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巍,李玉轩
(太原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体系,是我国现存的五大制度宗教之一.寺庙作为佛教文化发展的产物,即是集建筑、雕塑、壁画艺术为一体的文物珍宝,又是地域风貌、历史文化、民俗信仰、集体记忆的实物载体.寺庙在我国的分布可以说是遍布全国,并形成了围绕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四大佛教名山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等多处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其中,五台山寺庙建筑群是我国传统佛教建筑群中心式布局的典型代表,至今仍保存有自唐朝以来的7个朝代的寺庙近百所,其时间跨度之长、规模数量之广,在我国乃至世界都首屈一指.自唐朝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的确立,五台山逐步成为世界文殊信仰中心,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地佛教信徒朝圣的圣地之一.而上世纪80年代五台山旅游的兴起,寺庙成为景区内主要的景点,一度兴起寺庙扩建、复建的热潮,寺庙的空间分布格局成为影响景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对五台山寺庙的研究大多集中历史沿革[1-2]、历代寺庙建筑样式[3]、寺庙的保护[4]、寺庙内部空间布局[5-6]等方面,却没对五台山寺庙空间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借助ArcGIS技术对五台山寺庙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总结其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以期能够为五台山寺庙的保护与利用以及五台山旅游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泛太行山系,主体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尤以五座台峰最为突出,整个山势呈五瓣莲花状,因五座台顶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之内,称为台内,五台之外,称为台外.台内中心区为台怀盆地,东有黛螺顶,西有寿宁峰,南有梵仙山,北有灵鹫峰,称为台怀四峰[7].据《清凉山志》所述:五台山“雄据雁代,磅礴数州,在四关之中,周五百余里.”四关分指龙泉关、牧护关、平型关和雁门关,分别位于五台山东南西北四周边界上,是五台山成为华北战略要地的重要关隘,同时也是十方僧俗踏入五台胜境的标志.在李湘之所著的《五台山游记》中指出:五台山有东西南北四门,南门为虎牢关、北门为鸿门岩、西门为峨峪岭、东门为龙泉关.四门均位于进入台怀腹地的必经之路,是继四关之后的又一重要标志.
五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是文殊信仰中心,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史被誉为我国佛教史的缩影,代表着佛教中国化的演变,是已消逝的皇家道场文化和依旧兴盛的文殊信仰文化的独特见证.千百年来,佛教文化早已深深地融入当地社会,佛教寺庙更是星罗棋布.20世纪末,据崔正森对可考证寺庙的统计,修建于不同年代的五台山寺庙共377所,现存130所,见表1.
表1 五台山历代寺庙概览
数据来源:《五台山佛教史》,崔正森,2000年.
近年来,在行政区划、旅游发展、景区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下,五台山多指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5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名衔是对五台山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的肯定,现如今,五台山已成为一处集朝圣祭祀、文化探渊、观光游览、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本文研究范围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中划定的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中的台怀片区,总面积为592.88平方千米,其中包括台怀景区、5个台顶景区、龙泉寺景区、金阁寺景区、南山寺景区、南梁沟景区等10个景区及外围风景隔离区.以截止2017年10月底在当地宗教文物部门正式挂牌为宗教活动场所的75所主要寺庙(包括建成及在建)为研究对象,其中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6所.
以ArcGIS10.2为技术平台,建立五台山寺庙地理信息数据库,得到五台山寺庙空间分布图(图1),并录入区域范围内交通道路、河流水系、居民点及寺庙属性等数据信息.
图1 五台山寺庙空间分布图
2.2.1 最邻近指数法
最邻近点指数是衡量区域内点状事物间的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用于表示区域内点状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8-9].其公式为:
2.2.2 核密度估计法
核密度分析主要用来计算要素在其周围领域中的密度,能够直观地反映要素在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及聚集程度,较多应用于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模式分析[10-11].其表达式为:
式中:s为待估计要素的位置;h为半径(带宽);si为落在以s为圆心,以h为半径的范围内的要素.
空间内点要素的分布主要有三种类型,通常用最邻近指数法来测定,当最邻近指数R=1时,点要素分布为随即型;当R<1时,点要素趋于凝聚分布;当R>1时,认为点要素为均匀分布.通过计算,最终得出最邻近点指数R≈0.63,表明五台山寺庙在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属于凝聚型.
核密度分析结果的可视化能够直观地反映空间要素的分布形态及聚集区域.利用ArcGIS10.2软件Spatial Analyst工具中的核密度分析功能对五台山75所寺庙进行核密度分析,并生成五台山寺庙空间分布核密度图(图2).由图2可见,在台怀片区内,除南梁沟景区之外的九个景区内均有寺庙分布,并在台怀景区内形成一个高密度聚集区,其余则较多为点状零散分布,且总体呈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向心性分布.
图2 五台山寺庙分布核密度图
同五座台顶及境内其他区域不同,台怀镇中心地区为南北走向的沟谷盆地,且有北灵鹫峰、东黛螺顶、南梵仙山、西寿宁峰等四峰环绕,特别是北灵鹫峰同印度灵鹫山地形极为相似的“地缘”关系,成为五台山佛教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并逐步形成围绕灵鹫峰的台怀寺庙群,台怀也成为五台山佛教圣地的中心.
现今,以大石线、台忻线构成的人字型道路为骨架,以朝台连接道路和放射道路为基础,以登山道路为补充,台怀片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内部旅游交通网.利用ArcGIS10.2将五台山寺庙空间分布图与路网分布图进行叠加(图3),如图3所示,五台山寺庙主要分布在台忻线、大石线以及朝台路线等主要交通道路的两侧.大石线与台忻线基本沿五台山河谷分布,有史以来便是五台山对外及内部的主要交通道路,并形成北、南、西南三个主要出入口,是前往台怀镇的必经之路.
