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

2018-08-06 09:16汪丽贾慧敏
魅力中国 2018年24期
关键词:机遇网络挑战

汪丽 贾慧敏

摘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当下,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通过网络渗透消解主流意识,高校学生思想意识的多样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及思想道德上发生的变化等情况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同时通过搭建新平台、提供新的传播途径以及创新工作的形式和方法都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新情况,根据国家的指导意见以及实际工作出发,需要从体制机制建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应用、校园文化建设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关键词:网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挑战;机遇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高度对意识形态工作做出了新的重要战略部署,为高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当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开启了一个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伴随网络技术的升级、网民规模的增长,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传媒手段,高校学生接触事物的渠道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书本、报刊、杂志和有线电视,网络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海量信息冲击着学生们的价值理念,越来越成为影响他们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的强大力量。加强学校网络信息管理、促进网络环境的良性互动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网络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年1月在京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1],其中高校学生是我国最大的网络群体。网络发展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提升了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条件保障。总体上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其主流是健康积极充满着正能量的。但是,网络时代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国文化软实力仍较为薄弱,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对我们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不遗余力地推销西方的政治理念、制度模式和价值观,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出新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通过网络渗透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自二战以来,西方国家就始终重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上个世纪末期开始更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聚焦于中国,高校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各种思想文化渗透的重要目标,利用网络传输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影响中国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他们在网上对我国进行负面报道,对我国政府工作中的不足夸大其词、横加指责,坚持从西方价值观角度来解读我国政策;还以多种形式如网络游戏、影视、论坛、课程等吸引学生,其目的是在学生中培植个人主义、道德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弱化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

第二,网络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面临发展性挑战。当今社会思潮多样化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网络虚拟生存的出现使人们的社会实践方式多样化与复杂化,这就决定了思想意识必然日趋多样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随着网络信息的泛滥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适应性不强。网络负面消息所构建起来的不安全与不稳定的网络舆论环境,深刻影响着公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降低了学生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建设的难度。

第三,网络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当今时代,互联网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掀起了全球信息革命的狂潮。网络作为学生人际交往的新空间,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形成了冲击。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在学生们头脑中的碰撞、冲突更为直接,更加激烈,使得这些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在形成中的学生们面对蜂拥而来的信息流不知所措,极易造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而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容易加剧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使人趋向孤独、冷漠,造成角色自我迷失和多重人格。

二、网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机遇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对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影响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加深和加剧。但同时为我们在工作中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第一,网络搭建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平台。网络扩展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平台。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与地缘政治的界限,世界各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思想在互联网上交流、碰撞、斗争,开辟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空间,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搭建了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2]。同时,互联网也扩展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监督与反馈平台。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有利于学生对学校工作进行监督,提高学生的参政意识。同时,网络事件作为网络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层面,学生所反映出的思想取向与价值追求更是考察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二,互联网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提供了新途径。基于互联网的传播机制,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工具整合社会思潮,纠正公众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

第三,互联网时代创新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式与方法。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信息的获取已不再是问题,重要的是必须通过改变教育方法,培育公众选择、思考、判断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走向现在的“自由选择”。意识形态教育场所由“现实场所”走向“虚拟空间”[3]。意识形态内容由“单向接收”走向“共享建构”。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它集合与实现了数据、文本、声音以及各种图像一体化的信息传播。” 意识形态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途径来开展工作,传播主流声音。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4]。面对网络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从体制机制建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应用、校园文化建设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增强驾驭能力,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提高党在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就必须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在干部任用过程中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有效管理、基层党组织密切配合的管理体制,并创建大学生思想动态预警机制和调研机制,随时掌握校园和社会舆情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倾向性问题。

其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不仅是学生的知识上的老师,而且也是学生的人格上的老师,只有当老师具有坚定的信仰时,学生才能信服老师所讲的信仰。不可否认,现阶段有个别教师政治责任感不够强,在课堂上言行举止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甚至发牢骚,讲怪话,這些现象对于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都是极其危险的。因此要着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进一步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广大教师理想信念,这样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才能理直气壮,才能真正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信仰。

再有,推进网络文明传播,开拓校园新媒体舆论宣传阵地。加强党在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建设同学易于接受的传播形式,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网络传播方式,构建高校网上意识形态传播平台。可以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方面的认定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立足校园网站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并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从而为加强党的意识形态主导权工作开拓新的渠道。

最后,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最宝贵的文化软实力,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文化根源[5]。努力拓展意识形态教育的文化路径。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信仰与意义的表达可以釆用优秀传统文化融进大学生教育中,通过其潜在的熏陶,使其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使党的意识形态如“润物细无声”般慢慢地渗透到人的思想深处,使其教化、接受和认同。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2018年1月),http://www.cnnic.net.cn

[2]高宇璇,王锐.互联网时代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求是网,2014年9月4日.

[3]王金玲,论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媒体与传播》,2014年5期,第162页.

[4]新华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年1月19日.

[5]光明网:“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与责任”,2013年13月8日.

作者简介:汪丽,1988年8月,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机遇网络挑战
再见,机遇号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叽咕乐挑战
机遇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