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2018-08-03 03:18
职教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人才职业信息技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职业教育很重要,应该搞得更好。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经济的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紧密联系,互为变量。经济的增长决定着职业教育的质量、规模、结构和速度,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职业教育为经济提供人才支持,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作用。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仍面临挑战,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可知,职业教育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因是传统教育没有适时调整,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课程设置没有衔接产业转型。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现代技术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人们能够随意保存、操作图片和声音,远程交流也成为理所当然。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方式被取代,新的科技创造了新的联系。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内外教育界认为,技术越来越多地与电脑相关联。对于许多人来说,学校中的技术几乎与课堂上的电脑相同,学生们可以用它们作为工具来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文字处理,从网络收集信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沟通等。教室里的电脑也用于教育技术,其中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介导的材料作为工具帮助提供指导,示例包括网络电视、远程学习、视频和编程指令。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提高教育的多样性,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就业率具有重大的影响[1]。因此,需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一、传统教学模式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评述

(一)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一直沿用至今。16世纪,西欧的部分国家在国家创办的古典中学中就开始了班级教学的尝试,在1830s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我国采用班级教学可追溯到孔子时期,系统的班级教学雏型,开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班级授课制逐步在全国使用[2]。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特定场所——教室,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运用授课方式组织教学,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以班集体为组织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能够面对面交流,可加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弊端表现在:1.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统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2.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少,不利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3.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如果教师能力有限,则会误人子弟[3]。总之,在人与知识关系上为“知识对人的专制”,在教师和学生关系上为“人对人的压制”[4]。

(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育环境随之变化。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发展和实用技能,适应“互联网+”对职业人才的需要。教学方法多样化,可使用所有先进的教学技术,能够在任何地点、时间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自信。在信息化社会,学生所学的科目是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不仅能够在教室里学习,也可以在线上学习,包括、图像、动画和声音。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在很多研究中已被强调。而且现在信息技术作用到教学中会带来很多优势,如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开拓了实践教学的环节[5]。本文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的界定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程本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二是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辅助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两者对比见表1。

表1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比较[6]

二、职业教育中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现在信息技术作用到教学中已是大势所趋,虽然会带来很多优势,但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传统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目标没有体现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元智能型复合型人才。但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真正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运用多媒体等工具辅助教学,但是仍以教师展示学生接受的形式讲授知识,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思维的开发和对知识的反馈。多数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其他有利的途径,未做到真正使用“互联网+教育”来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二)课程重内容轻形式的问题突出

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作为指导教学的辅助工具,课程内容并没有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真正融合。多媒体等硬件和软件只是一种摆设,流于形式,一些教师不在教室中使用电脑,而是用电脑来做其他的事情。一些教师虽然掌握现在信息技术,并在教学中应用,但形式过于花哨,没有抓住重点,学生往往被形式吸引,而忽视课程内容。还有一些教师没有从课程的实际需求出发,几乎在职业学校所有的课程中都使用多媒体。另一方面,学生因为学习这些孤立的信息技术,阻碍他们的智慧发展。例如,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电子表格,探索和模拟他们正在操纵的数据的关系,没有真正需要。他们需要在真正的任务中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并定期实践,使他们熟练掌握运用技能和使用工具。这表明他们应该在正常的课堂上定期使用这些技能。

(三)教学模式不能充分体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特点

1.用第四次科技革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是一种愿景。微课和翻转课堂主要“热”在公开课和大型比赛中,在日常的教学中使用很少,很少教师能够独立录制微课和参与微课制作。

2.智能手机对课堂带来的挑战问题。目前,我国几乎所有中小学严禁学生在校园里使用手机,尤其不能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有些学校关闭学校网络接口,不让学生用手机上网。尽管如此,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依旧不可避免,“低头族”已成为课堂上一道风景线,手机已成为学校和老师不欢迎的“第三者”[7]。学校和教师只看到了智能手机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忽视了它作为压垮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

3.缺乏学习资料库的建设。目前,职业学校已经具备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辅助教学的硬件条件。但从软件来看,没有专业的学习资料库,教学课件主要依靠资源开发、个人购买和网上搜索。

4.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信息分配失衡问题。网络教育在农村、薄弱学校和薄弱地区还没有普及。技术的应用更多是在校外而不是校内,在课外而不是课内。

再次,你一个小小的意见箱子,有那么金贵么?还要人家安个摄像头保护你?怕谁把你偷回去当枕头枕着,还是当凳子坐着?还是怕谁家缺柴火,偷你回家劈吧劈吧当柴烧了?不怕偷?不怕偷安什么摄像头?还正对着意见箱,明明就是怕人偷么,还狡辩!就冲这,我就对意见箱有意见,摆谱儿摆得也忒大了!

