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萌,邓宏远,王 薇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22)
工业建筑是城市文明发展和城市文脉传承的重要部分,其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文化价值,社会,艺术,技术,经济,环境和使用等价值。国外关于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方面的研究,从1933年的《雅典宪章》开始,对历史性建筑物进行立法保护,技术修复等问题;1964年《威尼斯宪章》加入了对历史地段的保护;1975年《阿姆斯特丹宣言》对建筑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提出要求和方法;一直到2003年《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的通过,国际间对产业遗产的价值界定、鉴定、记录和研究以及保护措施等做了明确规定。[1]国内2006年4月18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办了保护中国工业遗产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揭开了我国保护工业建筑遗产的序幕。[2]著名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就曾提出“向工业建筑学习”。[3]工业遗产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信息、曾经影响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甚至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大得多。[4]
而对于合肥地区既有工业建筑的研究也才于2011年开始,主要集中于对保护对策和单一地块的空间规划研究,其分析程度较浅,缺乏对合肥既有工业建筑的详细分析及改造方法的系统性归纳。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以不同的分类方式详细归纳了合肥既有工业建筑,并结合案例的研究分析提出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
表1 合肥市既有工业建筑的留存状况调查
合肥的工业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合肥才相继开始发展工业,起初以轻工业为主,而后随着上海的一部分工业内迁,合肥工业得以朝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合肥工业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初步发展和文革时期的艰难曲折之后,终于在1976年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类工业蓬勃发展,留下了很多各具价值的工业建筑。本次采取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方法,统计了11处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根据调查显示,合肥市既有工业建筑的留存状况如下,如表1所示。
调查问卷共提出13个问题,问卷发放153份,有效回收147份。问卷调查主要从人群对合肥老工业建筑的认知,既有工业建筑价值所持有的态度以及工业建筑改造策略的建议和意见三个方面进行开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合肥市既有工业建筑认知的基本情况,为后续的既有工业建筑分类和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
续表1
图1 市民了解的工业建筑统计
图2 市民印象最深刻的合肥工业建筑统计
据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合肥市老工业厂房的了解相对匮乏,不了解合肥既有工业建筑的市民过半,这反映了老工业厂房作为城市历史印记正在逐渐退出城市文化舞台。在调查统计的11处合肥老工业厂房中,合力叉车厂以及合肥马钢公司最被人们所熟知,其进一步开发再利用的价值较大,如图1和图2所示。
在对既有工业建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方面调查中,公众对工业建筑蕴含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持有相对积极的态度。如图3所示,70%-80%的受访者认为合肥市虽然不是典型的工业文化城市,但保护既有工业建筑文化的意义较强,在原有工业建筑所占有的大量土地基础上新建建筑虽具经济价值,但不利于合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在走访工业建筑改建项目中,利用率较低的文化改建项目化工机械厂与利用率相对较高的餐饮改建项目朱岗工业园形成对比,工业建筑遗产的改建策略与开发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图3 “既有工业建筑的保护对城市文化发展是否有必要?”结果统计
我国工业建筑遗产拥有丰富的空间形态类型,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及空间特色亦具显著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和文化意义。[5]解放后,伴随着上海的一批工业企业内迁,合肥的工业蓬勃发展,工业种类日益丰富,因而留存的工业建筑也因功能不同而形式各异,产生许多专用的工业建筑类型。
3.1.1 厂房生产车间
工业建筑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用于工业大生产的生产车间,往往由于各种机械设备的摆放,生产操作,不同的生产工艺等的需求,厂房生产车间往往是由大跨度结构如钢筋混凝土和排架等支持的大跨空间,空间高大开敞明亮,可塑性高。
3.1.2 仓储类用房
