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悦
2014年4月11日,“大洋一号”船驶离位于毛里求斯首都的路易斯港码头,奔赴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执行第四航段科考任务。谁知刚出航,翻滚咆哮的海浪就劈头盖脸而来,给科考队员来了个“下马威”……
恶劣海况中的救生学习
透过舷窗向外望去,海面上白浪滚滚,波涛汹涌,“大洋一号”轻如鸿毛,在苍茫的大海上剧烈颠簸,左右摇摆,巨大的涌浪拍打在“大洋一号”的船身上,发出阵阵浑厚低沉的撞击声。船舱里各种东西的坠落声此起彼伏,“吱…嘎…‘咣当”……东西越掉越多,捡起来又掉下去,后来,我们干脆就不捡了,随它去吧!
按照惯例,“大洋一号”的每个航段都要举行救生与消防演习。下午两点,大副徐巍巍在食堂为科考队员详细讲解了救生衣、救生圈、求生信号灯等各种救生设备的使用技巧。为了确保紧急情况下所有科考队员的安全,船上配备了充足的救生与消防设备,并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
徐巍巍说,船舶航行期间,可能会遇到碰撞、搁浅、触礁等危险,但与这些危险相比,火灾导致的船舶全损率更高。因此,“大洋一号”配备了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等各种移动式灭火装置。
随后,“大洋一号”救生与消防演习正式开始。
“嘟!嘟!”伴随着一阵急促的报警信号,科考队员纷纷穿上救生衣,戴好安全帽,按指定路线,有序跑到甲板两侧的救生艇旁,列队站好。随后,船员分作消防队、技术队、救护队几个小组,负责探火的队员身着特制的探火服,進入火场,寻找火源,而灭火员则用灭火器灭火。同时,负责隔离的船员迅速转移火场周边的易燃易爆物品……演习顺利结束,大家掌握了基本的救生技能,提高了安全意识,为快速有效处理紧急情况打下了基础。
紧张备战大洋科教
4月13日,我从沉睡中醒来,看看表,是早上7点钟了。再看看窗外,“大洋一号”依然在波峰浪谷间劈浪前行。今天是起航几天来难得的好天气,天地之间,只有深蓝色的天空,薄如蝉翼的云和一望无垠的大海,目睹如此美景,顿觉心胸开阔。后甲板上有许多科考队员身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围在一起讨论着什么。原来是首席科学家装备助理孙元宏和实验室主任张建华正在对调查队员进行甲板作业及安全培训。要知道,甲板是“大洋一号”的重要区域,也是科考队员的工作“主战场”,许多大型勘测设备都安放在这里。
此次培训内容之一是“打绳结”。不要小看绳结,里面的门道多着呢!操作什么设备,就得使用怎样的绳结手法。一个小小的绳结,直接影响着设备的安全运行,不能有丝毫马虎。
下午2点30分,科考队组织全体调查队员进行培训。电视抓斗、摄像拖体、物理海洋调查、生物分层拖网、中深钻……各个专业项目的现场负责人走上讲台,为队员系统地讲解各个装备的系统组成、作业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帮助大家了解各自的工作具体需要做些什么。
晚饭过后,我在驾驶台遇到了随船气象预报员张薇。由于这几天被晕船折磨得够呛,因此每次见到她的招呼也变成了“明天海况怎么样?”从她那里得知,像今天这么好的海况还会持续几天,顿时长舒一口气。
忙碌总是让时间变得飞快,仿佛从清晨转瞬入夜。望着夜色中波涛翻滚的海面,期待着几天后,“大洋一号”抵达工作海域,完成探索大洋奥秘的神圣使命。
打响大洋科教首战
4月15日,随着巨型“CTD梅花瓣采水器”从“大洋一号”上被缓缓吊放至海水中,中国大洋30航次第四航段科考工作正式启动!
CTD是大洋科考中的常规调查项目,CTD是电导率、温度、深度的英文缩写,是一个测量海水温度、电导率(盐度)、压力、溶解氧的自动记录系统。这个神奇的梅花瓣采水器由24个8升的采水瓶组成,每到一定的深度,采水瓶就会自动开启,采集海水样品。同时,不同深度海水的多项物理指标会实时显示在实验室的电脑中。
这天清晨,“大洋一号”抵达预定工作区,第四作业组组长刘为勇和第一作业组组长钟路先后带领组员们穿上工作服,戴好安全帽,在甲板上仔细检查过设备状态后,开始布放CTD采水器,大家各司其职,配合默契,“笨重”的采水器很快被推到了船舷边,吊挂在一个巨大的红色绞车钢缆上,缓缓沉入大海。
CTD采水项目现场负责人王渊介绍,科研人员会在这个站位进行两次CTD海水采样,一次是下潜至水深200米处采集近表层水样,另一次是下潜至水深3 365米处采集近底层水样,并获得该区域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物理参数的垂直剖面,为下一步在热液区获取数据提供背景物理场。
首次操作比较顺利,CTD采水器缓缓下沉到水深200米的位置,采水、回收,一气呵成,毫无滞怠。但是第二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随着CTD采水器越沉越深,采集的数据也越来越多,但在海流和洋流的共同影响下,吊挂CTD采水器钢缆的倾斜角越来越大,越绷越紧,绞车在水深约2000米的位置突然出现故障,停止了工作。
情况危急,科研人员必须马上进行抢修。头顶着炎炎烈日,他们反复测试,最终发现水文绞车的保险丝坏了,成功排除故障后缆车恢复正常工作,CTD采水器再次向海底发起冲击1
14时30分,CTD采水器回收到甲板,科研人员按照取样程序,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来之不易的样品装进容器,带回实验室研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