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的孩子是同性恋

2018-08-03 03:39向沛文成都市棕北中学心理老师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同性恋者群体家长

文_向沛文 成都市棕北中学心理老师

编者按:2018年4月,新浪微博展开为期三个月的针对违规漫画、游戏以及短视频内容的集中清理行动,其中对同性恋内容的清查引起巨大争议。

随后,《人民日报》发表评论《“不一样的烟火”,一样可以绽放》,认为“同性恋者也是正常的公民,在主张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并对《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教材给予“三观正”的评价。

2014年世界同性恋运动会开幕现场,近些年,这个群体的呼声越来越大,教育也离不开对这个话题的讨论

向沛文 成都市棕北中学心理老师

2018年上半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部影片引起了一阵观影热潮,影片中的男主角更是凭借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片中两位男主角之间的感情透过古朴幽静的意大利小镇传递出来,牵动了观众们的心。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片,而在某种程度上承受着争议,原因就在于题材探讨的同性恋。

同性恋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在世界各地都广泛存在着,也时常作为被讨论的对象被搬上除开影视剧作之外的多个平台,而在我国,这个群体的存在不仅特殊,还十分敏感化,讨论也一度扩展到了它对社会不同层面的人的影响。那么,作为家长的长辈们如何看待这个群体,以及会对自己的孩子给出怎样的建议,以下为三位学生家长的态度和意见:

在家庭教育中避免阴盛阳衰

家长A:如果一个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同性恋,那么父母的养育方式首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影响,可能表现为他们在教育中忽略了应用的对男孩的阳刚之气以及对女孩的阴柔之理的塑造。

社会的影响则位列其次。物质成本的增加直接导致了人们的生活压力加大,而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以及女权主义的兴起也导致了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减弱,转而追求更加个性化的生活方式。

中国的传统思想是第三大影响因素。“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很多地区依旧占主导,再加上目前业已长大的一批“80后”“90后”多为独生子女,男孩子因此受到了父母的百般纵容与溺爱,而其该有的责任感、魄力、抗挫折能力都非常差,而相比之下,女生受到来自父母更多的严厉教育,变得更加独立、坚强、有决断力,在国际思潮的驱动下,社会上也越来越涌现出更多的职场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社会也越发呈现出阴盛阳衰的局面。

最后则是文化对人们如何看待同性恋的影响。以我国为例,传宗接代的文化传统与追求天性的同性取向是相当对冲的,这也就导致了李安导演的电影《喜宴》中令人哭笑不得的情节:身为同性恋的儿子不得不向持传统观念的父母隐瞒自己有男友的事实,而此采用同一个女性熟人假结婚的迂回方式来换取安宁。

就个人而言,我是不认可同性恋这个群体的,并且也不希望他们出现在我周围。我宁愿自己的孩子一辈子不走入婚姻生活,也不希望他成为一名同性恋者,因为其个人后果是难以计量的,比如可能会受到各行各业的歧视,这是在所难免的。但对于已经加入这个群体的成员,我可以从上述四个方面来思考,并理解他们。

此外,如果我的孩子就同性恋的话题和我探讨,我会首先了解他询问的原因,知道他获取该信息的途径,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必要时我会团结一家人来对他进行引导,同时我也会坚决杜绝他和同性恋者的来往,因为孩子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不成熟,生活阅历少,极容易模仿他人,这会反过来阻碍他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和自我价值。他成年之后,我会劝他尽量不与同性恋者为伍,但不会再做过多的干涉。

我认为上至整个社会,下至学校和家庭,都应当提供积极向上、愉悦的、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念和方式去引导青少年,尽量减少传播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趋向于同性恋的价值观念。

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片段

学校应完善性教育课程

家长B:我觉得我们的社会对同性恋者的包容度太低了,这是错误的态度。同性恋是一种天性,所以同性恋者和普通人群地位平等,不应被区别对待。

现在的同性恋者大多选择隐藏,就是因为社会不仅不接纳他们,嘲笑他们,甚至会拒绝给他们提供工作机会。最糟糕的是家人朋友的疏远,这比被边缘化更可怕,容易造成个人情绪状态的不稳定,久了会出精神问题。

人们谈“同性恋”色变,看到同性恋者就像躲瘟疫一样,归根结底在于相关部门对同性恋话题在群社会的普及力度不够,以及对在中小学校开展性教育的程度不足,这二者共同造成了不论是成人还是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既片面又极端。殊不知,社会思潮进步的当下,我们应当更加包容,更何况包容的对象仅仅是同性取向的他们,既没作奸犯科、又没违法乱纪的他们有权利得到尊重和平等地对待。

在我看来,同性恋者也应该正视自己的身份和选择,绝对不能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外界舆论的压力而做出欺瞒甚至是毁掉他人生活的事。在这一点上父母尤其应该予以正确的引导。

如果我的孩子有成为同性恋的趋向,我会先认识和了解她的想法,引导她回到异性恋的轨道,因为她年龄尚小,这种趋同可能仅仅是出于一种认为新鲜、好玩的心理,而非出自真心,这个不可儿戏。但如果她真正认同了同性恋的价值取向,我会改变看法,努力去接纳这一事实,毕竟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我应当尊重她的选择。

李安的电影《喜宴》中令人哭笑不得的情节

电影《喜宴》中,面对婚礼上的愚弄,李安解读其背后社会心理为“性压抑的结果”

同性恋现象冲击了传统的道德秩序

家长C:我们的国家意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但回过头看看发展的源头,一切现有的问题都肇始于此,而同性恋就是问题之一,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必须回到最初正本清源。

自古以来男女有别,各有分工,男女之间的结合即为婚姻,继而有孩子,再而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理念。人类社会演变至今,这样的理念却受到了同性恋之流的冲击。

现如今的世界不复往昔,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欲壑难填,人人都想顺从内心的欲望行事,这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同性恋群体本质上也是这样一群放纵个人欲望的人,可现在,他们要求自己的这番需求合理化,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包容,同时同性恋的蔓延本身也是受到后天文化影响的结果。这样的群体一直发展下去,任由欲望蔓延,那我们的社会会变得如何?难道不会离古人理想中的样子越来越远吗?