仓储类用房是指用于存放商品的房屋,主要用于存放怕雨雪,怕风日,要求保管条件比较好的商品。此类用房的空间一般较生产车间小,其结构类型常有砖混结构,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
3.1.3 构筑物
工业生产中往往因为特殊的功能所需,从而形成一些特殊形态的构筑物或构筑体,形成特异性的空间,这一特殊类型是工业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特殊的造型很具有标志性,是工业时代特征的典型代表,多见于水塔,储气罐,储粮仓,烟囱,机械轨道等。
合肥地区既有工业建筑的结构形式主要包括砖石混合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是建筑的骨骼,结构的形式基本能决定建筑的主要形式。合肥工业建筑的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及其之后合肥地区的建筑技术水平。砖石混合结构主要为砖柱和钢屋架的组合,多见于较早时期有着明显苏式风格的红砖厂房,如合力叉车厂,化工机械厂(图4)等,裸露的钢屋架与刻有时代印记的红砖搭配,散发着浓浓的工业气息。
合肥制气厂(图5),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有利于空间内相关设施的摆放,空间划分灵活性高,适应于多种需要。合肥昌河汽车厂的生产车间,钢筋混凝土柱结合钢排架为生产所需提供了大跨空间,结构的不断重复展现了令人震撼的只属于工业时代的韵律之美,如图6所示。
图4 化工机械厂的砖混结构
3.3.1 苏式建筑风格
合肥的工业建筑多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苏联专家支援合肥城市建设时期建造,因此许多工业建筑都留有“苏式建筑”的特征。合肥的“苏式建筑”除居民楼和厂房外,更多就是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平面和构架法”特征的中国化大屋顶的“苏式建筑”,其特点就是“三段式、大屋顶、主楼高耸、裙楼中轴对称、宽墙厚窗、回廊深长”[6]。
合肥化工机械厂(图7),建于1958年,红砖墙,坡屋顶,大跨度的钢结构,山墙面的红五星,拱形的窗户,典型的“苏式建筑”特征。合力叉车厂(图8),同样建于1958年,现仅存的几栋保留厂房,红色砖,圆形屋顶,小方格窗和厚墙壁,又一“苏式建筑”典型代表。
3.3.2 现代建筑风格
现代样式建筑是指采用现代主义设计方法,注重实用功能,立面形式相对简洁的近代工业建筑。这类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以及砖混和框架结构的现代结构形式,从而能够取得较大的使用空间,一般作为生产单位核心的生产用房。[7]合肥现存的工业建筑遗存多为现代样式,主要由于合肥的近现代工业起步较晚,建国后才初步开始发展,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快速发展。
图5 合肥制气厂内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图6 昌河汽车制造厂内部排架结构
图7 合肥1958艺术馆及山墙面五角星 (原化工机械厂)
图8 金隅南七里售楼部入口透视 (原合力叉车厂)
合肥制气厂建于1984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简洁的立面,典型的现代风格。内部空间明亮开敞,结合不同的工艺流程和相关设备,建筑内部形成不同的垂直通高空间。建于1987年,前身为安徽省淮海机械厂的昌河汽车厂,内有多栋工业建筑,外观都为现代化风格。简单统一的方形大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合大跨度钢屋架,屋顶凸起的天窗满足采光要求。
随着城市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当前国内与国际上对于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方式也呈现多元化。尽管合肥地区的工业建筑遗存的相关研究和改造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仍在持续。既有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城市有机更新理论。
对于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工业建筑,以保护历史为主要目的,继续延续其历史文脉,结合其自身的特点,适当改造以适应博物馆或展览馆的功能要求。
蔡茨当代艺术博物馆(图9)坐落在开普敦V&A码头,是由一座废弃粮仓改造而成的艺术宫殿,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致力于非洲及其侨民当代艺术的博物馆。博物馆由两部分组成:一座楼层分明的10层高的塔楼,一座由42根巨大的混凝土圆柱形成的筒仓;特殊的形体源于其改建的历史悠久的Grain Silo Complex粮仓,始建于1924年,于1990年停用。为适应艺术展示的需求,筒仓中央被切去形成椭圆形的巨大圆洞作为中庭空间,为到达各层展览空间提供了路径;被削切后的混凝土断面,形状各不相同,神秘且神圣,展示着每一个混凝土圆柱内部的特质,又仿佛在诉说着当年辉煌的工业历史。
图9 蔡茨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剖面图
对于具有一定文化价值,且具有较优越的交通条件的工业建筑,常考虑结合艺术园区的发展来改造。此类工业建筑具有较大的空间以满足艺术家的创作及艺术品的摆设展览,独具个性的建筑空间与艺术品独特的气质相得益彰。
享有“合肥798”之称的合肥1958艺术馆,坐落在望江西路和东至路交口的西北角,由化工机械厂改造而来。1958年,在上海支援安徽建设中,迁来合肥的化工机械厂落户于望江路这一片老工业区。半个多世纪之后,原来辉煌过后的化工机械厂也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之后随着开发商的进驻,化工机械厂的原址盖起了香樟雅苑住宅小区,幸运的是这几栋厂房被保留了下来,后经台湾著名的设计师登琨艳设计改造,这里成了以现代建筑方式表现钢结构和大面积钢化玻璃交织之美的现代艺术馆。2008年小区刚开盘时,作为售楼部使用;后于2010年置换功能,打造为多功能艺术场所。多年后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及管理,且地理位置于封闭小区内,不便于外人参观,现在成为小区内居民休闲娱乐之所。
