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教授的儿童阅读沉思录

2018-08-03 05:46杨军高洪云供图刘莘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小王子教授儿童

本刊记者_杨军 高洪云 供图_刘莘

儿童阅读的关键目标是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从哲学研究到教育研究,从教育研究到儿童阅读。数年时间,刘莘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凝聚成了“眼睛看不见的智慧”,开发了国内第一套以“经典阅读,思维促进”为出发点的在线导读课程。

他主导开发的“超星校园阅读系统”,目前已有近万所中小学使用。他特别关注阅读、写作和思维发展的关系,首倡“主观评价客观化”的理念和技术实施方案。

在亲子阅读中,他见证着女儿的成长,激励初中毕业的女儿出版了人生第一本著作。

如何通过移动在线方案帮助中小学教师突破阅读困境,他还在持续思考中……

摄影_姚曦

儿童阅读,“必须先飞起来”

采访刘莘教授是一个奇特的过程。记者本来想谈阅读这件具体的事,他却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九霄云外。他说,必须先飞起来,看清楚地形和目标,才能做到落地生根。

他的根本追问是:儿童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

与刘莘交流就像是坐上了一台时光机。他问,在人类刚诞生那一刻,你会看到什么?或又穿越到未来,在太阳熄灭那一刻,你又会看到什么?

换句话说,他想提醒我们注意,是什么使人成为人,让人类发展出文明,并通过经典和教育延续下来。

毫无疑问,是我们的思维。正如《安德的游戏》读后引导中,刘莘写道:“宇宙虽然浩渺,却不知道自己的浩渺。宇宙虽然伟大,却离不开我们的思维去理解它的伟大……假如在宇宙的演化中从未诞生过高级生命和思维,宇宙的伟大就无从说起,不过空有一具点缀着星光实则黑暗无边的庞大身躯。”

他反问记者,你们不觉得在已知宇宙中,只有地球上有高级生命并有思维现象,太不可思议了吗?

是的,从这个问题,我们再回到现实,理解刘莘对儿童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或许会简单得多。

接触儿童阅读以来,有一个问题一直使他困惑。在儿童阅读赢得广泛共识的今天,人们共识的内容是什么?有人说,阅读帮助孩子学好语文。有人说,阅读使孩子增长见识。有人说,阅读陶冶孩子情操。还有人说,阅读是文化传承的基础。刘莘认为,这些说法都对,都说到了阅读的作用,但却没抓住时代的痛点。

类比《双城记》开头,刘莘说,我们的时代是丰富的,也是贫乏的,是洋溢希望的,也是充满失望的,是自由的,也是迷失的。他问记者,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创新需求越来越旺盛、人工智能越来越厉害的时代,我们最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未来的人要特别具备哪种能力,才能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使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变得更好?毫无疑问,是思维能力。

但在大量的调研和观察之后,现状让人担忧。他发现,中小学阅读的主要承担者是语文老师,但其中明确将阅读与儿童思维发展联系起来的人并不多。有些老师有朦胧的意识,但除非对阅读与思维发展的关系形成很清晰的理解,就难以在教育中体现。

刘莘认为,每个人都有思维的潜能,却不是每个人都实现了潜能。每个人都能思维,却不是每种思维都有效。

有错误的思维,有正确的思维;有浅薄的思维,有深刻的思维;有想象贫乏的思维,有想象丰富的思维;这种目标需要一种思维,那种目标需要另一种思维。刘莘说,他之所以提出“经典阅读,思维促进”,其核心就是要促进孩子的有效思维,用时髦话讲,即“批判性思维”。

人们常会有很多误解,刘莘解释,这个用语译自英文的“Critical Thinking”。“Critical”就有“关键”“有效”等含义。把“Critical”译成“批判性”,其实既含有否定意义的“批判”,也含有肯定意义的“创造”,指向的是具有反思意识的有效思维。刘莘曾担任过国内首套《人类创造力研究译丛》的主编,对如何理解和发展人的创造力,有很多深入见解。

他认为,只有知道了儿童阅读与思维促进的关系,以及思维促进的核心内涵,才可以进一步追问:如何通过阅读促进思维?

“经典导读” ,一套课程的诞生

一、科幻迷“返老还童”

中年的刘莘突然写起了科幻小说,连续几夜,停不下来。他开玩笑说,自己返老还童了。

其实,他原本的计划只是为《刘慈欣科幻短篇》写读前和读后引导,将在明年“刘教授经典导读”第二辑出版。那个令他彻夜不眠的故事就是其中一篇《流浪地球》。

这个故事大意是,太阳发生灾变,几百年后将要爆炸,人类开始实施庞大的地球逃脱计划。为此,人类用几百年时间制造了一万多个比珠穆朗玛峰还高的地球核动力发动机,要把地球推出太阳系,并向比邻星前行,找到新太阳。

刘莘评论,这是一篇短小精致想象力惊人的科幻小说,描写了人类在极端情况下的生存状态和对命运的悲壮抗争。《流浪地球》的情节扣人心弦,人类经过一系列天灾人祸后,最终推动地球逃脱了太阳的引力并目睹了太阳的爆炸。《流浪地球》就此结束,而刘教授则久久不能平静,他在读后引导中提出的问题是:请放飞你的想象,人类在逃出太阳的引力范围后,将发生什么?

