进行,不然,就跟传统教学没什么区别了。
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思想和传统教学设计思想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的教学设计自始至终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而展开的,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则主张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如何学而进行。特别强调:“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和“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在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着重考虑:如何通过适当的学习活动,创造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和自主意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途径,使学生能够“自由探索”“自主学习”,有效地利用各种工具和资源实现“意义建构”的教学目的。显然,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思想(即情境化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设计思想是更加适合当下高中数学教学。
(一)情境化教学与非情境化教学两者之间的比较。
1.優点比较 :
情境化教学: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动力,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活跃课堂气氛,顾及学生个性发展。
非情境化教学:省时,适合集体化教学 ,知识的组织较为系统化。
2.缺点比较:
情境化教学:费时,难以控制教学过程,对老师的素质要求较高;不够灵活,特定的问题只能用特定的方法来解决;很难将问题所涉及的全部知识进行体系化;获得的技能很难适用于不同文脉的状况。
非情境化教学:难以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实行层次教学,气氛枯燥,易造成填鸭式教学;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生们常常会因不知道“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迷失方向;缺乏现实感,不知道怎样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学到的抽象只是如果不使用,就会忘记。
三、关于高中数学认知和学习的情境化与非情境化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应杜绝重形式不求实质的数学情境化设计。
情境设置应该是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体现数学本质的,意在引发学生思考的东西,而不是那些脱离学生实际的或远离数学本质的东西。根据笔者近几年所接触到的一些情况看,那些贴标签式的、主观生造与实际相悖的情境设计不是数学课堂需要的。此外,以现实背景为素材的情境设置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需要,例如,笔者曾见过不少“负数乘以负数为正数”的教学情境设计,无一例外都很牵强甚至繁琐,与其如此,又何须强加一个“情境”呢?
(二)情境与情景,这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从内涵看,情境与情景,前者宏观,后者微观;前者包容量较大,内涵更丰富,常常处于动态,具有过程性,而后者仅仅是问题的一个背景素材。就来源看,后者一般是数学问题的现实生活素材,而前者除了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外,也可以来源于数学自身和探究中引发的新的情境,即数学情境并不局限于现实生活素材。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应该是有鲜明的目标指向,能融数学教与学为一体,具有数学教学活动的内驱力,并使数学课堂具有自我生长性的立体的环境。
(三)注意把握生活化情境的去情境化
生活化情境是数学一般化表达的具体呈现,它们的关系是“多对一”的关系,即定律的基本模型对应于很多个生活原型,因此生活情境创设具有潜在局限性:除提供的情境外,学生容易忽视其它经验。但课堂教学我们一般在诸多情境中选择一个导入课程,客观上造成学生对其它经验的忽视,从而视野狭隘,不利于对概念的理解,也不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快速去除情境,抽象出数学结构模型,从逻辑角度去探索隐藏在结构化表达中的数学内在规律——当然这仅是数学化内涵的一部分。
我们从生活化情境引入,但目的并不在于解决这个生活问题,而在于借助这个具体情境解决一类、更为一般化的问题,所以情境导入得到模型后,我们就应将着眼点由原先的现实情境迅速转移到内在的深层次的数学形式研究上,即去情境转入纯数学研究。当然,去情境化并不意味着情境被完全抛弃,它在课堂进行中还是能发挥作用的。因为情境丰富的现实意义被形式化的数学表达式所完全抛弃后,不同学生尤其是中下生若碰到问题,试图将形式化表达的或具体式子赋予具体意义时或许会主动联系先前情境来解释或重构,这都说明情境依然在悄无声息的发挥作用。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这种“多对一”关系意味着学生的逆向尝试极有可能会失败,特别是碰到小数或分数的情况。
总之,相对于非情境化教学,情境教学是最适合如今的高中数学教学,其教学方法有很多很多我们老师应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探究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门锌.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1(20)
[2]陈泽民.浅析利用情境教学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J].新课程(教研),2010(11)
[3]王丹峰.浅谈高中数学情境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