其建筑风格类型为苏联风格红砖厂房,钢构架,拱形窗户,山墙面的红五星,散发着浓浓的时代特征。主结构方面,直接暴露砖柱和钢屋架,增加视觉感染力,强化了工业性,使场所精神再生。对于次结构,采取保护修复非承重墙结构;在不改变屋面造型的前提下,运用钢结构和玻璃重塑屋面;保留窗洞门洞,转换成铝合金或塑钢窗,如图10所示。
对于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地块经济价值较高的,且建筑及其附属物的历史文化价值相对较低的区域,利用高大的工业厂房内部空间,结合其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改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本模式土地开发强度较大,主要更新为以高科技,商业金融,服务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具体产业导向可以分为工业旅游产业,娱乐休闲产业,专项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四大开发模式。[8]
庐州后街·24,原为朱岗工业园,在“退二进三”的政策后,朱岗社居委把“徽文化”理念引入项目改造,利用徽派元素,将废弃的24座老工业厂房改造为徽派建筑,形成徽派特色商业餐饮街区,既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又激活了废弃的工业地块,为民众提供了更多有文化的公共场所,如图11所示。
图10 1958立面改造
图11 后街24外景
将既有工业建筑转化为城市休憩开敞空间,以工业文明为主题的城市公园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喜爱;还可加入适当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工业博览馆、科技馆等,丰富其功能内涵。[2]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工业的大力发展无疑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对于污染程度较大,工业遗址规模较大且工业特征明显的遗迹,改造为工业遗址公园不仅更有利于地块的生态恢复,同时也为市民提供更丰富更有纪念意义的公共活动场地。
位于广东中山市区中心地带的岐江公园,原为粤中造船厂,以强调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为主题,将近代的工业历史留存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既恢复了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去处,同时宣扬了工业文化,延续了中山市民对上世纪中后期造船厂的工业记忆,如图12所示。
图12 中山岐江公园
改造主要以生态植栽,装置语言的应用,特定工业素材的再构成组合,广义雕塑等形成人文涵义丰富而且当代设计美学特征明确的公共空间。[8]公园总体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主要的景点红盒子,船坞,烟囱,柱阵,铁轨等在北边,集中体现了公园的工业文化。对于水体和部分驳岸基本保留原有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两个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结构的船坞,一些机器设备都被完整的保留。琥珀水塔采取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了具有现代感的玻璃盒子,仿佛时光凝固。骨骼水塔则采取减法,剥去其水泥外壳,展示裸露的结构,戏剧化的再现了工业建筑。直线型的路网,以简洁明快的现代设计手法来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对于一般的工业建筑,历史经济文化价值相对较低的,改造为教育办公建筑相对较易实现。尤其对于框架结构的建筑,空间分割十分灵活,但是此种方式缺乏工业建筑的历史表达,工业建筑原始性破坏较大。
合肥制气厂位于合肥市庐阳区阜阳北路476号,南距合肥老城区约5.5公里,西距大房郢水库约3公里,地处于北城老工业区。制气厂工业遗址长期的废置,使得建筑周边长满了植被和灌木,完好的工业遗迹让这块地域在城市的发展中保有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项目拟改造成为合肥制气厂的自用燃气学院,通过改造以提供办公空间,教学空间,展览空间,实操空间,阅览空间等,供给使用者文化生活的需求,如图13所示。
图13 燃气学院改造效果图
合肥既有工业建筑作为中国工业建筑遗产的组成部分,其型制与合肥地区处于工业时代时期的经济技术,科技文化水平密不可分;同时作为物质载体的既有工业建筑也见证了社会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合肥已有一部分既有工业建筑被拆除或面临即将被拆除,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导致文化的残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手段,完成了对合肥既有工业建筑的留存现状和建筑类型的梳理分析;结合国内外优秀的工业建筑改造方法,总结并归纳了五种对其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分别为博物展览模式,艺术园区模式,创意产业模式,主题公园模式,文化教育模式,以期望对探索适合合肥地区的既有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开展关于合肥市既有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调查研究,不仅对合肥市的历史发展脉络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文化价值,也为合肥市未来的城市发展道路带来了相应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