自北魏大孚灵鹫寺修建开始,拉开了五台山佛寺兴建的序幕.隋文帝时,敕令在五座台顶各建一寺,而后逐步形成佛教信徒循迹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的五台山大朝台文化,并形成固定的路线.五台山五座台顶相距甚远,环线约75千米,此外,由于台顶地势较高、气候恶劣,沿线基本没有居民居住,朝台线路上零散分布的寺庙便成为朝台客的中转站及物资补给点.清乾隆年间,于台怀镇西峰黛螺顶上修建寺院并供奉五方文殊,登黛螺顶便可一次性朝礼五方文殊,称之为小朝台.现如今,历史悠久的大朝台不仅是佛教信徒虔诚信仰的佛教巡礼活动,同时也是游客饱揽五台山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的重要游览线路,沿途主要有白云寺、佛母洞、金灯寺、南台普济寺、古南台寺、金阁寺、清凉寺、狮子窝、中台演教寺、清凉桥、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东台望海寺等.
图3 五台山寺庙分布与交通路网图图4 五台山寺庙分布与水系图
五台山区域内水资源相对丰富,溪泉交错,主要有滹沱河、清水河两大河流,以东-北-中三座台顶为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其中台怀片区内主要为清水河流域,自北向南贯穿境内以台怀盆地为主的和缓谷底(图4).此外,境遇内泉水较多,可谓山山有泉,涧涧流瀑,较大者有台 怀镇般若泉、中台太华池、射虎川神武泉等.佛教传入我国以后,受其遁世隐修理念的影响,同时也受我国风水观念的影响,其佛寺的选址布局亦较为讲究,较多布局于背靠大山、毗邻小丘、左右有河流流经的谷地中央,而寺院两边有泉水更是寺院香火源源不断的吉兆[12],在实地调查中发现,龙泉寺、金阁寺、梵仙山灵应寺边均有泉水分布.由图4可见,除台顶寺庙外,其余寺庙则依清水河流域分布.
台怀片区共涉及居民点95个,总人口19110人.在ArcGIS10.2中将五台山寺庙空间分布图与居民点分布图进行叠加生成图5,由图可见,在区域内,居民点较寺庙的空间分布更为扩散,但除五座台顶及其连线之外,寺庙多毗邻居民点就近分布.作为皇家道场的五台山,历史时期封建帝王的敕建缮封使得多数寺庙拥有庄子、耕地等庙产,直至土改后,寺庙才不再占有耕地.据1935年统计,五台山寺庙共有193处庄子,86190亩耕地,其中僧人自耕地为2374亩,仅占总耕地的2.5%,其余则由当地居民租种,当年收租共4330石[13].如台怀镇东庄村,最初为真容寺的一处庄子,真容寺建寺初期多数居民靠给寺院打杂为生,建成后则租种寺院耕地并逐步定居于此[14].多数村庄同东庄村相类似,如日照寺、清凉寺、光明寺等村庄更是与寺庙同名.可见,五台山寺庙同当地村落彼此间是共生共融的关系.
图5 五台山寺庙与居民点分布图图6 五台山现存寺庙始建年代图
五台山寺庙在不断地兴建、修葺、荒废,在建的过程中几经兴废,到目前保存有自唐以来共7个朝代的寺庙.自北魏大孚灵鹫寺始,到南北朝时,全山寺庙达到200余所;而后隋唐两代,特别是鼎盛时期的唐朝,寺庙达360余所,号称“大寺360,兰若无奇数”,然而唐武宗灭佛,除南禅寺外全山寺院毁之殆尽;宋元之际,佛教再次兴起,寺庙总数接近70余处,元朝喇嘛庙的兴建使五台山从此形成青黄两庙共处一山的格局;明清两代的再度振兴,最多时增至122处[2].本世纪初,据统计,五台山较为完整的寺庙68座,其中台内有47座.随着五台山佛教旅游的兴盛,兴起了寺庙复建的热潮,在僧人带头筹建、信众捐建下,不仅如大宝寺、真容寺等名寺已在原址上得以复建,平章寺、般若寺等多数久废寺庙也开始在原址复建.以台怀片区内75所遗存、建成及在建的寺庙为对象,利用ArcGIS10.2对其始建年代进行分析,现存寺庙始建年代中明清两代共34所(表2),约占总数45.3%,此外,如显通寺、台顶5寺、金阁寺等更早兴建的寺庙不断流承至今,在明清两代尚复存在,可见明清两代时直接奠定了现今五台山的寺庙空间分布格局(图6).而历史时期寺庙的遗址亦成为当今寺庙复建的选址,因此,可以说五台山寺庙历史时期的空间分布是影响现今寺庙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五台山寺庙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历史继承性.
表2 五台山现存寺庙始建年代分布表
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台怀片区的现存75所寺庙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等空间分析方法以及ArcGIS10.2为技术平台,对五台山寺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五台山寺庙呈现凝聚型的空间分布类型;从空间内来看,在台怀景区形成唯一的以台怀镇为核心的寺庙聚集区,且总体呈以聚集区为中心的向心性分布态势.第二,所选取的交通、水系、村落、历史四个影响因素中,其中交通因素,区域内人字形的主要交通道路及大朝台沿线道路构成影响寺庙分布的主要路网系统;境内清水河流域对寺庙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河流及山泉是影响寺庙选址的因素之一;村落与寺庙历来存在着共生共融的关系,特别是历史时期村中居民成为寺庙经济来源之一——地租的主要收取对象,并是寺庙日常建设的主要劳动力;五台山寺庙的空间分布同样也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不论是历史遗存至今的寺庙还是现今复建的寺庙,在选址上均具有空间继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