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培训问题是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焦点,培育出“有文化、会技术、懂管理”的农村劳动力是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建设产业化新农村的必经之路[1]。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星火计划”等多项工程,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展了大量培训工作。根据农业部相关资料显示[2],我国将在2018年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规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实践中,各地大胆探索创新出一系列培训方法,有些方法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断完善,现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并在较大范围内具有应用价值和推广潜力。鉴于此,研究农村劳动力培训模式、分析并改进不同培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工作进程。
目前,国内关于农村劳动力培训模式的分类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农村劳动力培训分为多种模式。根据培训组织者的不同,本文将农村劳动力培训分为四种模式:政府主导型、企业参与型、学校主办型以及农民自主型模式。
政府自身具备强大的行政能力及充足的财政资金,可以及时根据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及地方区域的具体需求来制定宏观调控政策,也可以凭借自身力量有效配置并整合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培训资源,构建出高效运作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以实现有力的扶持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目标。
政府主导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模式主要是依靠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通过运用国家现有教育资源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方针政策、项目计划等,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不同培训需求。根据培训形式的不同,政府主导型培训模式可以分为直接培训型和远程教育型。政府直接培训型是指政府通过直接调派实施培训的相关人员、提供培训所需的项目资金及建立必要的培训基地等方式对农村劳动力开展的培训。这种培训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同时还可以通过增设创业课程来扶持有创业需求的农村劳动力。政府远程教育型是指政府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一系列现代通讯工具对农村劳动力开展的远距离、非现场教学的培训。这种培训可以将培训内容传递给课堂之外的众多农村劳动力,使其通过自学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鼓励与引导下,部分龙头企业为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融入新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劳动绩效而建立了相应的培训部门。根据所雇佣农村劳动力的基础文化水平及其对安全生产常识和劳动生产技术的学习情况,同时结合企业对他们的基本职位需求,企业对所雇佣的农村劳动力开展了一系列“量身定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企业参与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模式旨在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增强他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达到为企业创造生产效益的目标,进而推动农村劳动力和企业的共同进步,实现农村劳动力和企业的同步发展。企业参与型培训模式通常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是对企业所在行业的背景及企业的战略文化进行培训,同时加强农村劳动力对所在行业职业操守的了解;其次是对农村劳动力生产过程中有关的安全生产常识进行培训,其中包括对生产设备基本使用方法的教学等;再次是根据农村劳动力所在职位的具体要求,对其进行生产流程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这种培训以职位为导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农村劳动力提升生产技能的有效途径。
在政府培训政策引导和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下,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将招生范围扩大至农村劳动力,他们根据现有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培训资源,同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及行业市场供需现状,明确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方向,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进而对农村劳动力的整个培训过程负责。
学校主办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模式主要依靠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通过开展较为系统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训练,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进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主办型培训模式通常包括引导型培训和技能型培训两部分,引导型培训涉及政策法规知识、文明礼仪常识和基本权益维护等内容,主要是帮助农村劳动力增强其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的意识;技能型培训涉及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等内容,主要是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这种培训模式是仅次于政府直接培训的最重要的培训模式,是对政府直接培训模式的有力补充。
我国最原始的培训方式流传至今,已发展成为农村自主传承技术的重要模式:在农村中选拔农业经验相对丰富、操作技能相对熟练的农村劳动力作为农村老师,担当老师的角色任务并履行相应的职责要求,在实践操作中将自己的经验技能传授给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
农民自主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模式是农村劳动力自愿参与或自发组织的小规模培训,他们在农村老师的帮助下,主动发现培训需求、明确培训目标并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实施培训过程。农民自主型培训模式在培训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标准的培训教材及完善的培训方案,培训内容以操作性的经验技能为主,农村劳动力需要在实践训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直到可以完成独立操作为止。
近年来,随着国家可支配财力的逐步提升,以及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3],但如果将这部分资金计算为人均培训投入的话,就可谓是杯水车薪了。截止2017年末,我国常住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如表1所示,乡村常住人口接近六亿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我国财政预算内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培训资金缺口逐渐扩大等问题日益凸显,现已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建设和发展[4]。政府主导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通常涉及农业、教育、劳动和财政等多个部门[5],各个部门通常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工作职能,职能范围的交叉重叠造成了管理部门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费用和成本。另一方面,这些管理部门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各自为政,通常缺乏部门间的沟通及配合。农村劳动力培训涉及的管理部门越多,其培训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遇到阻碍的可能性就越大:各个部门对于培训计划、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具体实施缺乏沟通衔接,从而使得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效果大大折扣,甚至造成资源浪费。
表1 2017年末我国常住人口构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选择的多样性和发展空间的迅速扩大加快了企业员工流动的速率和频率,其中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最为显著[6]。和震等(2013)调研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率较高将直接降低企业对其开展培训的意愿[7]。迫于市场竞争压力,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在此目标的指引下,企业为了控制人力、物力成本,同时避免培训出现“零效能”等情况[8],流动率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往往不会成为企业主动投资培训的对象。
由于受到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培训资源的限制,企业在农村劳动力培训过程中主要根据职位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计划,而往往忽视农村劳动力对引导型培训的需求[9]。引导型培训通常不会直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开展这类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而随着农村劳动力对自身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的职业培训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的实际培训需求[10]。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持续升级,部分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及就业市场需求[11],这使得他们为农村劳动力培训设计的项目方案不能紧随市场需求的变化,造成培训与市场供需脱节等问题[12]。此外,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为节约成本,在制定培训计划时通常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分析[13],他们往往忽视农村劳动力的参训目的及其个体间的素质差异,而为其安排统一的、缺乏针对性的培训项目,使得培训与农村劳动力的实际需求不尽相符。
