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部神经鞘瘤1例

2018-08-06 03:01王秀杯吴盼盼郑海红
浙江实用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鞘瘤肝门前缘

王秀杯,吴盼盼,郑海红

(浙江省台州医院,浙江 临海317000)

神经鞘瘤(Neurilemmoma)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四肢、头颈部及躯干中轴附近,发生在肝门部神经鞘瘤罕见,国内外文献均为个案报道[1-2]。肝门部神经鞘瘤发生部位特殊,影像及临床无特征性表现,术前极易误诊。现将本院1例误诊病例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41岁,因“反复中上腹部胀痛20天”,于2016年12月10日收住入院。查体:上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无肿大,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肿瘤系列指标均无异常。查CT见肝门部一类圆形囊实性肿块(图1A),长径约4.3cm,边界清晰,肿块大部分呈囊性,前缘见少许实性成分,平扫CT值约34Hu,增强后呈持续性强化,CT值约90Hu(图1B);MR示肿块在T1WI序列以低信号影为主,前缘见条索、斑片状稍高信号影(图2A),T2WI以高信号为主,前缘见少许等低信号影(图2B),DWI呈高低混杂信号(图2C),增强扫描前缘实性区明显强化 (图2D);诊断考虑肝门部囊腺瘤。行肝门部肿瘤切除术,术中分离胆囊前三角,见一大小约4cm×4cm的圆形肿块,边界清晰、质韧,剖开见内有胶冻样物,术中诊断肝囊腺瘤。术后病理镜下见瘤细胞成梭形、栅栏状排列,细胞疏密相间,部分区伴囊变及出血(图3);免疫组化CD34(-),CD117(-),SMA(-),Desmin(-),Dog-1(-),S-100(+),Ki-67(1%+)。 最终诊断:肝门部神经鞘瘤伴出血囊变。术后电话随访半年,上腹部胀痛未复发,无明显不适。

2 讨论

神经鞘瘤又称施万瘤(Schwannoma),起源于髓鞘施万细胞,任何神经分布区域均可发生。肿瘤大体表现为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切面可见旋涡状结构,肿瘤易出血,囊壁钙化少见。根据瘤体内富细胞成分区域(Antoni A区)和疏细胞成分区域(Antoni B区)的分布比例不同,影像学表现各异[2]。A区细胞排列致密,影像学表现为实性成分,增强后明显持续性强化;B区细胞排列稀疏,以黏液成分为主,易发生液化坏死,影像学以囊性表现为主,增强后无强化。本例MR示肿瘤边界清晰,有完整囊壁,肿块大部分呈囊性,增强后未见强化,前缘小部分成实性,T1WI呈稍高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增强后呈明显持续性强化,其中实性成分MRI信号与文献报道[1]不相符,考虑肿瘤内出血所致。肝门部神经鞘瘤比较罕见,且本例MR信号不典型,故误诊。本病确诊主要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3],其中S-100蛋白强阳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本病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肝门部囊腺瘤。以肝内囊性肿块为主要表现,边界清晰,囊内可见分隔及壁结节,增强扫描囊性成分不强化,分隔及壁结节呈延迟强化;而神经鞘瘤囊变时,多数瘤体内仅含少许实性成分,有壁结节样表现,增强后实性成分呈持续性强化。上述两种疾病影像学表现相似,最终诊断依赖病理学。(2)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肿块沿胆管壁成圆周样生长,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增强后呈延迟强化,该特点可与神经鞘瘤相区别。(3)肝门部淋巴结转移瘤。病灶中心坏死较常见,增强后成环形强化,多数有原发肿瘤表现,可资鉴别。(4)肝门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病灶多密度均匀,偶可见弧形、分枝状钙化,罕见液化,可通过强化表现进行鉴别,巨淋巴结增生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而本病多为逐渐延迟强化,强化程度也低于巨淋巴结增生症。

图1 肝门部神经鞘瘤CT表现。1A:平扫肝门见囊实性肿块,前缘(箭头)见少许实性成分;1B:增强后前缘实性区呈明显强化。

图2 肝门部神经鞘瘤MRI表现。2A:T1WI以低信号影为主,前缘见条索、斑片状稍高信号影(箭头);2B:T2WI以高信号为主,前缘见少许等低信号影;2C:DWI呈高低混杂信号;2D:增强扫描前缘实性区明显强化(箭头)。

图3 肝门部神经鞘瘤。瘤细胞呈梭形、栅栏状排列,细胞疏密相间。(HE×10)

肝门神经鞘瘤大多数是良性肿瘤[4],临床无特异性表现,症状根据部位的不同各异,恶变少见,放化疗不敏感,以手术切除为主。

猜你喜欢
鞘瘤肝门前缘
联合半肝切除与围肝门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吉非替尼通过促进H3K27甲基化水平抑制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细胞的增殖
一种飞机尾翼前缘除冰套安装方式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PIWIL4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细胞性神经鞘瘤
自制新型腹腔镜肝门阻断设备在腹腔镜肝细胞肝癌手术中的应用
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