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琼
(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40)
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采用干硬性混凝土和薄层碾压方法施工,单位体积混凝土所用水泥用量较少,水化热、绝热温升也较低[1]。我国于1986年建成了第一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坑口坝以来,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为了发挥其连续浇筑快速施工的优点,通常无纵缝通仓浇筑或横缝间距较大,通仓薄层连续施工[1],容易受到高气温、强烈日晒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我国南方NL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为例,考虑通水冷却[3],对碾压混凝土坝筑坝过程进行仿真模拟,为大坝高温季节浇筑温控防裂措施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NL水利枢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工程等别为Ⅲ等,规模为中型水库,工程以城市供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作用。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大坝及其附属建筑物、电站及相应配套设施、水库管理区、进场公路等。其中,水库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大坝总长389.19 m,由溢流坝段和非溢流坝段组成,最大坝高69.8 m,坝顶宽7.5 m。水库大坝为3级建筑物,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
工程所在区域属华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在15~25℃,5~9月为高温季节,7月份气温最高,最高气温为39℃,平均28.5℃。
工程区气温资料见表1。
表1 气温资料单位/℃
根据拟定的进度计划,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拟定于11月开始基础部位混凝土浇筑,次年10月浇筑到坝顶高程。整个施工过程无法避开高温季节,若不采取相应温控措施,坝内温度将高达40~50℃,于坝体温控防裂不利。
根据坝址区气温条件,结合已建工程相关经验,本文拟定混凝土浇筑温度和通水冷却方案如表2。拟定本工程通水冷却采用HDPE塑料水管进行通水冷却,水管间距为1.5 m×1.5 m;利用河道来水进行通水冷却,高温季节取河道底层水或者加冰冷却水,控制冷却水温度不高于18℃;通水冷却约15~20天,流量约0.8~1.2 m3/h,每24小时交换一次通水方向。
表2 各月浇筑温度及通水温度控制 单位/℃
根据碾压混凝土坝设计资料,本文温度场及应力场三维有限元仿真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建基面以下基岩厚度及坝轴线上、下游侧顺河向范围取1.5~2倍坝高。混凝土与基岩采用空间8节点等参实体单元,整个计算域离散为11682个节点、8800个单元,其中坝体部分10852个节点、7300个单元。有限元计算坐标系定义:X轴为顺河向,由上游水平指向下游;Y轴为铅直向上;Z轴为横河向,沿坝轴线由左岸水平指向右岸。
坝体碾压混凝土热力学参数及基岩参数,见表3。
表3 碾压混凝土热力学参数及基岩参数
温度场计算中,所取基岩的底面及4个侧面为绝热面,基岩顶面与大气接触的为第3类散热面,坝体上下游面、顶面、均为散热面。
应力场计算中,所取基岩底面三向全约束,左右侧面及上下游面为法向单向约束,坝体的三个侧面及顶面自由。考虑自重及温度荷载。仿真分析结果如图3~8:
图2 最高温度包络图(℃)
图3 施工期顺河向最大应力包络图(MPa)
图4 施工期横河向最大应力包络图(MPa)
图5 内部特征点温度历程曲线
图7 内部特征点顺河向应力历程曲线
图8 表面特征点横河向应力历程曲线
分析以上图表:
(1)混凝土浇筑以后,在水化热作用下温度迅速升高到最高值,随后在通水冷却作用下温度降低。坝段最高温度发生在EL168 m高程左右,主要是因为该部位混凝土在6~7月高温季节连续浇筑,且坝体相对较厚。通水冷却之后,内部混凝土在残余水化热作用下,温度再次回升约1~2℃。由图5~6也可以看到,EL148.5 m、EL167.5 m高程,内部混凝土后期温度受气温影响呈余弦波动变化,高程越高,坝体越薄,受气温影响越大,余弦波动越明显。而混凝土表面温度,在通水冷却之后随气温变化而变化。总体而言,坝体最高温度为34.8℃,通水冷却有效降低坝体温度。
(2)混凝土浇筑后温升膨胀,在约束作用下产生压应力,随后通水冷却使得混凝土冷却收缩,进而产生拉应力。混凝土内部顺河向最大应力(最大应力约0.75 MPa)发生在通水冷却之后,表面横河向最大应力发生在浇筑完成后的第一年冬季。总体而言,混凝土内部顺河向拉应力水平较低,而表面横河向应力水平相对较高,故建议实际工程中应注意做好坝体表面冬季保温措施。
根据仿真计算结果,在采取通水冷却措施后,坝体温度得到有效控制,坝段应力水平也并不是很高(最大应力约0.75 MPa),但根据应力历程曲线来看,建议实际工程中应注意做好坝体表面冬季保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