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佳能”,不论在相机还是办公设备领域都是响当当的国际大牌。然而,佳能可谓是从“山寨”逆袭成为国际大牌的典范。在佳能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那些曾经的大牌又是如何被反超的?这其中,中国纺机企业有很多值得关注和学习的地方。
自19世纪30年代起,伴随着徕卡等相机品牌的陆续诞生,德国的精密光学和相机制造便确立了其引领世界最高水平的地位。同期,虽然日本的相机工业也已起步,但其相机几乎都是在仿造德国产品,佳能公司也诞生在这个背景下,其第一个研究制造的产品,其实也不过是模仿徕卡相机,曾如很多企业一样面临着基础差、产品问题多等状况。虽然同为山寨作坊,但佳能几个创始人秉持着“推翻徕卡”的大梦想,几十年靠着实打实的努力最终梦想成真。
回看佳能的成长历史,其中有过“模仿者”的标签,经历过二战时期的艰辛发展,也遭遇过欧美国家的“鄙视”,但这些都没能动摇这家企业的初心。从企业创建后不久推出自己的镜头品牌——佳能VT,到后来又陆续推出全球第一架自动对焦(AF)样机,全球第一款内置CPU的全电子化相机——Canon AE-1以及拥有电子光学系统的650……佳能用技术不断书写着单反相机的传奇。据悉,1954年佳能的相机产量已达40000部,成为日本当时最著名的相机厂商。此后虽然又经历了多次与劲敌的交锋,但最终它把“徕卡”远远抛在了身后。
同样,在办公设备领域,佳能挑战的是影印机的发明者,时处行业垄断地位的美国施乐公司。这家企业在前几十年的发展中挑战了两个业界“霸主”,跨越了人们无法想象的鸿沟,所依靠的是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据悉,截至2018年1月1日,佳能共持有38996项美国专利,超过排名第四的微软公司(33327项),仅次于韩国三星(75595项)和IBM(46443项)。
然而,赢得竞争佳能靠的其实不只是技术,还包括市场策略和产品定位。
如大家所知,徕卡相机有着突出的德国工业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特点,因此,这家企业在产品制造中始终都是高高在上的感觉,成为了只有精英层才会使用的小众产品。但佳能则将经营定位于“配得上用户的产品”,而非“用户配得上的产品”,两种理念之下便形成了后来不同的市场境遇。
在佳能公司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纺机企业是不是可以借鉴些什么?
近几年,我们欣喜地发现纺机企业在改变,他们在加大对工艺技术的研究,并积极携手下游用户进行联合创新,做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并在努力从自主创新中谋新生。本期人物对话采访的是位年轻一代企业家,虽为90后,但他懂得如何在中国企业更擅长的应用层面打造自己的优势,懂得如何把握住客户关注的信息,并将自身的发展路径与客户需求紧紧相扣。从PK国际大牌,到赢得客户信任,显现出了企业的发展潜力。
对于更多的行业企业,大家在如何思考和布局?关于技术创新,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在重视,且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我们创新的步伐是不是可以再快点?在某些产品领域,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努力,也该摘掉“仿机”的帽子了。面对行业转型升级的当口,我们转型和升级目标是不是真的明确?向“高端”还是另有他途,我们该如何思考?如何布局?如何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