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探析

2018-08-03 11:44李升
魅力中国 2018年1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马克思

摘要: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直接地论述社会公正理论,但却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社会主义公正思想,体现了马克思对社会公正的追求。马克思社会公正基本观念、社会公正基本原则、社会公正实现的基本途径均体现了马克思的社会公正思想。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公正;社会主义

引言

废除私有制,消灭城乡差别、消灭工农差别、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消灭剥削,实现人人平等、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是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基本观念。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法治工作也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综合国力极大地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体制改换及改革力度的加大,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就业问题、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等。这些问题是当今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体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问题。充分借鉴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对我国现存的诸多社会问题进行解决,对我们沿着正确道路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马克思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1.按劳取酬与按需分配的原则。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认为,一切形式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公正行为,也就是说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削他人。公正社会即是消灭掠夺、征服和歧视,消灭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特权的社会。这种社会关系中个人支配个人的劳动成果,每个人享有其为人而应得到的东西。马克思还认为,公正则意味着无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如何,都应给予他适当的权利,人们应被平等对待,不是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相等,而是仅仅因为他们是人。这表达了马克思“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1]。按需分配的基本原则作为广义的社会公正原则,是发生在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马克思将“按劳取酬”“按需分配”这两种社会公正原则系统阐述为支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两个连续发展阶段的社会公正原则。

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基本含义是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与所得到的报酬应该相称。“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2]。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中提出“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取消任何阶级统治。”实现权利和义务之间的统一是马克思社会公正的原则,也是奋斗目标。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既包括质上的统一,也包括量上的统一。有权利就必须有义务,有义务就必须有权利,权力越大义务越大,义务越多,权利则越多。当一些人的基本权利与另一些人的非基本权利发生冲突时,基本权利的分配具有优先权,同时,贡献较大、获利较多者由于较多地利用了社会资源,在分配结果上必须给获利较少者以相应的补偿权利。

二、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

1.生产公正。马克思设想,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力极大丰富,生产力的发展把人从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剩余的必要劳动力成为了自由劳动,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了可能。随着私有制的消灭,旧的分工被消除,为社会全体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样,人类劳动不再是被强迫的,劳动不再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由一种重负转变成生活的一种需要。这种新的社会制度,为了公共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下共同经营,生产劳动消除了资本主义的“非公正”,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公正[3]。

2.交换公正。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认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实质上的自由与平等,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换公正。他指出,当前社会所表现的等价交换仅仅是表面上的公平交换形式。因为,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本身只是资本家占优别人劳动产品的一部分,这部分资本应该由它的生产者来补偿,且在补偿时需加上新的剩余价值[4]。

3.分配公正。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认为,分配关系由所有制关系决定,不能单纯地把基本点放在分配上,生产方式决定了消费手段的分配。只有所有制发生改变,分配关系才会发生改变。因此,对于工人阶级而言,只有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才能使自己在分配领域摆脱资本家的剥削,实现真正的分配公正。

三、马克思社会公正实现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主张以经济关系为基础,其内容具有历史的、具体的,不同时代的、不同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公正内容。为实现社会公正,要消灭阶级剥削及消灭阶级本身,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生产资料的共同占用和按劳分配,从而实现全社会劳动经济关系的公正。在马克思看来,当前社会中种种的不公正现象得以产生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的存在。所以,为解放生产力,实现社会公正,必须消灭私有制。另外,建立在生产力特定阶级基础智商的不合理社会分工也会导致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发生,因此,还需对不合理社会分工进行消除。通过社会生产的发展,保障社会成员富足,拥有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使其能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为社会公正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5]。

四、结论

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公正理论,是解决新时代中国贫富差距扩大、失业人口激增、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保障[6]。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具有完整的科学性,其基本规则和基本途径具有系统性特征。虽然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但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性,其中许多关于社会公正的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如实行普遍义务制、成立产业军,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等。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定要坚持以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为指导,同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公正理论,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 人民出版社, 1958.

[2]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 人民出版社, 1964.

[3]郁建兴. 论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J]. 中国社会科学, 2007(2):43-55.

[4]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M]. 人民出版社, 1995.

[5]程立显. 伦理学与社会公正[J]. 2002.

[6]李健. 论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J]. 伦理学研究, 2005(4):8-12.

作者简介:李升,男,四川成都人,1988年出生,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几点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