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义,沈 璐,韩一平*
(1.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呼吸内科,上海 200433;2.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全科医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是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纵向或横向层级的资源整合而形成的医疗组织[1]。2016年本院依托军医大学雄厚实力和优质资源,组织相关力量赴西、南沙群岛等一线实地调研,全面、准确地采集海军西、南沙医疗卫勤力量建设的有关数据,初步掌握相关工作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为构建海军西、南沙岛礁医联体和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由于不同国家及地区卫生体制环境和背景的不同,各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较为经典的医联体模式有美国的凯撒医疗集团模式、英国的整合医疗网络、德国的区域性医院服务体系等,其都在经历各自的发展后,显示一定的成效。有研究人员归纳国外医联体的特征,从联结方式上,主要有虚拟联合、实体联合2种形式;从形态结构上,则概括为横向整合、纵向整合、横纵整合3种模式[2]。海军医联体尤其是西、南沙岛礁医联体的相关概念、设计思路、功能定位和构建模式等方面却仍为空白。通过调研发现驻城市部队与西、南沙守礁部队官兵之间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尤为突出。前期抽样调查176名西、南沙海军官兵中仅0.57%和1.14%的官兵曾接受过中心医院和军区医院就诊。虽然岛礁上先后建立二级医院,大部分也都有上级医院医疗队进驻帮带,但是在日常医疗保健、健康指导、就医便捷性,以及基层医务人员能力等方面,西、南沙岛礁部队相对驻城市部队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西、南沙岛礁由于外界条件的限制,其卫勤保障水平存在着种种不可避免的困难,主要表现为:①数量不足。西、南沙岛礁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质医疗资源紧缺,不少海岛医疗条件薄弱。②体系不清。西、南沙岛礁医疗资源没有形成科学的协同体系,各级医院独立运行,尚未形成联合体系,现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率。③配置不均。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本医疗在有些海岛的普及程度不够。④参差不齐。在许多部队基层医疗机构诊治能力有限,部队医务人员整体职业素养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培训机制和资质认证标准[3]。为了有效利用现有的资源,尽快整合优化海军西、南沙岛礁医疗结构,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和海军转型发展的引领下,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有必要明确自身定位,整合资源优势,利用前沿技术加快海军西、南沙岛礁医联体的构建与信息化建设。
3.1海军西、南沙岛礁医联体的结构构建通过前期文献查阅和西、南沙岛礁一线调研,结合西、南沙岛礁医疗资源的实际情况以及守礁部队平、战时卫勤任务的需要,拟构建“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医联体结构(图1),如,针对西、南沙岛礁实际情况构建“长海医院——海军187医院、425医院——西、南沙岛礁医院”医联体。通过构建海军西、南沙岛礁医联体,可以在区域内重新配置医疗资源,推动优势医疗水平和资源均衡化发展;可以加大技术帮扶力度,促进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可以大量节省后送成本,提高官兵健康保障能力,对新时期海军卫勤建设和遂行多样化军事卫勤保障任务有着重大意义。
图1 区域医疗联合体的结构
3.2海军西、南沙岛礁医联体的信息化建设海军西、南沙岛礁医联体的信息化建设从“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区域卫勤资源协调中心”“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域药材装备保障中心”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图2)。
图2 海军西、南沙岛礁区域医疗联合体信息化建设设计
3.2.1 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区域医疗服务中心是海军西、南沙岛礁医联体构建的重要组成,通过远程会诊中心、影像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以及生殖医学中心协助医联体内医疗单位参与各类医疗活动,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信息共享,使海军官兵能获得最全面、最专业、最准确的医疗服务。
3.2.1.1 远程会诊中心 本院远程会诊中心自2016年投入使用,发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雄厚实力和优势,为全军各级医疗机构解决众多相关技术难题。先后与解放军第187医院、解放军第107医院进行医疗会诊;与安徽金寨县沙河乡梓树村开通远程会诊系统;在南沙群岛永暑礁建立并开通远程医疗工作站。下一步,海军西、南沙岛礁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可通过网络连入本院远程会诊中心,申请专家远程会诊。专家利用远程会诊系统询问患者病史,观察患者体征,与经治医师实时交流,参与患者治疗过程,最终给予会诊意见。该患者所有的医疗数据和检查资料,都会通过系统同步采集、更新、上传及保存至本院会诊中心存档。本院正在扩大远程会诊中心的专家库,整合更多的资源,纳入更多的设备,必将更好地满足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全天候的医疗需求。