同性恋就好比烟瘾、酒瘾甚至是毒瘾一样,是一种不良行为,只是因为它没有像后三者一样具有对健康显而易见的危害,加之其他各种原因,所以被要求合理化,但其实危害是存在的。例如图灵,他在科学上具有卓越的贡献,但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则十分薄弱,阻碍了个人的发展,如果他能像霍金一样拥有圆满幸福的婚姻和家庭,也许能够促进自己在科学领域有更大的贡献,同性恋就像一个毒瘤让他的进步迟滞。

古罗马时期,为了增加士兵的凝聚力,军队被默许存在同性恋的行为,士兵之间的亲密关系丝毫不亚于普通的男女之爱,但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最终,我们回到正常安稳的社会,特殊情况就不应当持续存在。

如果我的孩子有这样的倾向,我会祈求他走回正路。我仍会爱他,关心他,但我也会鲜明旗帜地指出他这样是错的,让他意识到这只是他内心的一份欲望,像无底洞一样永远填不满,我会不断地给他打“预防针”。

总体而言,我歧视的是同性恋这个现象而非同性恋群体。现在有一种身份叫“同妻”(即同性恋男子的异性恋妻子),我认为它就是同性恋现象催生出的一个悲剧,我对她们十分同情,我认为女性在未来应该学会更加的自我保护,尤其是在选择另一半时要准确判断对方的性取向。

由此可见,同性恋已不仅仅涉及心理上的问题,还有道德层面的,我认为这种现象非常令人担忧。

同性恋背后的心理因素及建议

“我们的国家有超过1000条联邦法律,但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还是经常会遭到人们的排挤,而他们却没有求援的途径和手段。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得到改善,但还有很多人依然会在不了解的事情面前感到不舒服……我希望有些事情能得到改变,但很明显,愤怒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以上为美国网球名将比利·简·金发表的对于同性婚姻的看法,她和自己的秘书Marilyn Barnett有了一种私密的关系,她也是史上第一个公开承认自己同性恋关系的著名美国运动员。

美国网球名将比利·简·金

美国国家民意研究中心分别在1973年和1998年针对成年美国人对同性恋的态度展开了民意测验,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的否定态度在减弱,但认为这是完全不正确的人群仍占大多数。

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同性恋这样一个群体,从三个家长的态度可以看出,否定占主导。但不论否定还是接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了解和认识这个群体以及背后的成因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对孩子进行相关教育时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变态心理学》一书中,在同性恋的篇章中指出:精神分析理论从弗洛伊德的观点出发,认为这是由父性的俄狄浦斯情结引起的。后有针对同性恋家庭的研究分析认为:同性恋的形成是出于对异性的恐惧,家庭中如果母亲处于支配地位,而父亲弱小且被动,儿子会因为焦虑于母亲的嫉妒和占有欲而变得害怕异性恋。

学习理论认为,奖励还是惩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性取向,我们的社会给予异性恋的是绝对的奖励,而给予同性恋的更多则是惩罚。异性恋上过于受阻可能会促使一个人转而朝着同性恋的方向发展。

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同性恋者是通过标签创造出来的,即“自证效应”(指人会不自觉地按照已知的预言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以上述理论为依据,作为家长,不论自身对同性恋的看法持肯定与否,在教育未成年孩子的时候,都可以提出以下三点:

首先,美国心理学家沙利文在其著书《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里提出:少年时代是社会化营销开始弥补和纠正家庭教育局限性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许多文化癖性会留存下来,阻碍孩子今后的发展。未成年阶段,由于对同性恋群体认识的片面化,会导致孩子容易产生对他们或歧视、或模仿的不恰当行径,所以在该阶段家长在必要时应当对孩子进行同性恋相关知识的普及,引导他们首先学会以平常心和中立的态度看待这样一个群体,做到不论肯定或否定,都建立在对同性恋现象的全面认识和了解,也绝不草率将个人立场投射到同性恋的人群身上。

其次,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专制、父母强势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压抑感和挫败感,长此以往他们转而会寻求外在的温暖和体谅,这不利于家长在其成长过程中顺利地进行引导。作为家长,应当时常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不在所有的事情和选择上做过多的干涉。父母双方也应尽量相互配合与尊重彼此的想法,给孩子树立值得学习的榜样,并由此建立起牢固的信任感。

最后,如果孩子对该问题产生好奇,出现同性恋倾向,第一时间了解其想法,以便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咨询。切忌贴标签,或者粗暴地予以惩戒。在这样的时候,孩子可能自身对这样一个倾向也尚且不能非常地肯定和笃信,家长不应给予过多个人色彩的评论和干预,而应当尽量在和孩子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展开沟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支持和理解的,当孩子真正愿意听从家长的建议,家长再适当根据学生的内心状态灵活地在建议和干预之间进行选择与采取行动。(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E

猜你喜欢
同性恋者群体家长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同性恋“形式婚姻”的择偶标准
——基于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站征婚广告的内容分析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评《掩饰:同性恋者的双重生活及其他》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