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职业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我国虽然采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的教学模式,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代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学校要想真正突破传统模式,需要从最本质的课程教学层面出发,进行改革,寻求发展出路[8]。因此,为了改善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增强学生受社会的欢迎程度,需要进一步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这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有两层含义:一是现代信息技术本身作为一门课程;二是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辅助教学(见图1)。

图1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一)明确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职业学校的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它是课程设置的前提

课程设置首先应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未来岗位,通过岗位分析,确定岗位胜任能力,进而根据职业能力构建课程领域。长期以来,对于培养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学术性人才的问题尚未明确解决。在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未来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懂互联网且具有操作能力的新兴职业性人才和技术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懂互联网且具有操作能力的新兴职业性人才和技术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关注企业行业的最新发展态势,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目标。

(二)开设网络课程和现代学习课,加强学生对网络学习的了解

培养学生操作网络的能力。男性比女性,15到17岁的人比18-26岁的人,对互联网科技更感兴趣[9]。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年龄为一般为16和17岁,他们对使用互联网技术更感兴趣。因此,对职业学校学生开设网络课程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里的网络课程与小学、中学的网络课程不同,每周应安排一定的课时开展网络课程和现代学习课。课程目标要使学生具备五项技能:搜索信息、选择信息、思考、交流和网络写作[10]。课程内容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对于教授学生如何建立淘宝店,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操作网络的技能提高了,也培养了他们的创业意识。

(三)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程设置要多元化,适应社会经济的要求

首先,变换课程布局结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拆分和重构传统的学科分类。在信息化时代,知识量激增,且呈现多元化和开放性,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因此,课程内容也要呈现多元化、开放性、创新性和综合性,满足社会对多元人才的需求。例如以经管类专业为例,学科可分为:管理、经济、运动与健康、艺术和审美综合性课程。其次,开设适应产业发展的课程。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要求课程设置符合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要培养懂技术的服务型人才,满足智能化社会的需要。

(四)创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项目化”课程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职业教育跨越校企合作中间地带的能力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一直是一体的,但是近代因制度体系的运行设计,职业学校专注于职业教育,企业专注于生产管理经验,职业学校与企业生产的“中间地带”已被断裂[11]。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可作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中间地带,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提高育人质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项目化”课程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开发项目课程,教师根据项目要求在网上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完成项目,最后学校和企业进行评价和反思(如图2)。

图2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项目化”课程模式

(五)职业学校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应体现信息化社会发展特点

1.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电子平台的教学模式。一是让互联网引进课堂,通过多媒体教室进行网络教学(如图3)。教师和学生各拥有一台电脑,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网上不易找到的教学资料,和符合学生兴趣、贴近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如播放视频、幻灯片、做游戏等方式,引出问题,学生以协作探究和自主探究的方式,对问题提出假设,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验证假设,最后反思和评价。这有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教育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促进知识的构建。二是建设网上教学平台(如图4)。网上教学平台使招生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教师可以同时给上千学员上课,学校不用承担教师占地问题。目前,一些高校已使用网上教学平台,如北京师范大学的e-learning平台。职业学校可以自主研发网上教学平台,也可以利用网上收费的教学平台。

图3 多媒体教室进行网络教学模式

图4 网上教学平台

3.建设学习资料库,实现职业教育跨行业、跨区域的跨界融合水平,解决信息分布不均的问题,同时使农村、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核心课程的学习资料料库应该包括三方面,一是教学资源和创新园地,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和目标、教学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和文献资料库;创新制作选题,创新实训和创新作品展示等。二是实训课堂和校企合作,包括开发工具、实训课件、实验实训指导书、学习情境、实训环境和虚拟实验室;企业项目、校外实训和企业兼职教师。三是能力拓展,包括职业培训、设计竞赛和职业技能大赛。

四、结论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相融合,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支持系统,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仍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教师,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使用是推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方向,所以教师需要提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转变教学观念。

猜你喜欢
人才职业信息技术
人才云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