3.2.1.2 影像诊断中心 影像诊断中心的构建是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主要是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和云计算等技术,向医联体内其他医疗机构提供标准影像接口、影像处理功能、信息查询调阅功能和相关管控功能等,提供报告管理、报告审核和影像会诊等三种服务模式[4],保证医联体各单位能够远程阅片、诊断和报告调阅打印。例如采用“报告管理”方式将医联体各单位的影像学资料全部存储于本院影像诊断中心,各级医疗机构经受权后可通过网络进行调取;通过改造本地医院PACS系统嵌入“影像会诊”功能,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可随时申请影像会诊,并且上传影像报告,通过“报告审核”功能请上级医院审核等[5]。
3.2.1.3 病理诊断中心 建设病理诊断中心的目的是提高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的病理诊断水平,弥补基层医院没有病理诊断条件或者中心医院病理诊断水平有限等问题。通过采用以会诊形式向病理诊断中心申请病理诊断和使用病理切片扫描仪等数字化方式传送到本院病理诊断中心等形式,运用标准化的流程管理和医疗数据交换共享方式满足医联体内各单位病理诊断的需求,使病理检查工作更加准确、规范[6]。
3.2.1.4 生殖医学中心 军队育龄夫妇不孕不育集中诊治任务,是总部为部队官兵夫妇实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技术服务的一项重点工作[7]。生殖医学中心作为海军西、南沙岛礁医联体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三年来承担大量的军队育龄夫妇不孕不育集中诊治工作,吸引许多来自基层一线的部队官兵。现已成功配对157对(2014年32对、2015年56对、2016年69对),成功分娩46名婴儿[8]。
3.2.2 区域卫勤资源协调中心 一体化卫勤保障模式是军队卫勤建设转型发展的重要思路,目前仍在完善阶段。通过组建海军西、南沙岛礁医联体区域卫勤资源协调中心,将医联体内分散的优势资源进行重组,有助于区域内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使用,避免重复保障、过度后送和未及时转诊等问题。医联体内的各单位应按照自身定位,重点发展实力强、有特色的医疗服务,增强平、战时应付海上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能力。同时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具有指令下达、联合决策、实时监控、统计分析等完备功能的卫勤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海军西、南沙岛礁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一体联运、实时联通,提高部队官兵战时医疗健康保障智能化水平和各类任务的处置效率。
3.2.3 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由于大多数部队官兵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教育程度,因此对医疗保健和疾病预防指导有更准确的认识和更高层次的需求。调研发现西、南沙的海军官兵在医疗保健、卫生宣教、疾病预防指导等方面需求均明显高于驻城市部队官兵,这说明不但要注重医院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更要注重官兵自我医疗保健的意识和能力。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以“长海医院部队官兵医疗保健综合服务平台”为基础,将守礁部队官兵的医疗保健、疾病预防指导和卫生宣教由院内延伸至院外,由院区辐射至营区,并能主动指导和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有效地开展医疗保健工作,使西、南沙守礁部队官兵更好地获取健康知识、转变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建立健康价值、增强保健意识、增进健康能力[9]。从以往实践经验看,尽管各级医院在部队官兵疾病预防管理中都有一定程度的举措,但缺乏整体连续性、全程全维的疾病预防管理。海军西、南沙岛礁医联体模式为守礁官兵疾病预防管理提供了便利,内容上包括慢病管理、健康评估、健康干预、风险预测和健康跟踪,使全程全维化疾病预防管理保障成为可能。
3.2.4 区域药材装备保障中心 通过前期调研发现西、南沙官兵对医疗药材装备配备的满意程度明显低于驻城市部队官兵。由于岛礁独特的地理环境限制,加强区域药材装备保障中心的建设尤为重要。建立医联体内各单位不同层级的药材装备保障机制,既要突出军事任务的重点,也要兼顾平时品种的覆盖面。要明确并分别制定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医院和岛礁医院关于西、南沙守礁部队药材装备储备的基数和携运行标准。根据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保障任务的职能范围、地域特点等因素确定模块化药材装备保障方式[10]。
海军西、南沙岛礁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构建与信息化建设覆盖海军各级医疗机构,着力解决守礁部队官兵医疗保健的实际问题,运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等前沿信息化技术,明晰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层次定位,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范围,整合各级医疗机构的资源功能,实现平时和战时部队官兵全程全维的健康医疗保健,以新思路、新技术和新观念解决以往海军西、南沙守礁部队官兵医疗保健和卫勤保障中的瓶颈问题,有力地提升部队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