但他实在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干脆自己先“放飞想象”,利用一个月所有业余时间写了一部续集,取名为《归去来兮——流浪地球之继续流浪》,这是一部四万字的中篇科幻小说,将放到“刘教授经典导读”第二辑中出版。

在这部作品中,时间跨度更长,刘莘对地球脱离太阳系后两千多年的文明演变,以及文明与宇宙的关系,做了离奇的想象。他自己评价,这部科幻小说和他的导读文字,都是在向刘慈欣表达深深的敬意。

“那为何没选择《三体》呢,这部作品现在影响更大。”记者问。刘莘则说,这正是他选书的“匠心”之处。

在“刘教授经典导读”视频课中,他选书的第一个标准是,这些书经典而无可替代。同时要考虑到,所选的书要适合儿童心智的发展。

在刘莘看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心智结构,搭建起人的意义世界。随着儿童成长,这个意义世界会流动起来,变形、冲突、相互融合。”刘莘的话带着诗意,流动,是生命,无法分割。

他认为,《三体》诚然伟大,但并不适合小学生和初中生阅读,其中包含复杂的科技,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过于晦暗的描写。

再如最近刚出版的导读第一辑《眼睛看不见的智慧》,对民国文学,刘莘就选了《呼兰河传》,而不是流行的《边城》。他补充说,这两本都是好书,文笔优美,情感饱满,但《呼兰河传》会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刘莘强调,“刘教授经典导读”视频课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思维,但绝不是狭义的逻辑思维。考虑到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共同支撑了人的思维或精神发展,他也选择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爱的教育》这样有助于促进情感和品德发展的名著。

经典值得深入和反复阅读,刘莘希望他的经典导读也是这样

“每一本经典都是一个精彩的世界,那里有美,有见识,有思想的光辉。阅读经典,让孩子沉浸其中,遇见富有想象力的人或事,遇见未来更好的自己。”——刘莘

二、“留白”和“激发”

试用过“刘教授经典导读”视频课程的很多老师都有一个类似的评价:操作性极强。不仅可以直接使用,更重要的是其“可扩展性”,引导师生举一反三。

不得不说,这得益于刘莘和超星的长期合作。作为在线课程开发专家,他曾主持设计和开发了超星的“尔雅通识教育在线课程”,集成了数百位高校名师大家的课程,每年有上千万人次的大学生使用。一旦决心为孩子们做课程,刘莘在高校在线课程开发上的经验就立刻派上了用场。

简单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深度阅读、整体阅读特别重要,而作为设计者,刘莘强调教会孩子深度阅读和思考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帮助中小学教师去实际教学。

记者笑问,不懂哲学的老师能够学会这套方法吗?刘莘也笑,他说,他是哲学教授,但现在谈的是阅读。他强调,课程设计的关键,就是要学会“留白”和“激发”。

所谓“留白”,即不要讲得太多,不能用标准知识点对孩子进行单向灌输。所谓“激发”,即要想办法刺激孩子的思维,将他们的思考、生活与阅读内容深度关联。每本书就好像一颗水晶球,导读,只是选择一两个美丽的面,展示给孩子,更多更美丽的面,则要激发孩子去发现。

围绕这两个要求,刘莘就将其导读视频课分为“读前引导”和“读后引导”两部分。“读前引导”要用尽可能少的剧透吸引学生。孩子读完原著,“读后引导”又通过主题探讨启发思考。无论“读前引导”还是“读后引导”视频,皆有精美的富媒体制作。

以《小王子》为例,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眼睛看不见的智慧》这本书的书名,就出自《小王子》里狐狸赠送给小王子的秘密:“看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在《小王子》的“读后引导”中,刘教授着重点出了两个主题:“似懂非懂的儿童世界”与“眼睛看不见的智慧”。他为《小王子》开发了18节视频微课,并为每节课设计了1至2个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是开放性的,可以激发学生,老师也可从不同角度与学生互动。

刘教授提出的核心问题是:谁是小王子?

