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不幸是毁灭

2018-08-06 12:30尹喆
魅力中国 2018年15期
关键词:托尔斯泰主题安娜

尹喆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作品,它反映了70年代俄国的现实生活。安娜·卡列尼娜是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她具有独特的人物色彩,她追求“人性”的解放,纵然为了追求爱情而抛弃世俗,但最终也没有得到她所渴望的幸福,是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女性命运悲剧形象。本文将通过安娜与列文的对比,来分析安娜的个人形象、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及对本文主题的思考。

关键词:悲剧;安娜;列文;主题;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写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然而幸与不幸原发于何处?又终止于何处?

该书分别围绕着安娜和列文两条线索而展开,其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二者对比的故事,著名文艺批评家雷蒙·威廉斯在他所著的《现代悲剧》中有评论安娜的一节,认为基蒂和列文的爱情故事与安娜同沃伦斯基的主线在书中是拥有相同地位的。本文将通过安娜与列文的对比,来分析安娜的个人形象、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及对本文主题的思考。

从书中的表现来看,安娜与列文的结局完全相反,但其二者性格上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待世界的真实。全书开头描写安娜遇到铁路工人惨死的场面,她大动怜悯之心,竭力想减轻遇难工人家属的苦难;见兄嫂不和,她亲自前去调解,凭她的聪明才智劝说嫂嫂,给她很大的安慰;她对儿子谢廖沙付出的真挚母爱,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她在上流社会又是十分勇敢的女性,敢于向封建的伦理道德挑战,敢于正视向她投来的世俗目光,敢于同伏伦斯基一起出去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在列文初见安娜时,列文被安娜身上高雅气质和真实感所折服,纵然当时的安娜已经被世俗所抛弃和埋怨;而同样的,列文也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因自己出身显赫就居高自傲,甚至亲手处理农事,对待未来妻子坦白自己嫖妓的事实。他们都不被身边的人理解,虽然二者在书中的交集甚少,但两人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

安娜与列文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轨迹并不一样,安娜在遇到沃伦斯基之后,对爱情的炙热追求让安娜逃出了世俗的闺阁,虽然在当时的社会安娜的追求将势必以悲剧收场,但安娜追寻的基点都是源于她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活,她爱便爱,不愿做一个符合世俗的伪善之人。而对与列文来说,生命的意义便是追寻真理,他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钻研,直到最后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列文与安娜最大的差别,就是他是在为自己的灵魂而活。

安娜与列文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人性与社会经济的冲突导致了其命运的巨大差异。安娜是柳里克皇室的后裔,是彼得堡上层社会的贵夫人。她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她的生活仅仅是围绕男人、围绕所处的阶级的“社交圈子”而转,即使她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也不过是换了一个目标——沃伦斯基。沃伦斯基同样出身贵族家庭,他一方面聪明、富有同情心、乐善好施,另一方面也有爱慕虚荣、寻欢作乐、追求功名的纨绔之气。他对安娜的爱是真诚的,甚至愿意拒绝事关其命运前程的重要任命,但阶级的局限性却又让他与心中空虚匮乏、不甘寂寞的心理做妥协。他又重新关注“自治委员会”“议会选举”之类上流社会的活动,对安娜的也越来约疏离。诚如文中安娜自己承认的:“还有像我这样出于十足奴隶地位的妻子吗?”除了爱,她一无所有,不仅经济地位不独立,甚至连日常生活也相当匮乏,因而在失去爱之后,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了。她的悲剧背负着极深的时代烙印。

列文则属于另一个截然不同的阶级,社会基层统治阶级。他只是一名小地主,因而他必须从事劳动,劳动的特性决定了他全部的生活性质,他的生活不仅仅是上层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社交生活”,还包括了他在自己庄园里所从事的富有活力的劳动,和他因受资产阶级思想而产生的劳动改造,因为在他与基蒂相爱、结合之后,他的生活不仅仅是爱,更是由心而生的充实幸福感。

显然,托尔斯泰并不会把自己那份寻求自我救赎的能力赋予自己作品中的女性,这既是一种冷酷也是一种在当时的真实,纵观千百年来的文学作品,男性与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大相径庭,正如沃伦斯基的朋友说:“我们由于恋爱创造出伟大的事业,但她们却总是讲求实际”。男人总是更加在乎爱情所能带给自己的,而女人却是在追求爱情本身。所以安娜会说:“如果,他不爱我,却由于责任感而对我曲意温存,但却没有我所渴望的情感,这比怨恨还要坏千百倍呢!”在安娜与沃伦斯基这种不平等的对爱的诉求中,显然,安娜是要以悲剧收场的。

安娜没有得到她所渴望的幸福,纵然她为了追求爱情而抛弃世俗,但是世界对待安娜也是真实的,在沃伦斯基与安娜对于爱情观念的不对等中,安娜注定是不幸的。卡列宁遭受了书中最大的苦楚,但是结局中他对于安娜的原谅让他获得了一份平静,因此外界因素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走向不幸,只有当事人内心所追求的的东西是否与客观世界相悖才能决定。

我認为本书的主题便在于讨论追寻人生价值中人的迷惘——如何处理好理想与责任的关系。熟悉托尔斯泰的人都知道,托尔斯泰的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不断变换思想、不断追寻自己的意义,《安娜·卡列尼娜》正是成书于19世纪70年代,托尔斯泰对于心灵和灵魂的探索期,所以这部作品既是对当时俄国社会的写照也是对托尔斯泰内心的写照,他的“道德自我完善”和“爱”的乌托邦理论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更多的流露和表现。人性的差异化使得每个人对于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都不尽相同,而怎样探索自己的生命,又怎样去完善自己对于自我意义的认知,或许这是作者希望我们在读完这部书之后可以思考并得出自己答案的一些东西。

猜你喜欢
托尔斯泰主题安娜
安娜作品
七颗钻石
与圆有关的中考压轴题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忘记自己的人
爱心
做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