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上映的俄罗斯电影《回归》中,在妻子的劝说下,离家12载的父亲终于回到了家,妻子希望丈夫给两个儿子带来正面的影响,教他们如何成为男子汉,而父亲教孩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饮酒。
在将人情世故看得尤其重要的中国,教孩子饮酒,也是许多家庭都要面对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些重大节日的宴会上,比如团年饭,有的家长为了讨长辈们的欢心,也会给孩子们倒上一杯啤酒。
而据近日发布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一项长达六年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告诉孩子怎么喝酒、甚至给他们酒,会比不告诉他们更有害。
这项研究的团队来自澳大利亚,主要作者为新威尔士大学的教授理查德·马蒂克(Richard Mattick)在论文中提及,有的父母会为了避免孩子与朋友相处时过度饮酒而亲自教他们饮酒,但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给孩子们酒会与保护他们的初衷相违背,反而却是一种危险的行为。”
理查德在一份私人的声明中提到,如果家长想减少酒精危害给孩子们带来的风险,就应该尽量避免给他们喝带酒精的饮料。
理查德和其同事在长达六年的时间内,对澳大利亚三个城市的2000名左右12~18岁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做了一项调查。并且,每年参与者都会填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实验之初,这些平均年龄仅有13岁的青少年,有15%的从父母那里得到了酒精;而实验结束之时,他们平均年龄已有18岁了,这时已有57%的父母给了孩子们酒。
六年调查研究后,没有酒精获取渠道的孩子们,从最开始的4/5,到现在仅为1/5了。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同步跟进了孩子们是否有酗酒或者滥用酒精的问题。
至研究结束时,以父母为酒精来源的25%的孩子都承认自己有酗酒问题,而那些从朋友手里,或者一些非法渠道购买酒精的青少年则有62%都会酗酒。
从父母和其他渠道获得酒精的青少年中,自报酗酒的比率攀升至81%。
但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指出,相比从另外渠道获得酒精的青少年,从父母那里获得酒精的孩子们获得的总量是前者的两倍之多。
可以预见的是,那些没办法弄到酒的孩子,被酒精带来的麻烦问题缠身的也最少。
理查德表示,这项结果可能不适于那些酒精消耗量不大或者酗酒问题严重的国家。比如,以严格限制青少年饮酒量而闻名的国家如法国和欧洲南部的一些国家,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是最安全的、最不可能产生与酒精相关的矛盾的。
针对此项研究,英国酒精研究和发展政策主管詹姆士·尼古拉斯指出,这项研究只是告诉我们,酒精是否是由父母提供的,“并不能说明父母给予孩子们酒的方式,或者父母辈对酒精的看法,会对孩子们未来的习惯有什么影响。”
但是在中国,我们的文化相信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如果大人们在孩子们面前屡屡表现出对酒的推崇与厚爱,孩子们把压岁钱花到酒精身上,也是手到擒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