小王子是儿童的化身。在《眼睛看不见的智慧》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大人相信数字,相信眼见为实,相信人云亦云……小王子变成大人,小王子就死了。肉体还在,精神死了……如果一定要在两种死亡之间做选择,小王子一定会选择肉体的死亡,而不是精神的死亡。”

这话很严肃,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高发,自杀率增高,人们探讨原因,有诸多方面,而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是:长期的唯考试、唯分数的教育,将人的思维僵化了。儿童成为一个被灌输知识、道德教条的“机器”。谁是小王子?这个问题不仅是要学生理解书,也要引导他们理解自己、激活自己。

阅读力与思维力是成正比的,孩子一旦发展了深度阅读和思维能力,就可以将这种能力进行自由迁移。从这个意义讲,少就是多,这也是他要为孩子“做有思想的减法”的重要原因。

三、导读绝不能是“百度百科”

包括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已上线的十部经典导读视频课,刘莘及其团队几乎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打造。这么长的时间,刘莘开玩笑,他都可以写十部中篇小说了。

为了“不可替代”,刘莘对于图书选择和课程开发几乎有一套近乎苛刻的标准。

首先,必须有一幅关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清晰概念图。孩子的思维发展贯穿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针对不同学段孩子设计什么问题,问题与阅读内容和生活世界有什么关系,都要有清晰的思考。

刘莘说,最容易模仿的是问题的形式,但最难的是问题的魂。问题与问题之间,问题与文本之间,问题与生活之间,问题与思维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关联。有问题与现实的映射关系,有问题对文本的补充关系,有问题对生活视野的拓展,也有问题对思维活动的深化。

已经上线的十门经典导读视频课,一共32讲,约200节微课,近300个问题。围绕每本书设计的问题看似紧贴书的内容,实则将儿童世界的四个维度——阅读、现实、思考、成长——有机关联到一起。

作为哲学教授,又熟悉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刘莘做这样的工作可谓得心应手。但是,他并不愿意用“儿童哲学”去概括他的工作。他反复强调,他是在推动阅读、激发思考,而不是推动哲学。

在信息爆炸时代,阅读的深度远比阅读的宽度更重要。他认为,阅读力与思维力是成正比的,孩子一旦发展了深度阅读和思维能力,就可以将这种能力进行自由迁移。从这个意义讲,少就是多,这也是他要为孩子“做有思想的减法”的重要原因。

有时候,刘莘甚至觉得自己像一个品酒师,他说,经典是时间酿造的美酒,品味经典,需要训练孩子们的鉴赏力。

经典值得深入和反复阅读,刘莘希望他的经典导读也是这样。对孩子而言,浮光掠影的阅读,过早地阅读不适合年龄段的经典,都是对经典的伤害,也是对阅读享受的伤害。他选择的经典适合不同学段的孩子反复阅读,甚至也适合大人阅读。他说,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同时具有跨时代和跨年龄段的可读性。

“刘教授经典导读”视频课程的开发,流程同样近乎“魔鬼训练”。

选书标准确立后,一本书是否入选,必须反复论证和比较。接着是研究,原著、作者、时代背景以及相关著作都要深入阅读,并做大量的笔记。但最终呈现的结果,则一定是深入浅出,不能将大量的研究信息带入进去。他认为,其实这正是做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老师必须厚积薄发,必须对自己创作的内容保持百分之百诚实,眼睛里揉不得半点沙子。

刘教授使用超星学习通上课,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的超级大脑

在哲学专业领域,刘莘一向以严谨著称,名声在外,很多期刊约稿,但他绝不会为发表论文而违心地写一个字。相反,无论档次多高的学术刊物,要采用他的文章,都知道不能擅自修改一字,除非是打印错误。敢用这份底气去推广儿童阅读,难怪课程一推出,就受到了热捧。

选书之后,是创作。对刘莘而言,写这类东西的难度远小于写哲学文章,但其实也正是问题所在。换言之,必须要为孩子说听得懂又有启发的“人”话。而且,这只是最低标准。他对自己的更高要求是,一定是原创,写出的任何东西都必须配得起原著,为原著“增值”。他最反对的就是“百度百科”式的导读,这类可以到处复制的平面信息,与其说是导读,不如说是对原著的糟蹋。更糟糕的是,这会让孩子厌恶阅读。

导读视频课的最后两个环节是拍摄和后期制作。刘莘做过职业摄影师,对镜头和用光有很好的理解,能够帮助团队做出适合孩子观看的视频。

但对刘莘而言,这还远远是一个未完成的工作。说起未来计划,他说,时间允许还将开发针对高中生和大学生的阅读课,但这都是后话,其前提必须是先满足小学和初中的需求。

他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只有当课程数据积累到一定量,越来越多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受益于这些课程后,他才可能去开发适合高中生和大学生阅读的难度更高的经典导读课。那时,他这个哲学教授才会更有用武之地。

猜你喜欢
小王子教授儿童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小王子
小王子的圣诞节
呆萌小王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小王子》:唤醒内心深处的柔软
“六·一”——我们过年啦!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