获得较为稳定的就业环境和广阔的职业前景是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主要动力[14]。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盈利,他们在培训过程中只关注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往往忽视农村劳动力关于市场就业信息的需求。在培训结束后,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通常不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对应的就业职位,也不会为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持续跟踪服务。由于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需要,也不能保证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效果,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主办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在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较低。
一方面,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距的不断扩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逐渐形成了小农思想[15]:他们往往被束缚在农村中,即使外出务工,通常也只能选择建筑业、餐饮业等体力劳动型职业,而这些职业基本上不需要任何技术要求,因此,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较低的受教育水平也决定了他们的职业培训意识较为淡薄[16]。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整理出农村常住劳动力的学历情况(如表2所示),初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占比88.96%,这反映出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较低的受教育水平使得农村劳动力无法自我明确职业规划并发现培训需求,由此导致他们主动选择农村老师进行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17]。
表2 农村常住劳动力学历情况
农民自主型农村劳动力培训要求农村老师在反复的实践操作中将自己的经验技能传授给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这种言传身教的培训模式决定了农村老师只能在小范围内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培训,而不能在大范围内进行技术推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民自主型培训模式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社会工程,多部门的直接参与要求政府充分发挥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行政手段、财政手段、金融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来整合各部门的培训资源、协调各部门的利益关系,切实解决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此外,政府应当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农村劳动力的统筹工作。机构会同各部门编制农村劳动力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定期组织各部门召开联席会议,了解各部门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保障培训工作的有效运行。
农村劳动力培训也是一项社会公益性活动,有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个人、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发展。正是由于这种公共产品的属性,农村劳动力培训应当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社会及农村劳动力个人投入为补充的一主多元投入机制,以充分保障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资金支持。
第一,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同时政府应逐步增加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专项资金,并考虑从土地出让金、农村科技开发经费、技术推广和扶贫基金等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
第二,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社会公益性,提高大众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认识及其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倡导社会各界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实施资助。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基金,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管理和运作,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第三,营造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良好氛围,鼓励农村劳动力个人投资参与培训。除财政补贴外,政府可以通过发放小额无息贷款、延长还款期限等方式,引导农村劳动力主动为其培训买单,从而减小政府的资金压力。
农村劳动力培训是企业实现自身技能积累和创新的重要过程[18]。政府和行业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应措施激励企业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例如,对参与培训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或将企业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费用纳入税前支出项目等。此外,政府应引导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建立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降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率,从而保障企业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积极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生产流程和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问题。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一项系统的全方位培训,所涉及的不仅是技能操作训练,还应包括基本权益维护、法律知识和生活常识等引导型培训内容。技能型培训有助于农村劳动力提升工作绩效,而引导型培训在促进农村劳动力适应企业环境、提高企业凝聚力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企业在培训过程中应当逐渐丰富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内容、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以获得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收益。
为了充分满足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实际需求、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紧随市场动态调整的目标,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应当积极探索建立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效果保障机制,及时解决农村劳动力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努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效果。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在制定培训方案时,应当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同时考虑农村劳动力的个人培训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课程计划,增强培训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收集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信息,并及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以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应当积极和当地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并有效构建协作共商机制。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根据合作企业的农村劳动力需求信息,同时结合本机构现有的培训资源,为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位培训,将“农村劳动力输入地”有效转换为“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切实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制。此外,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及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咨询与帮助,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全程化服务的目标。
农村劳动力要积极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中,就必须通过农村劳动力培训逐渐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意识,各级政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策略: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介绍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目的及意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张贴培训标语或农村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相关政策和信息,使农村劳动力切实了解培训的多重益处。此外,政府应当继续推行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相关的奖励和资助制度,积极营造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良好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积极性。
为有效发挥农民自主型培训的作用,各地区农村可以推行“同心圆”农村老师培训方式。具体操作是,由农村老师首先选择一批有潜力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将其发展为二代农村老师;二代农村老师又可以有选择性地培训下一代农村老师。这种同心圆的发散方式可以快速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农村老师的数量,有效解决小规模培训等问题,从而推动农民自主型培训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