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强,蔡双立
(1.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222;2.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 佛山 528041)
随着开放式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内部闲置或与企业商业模式不匹配的知识产权作为可交易的资产,以出售、许可等方式在组织边界之外进行商业化[1-2]。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已成为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性选择[3]。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理论研究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虽然国内外一些学者就知识资产外部商业化内涵、动机、驱动因素、目标、组织、能力、绩效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3-5],但大多数研究是以外向式创新视角,采用定性分析或案例研究方法为主。而对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的一些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则鲜有涉及。此外,企业在实施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活动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的驱动因素对商业化绩效的影响如何?解吸能力在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与外部商业化绩效关系中的作用机理(中介或调节效应)如何?现有文献尚缺少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验证,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地分析与探讨。
基于前人理论研究基础和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将深入剖析解吸能力在企业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的驱动因素与其外部商业化绩效关系中的作用机理。在理论上,探究解吸能力对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与外部商业化绩效的中介效应,这将是对以往的定性研究和直接关系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在实践上,本研究基于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专利密集型行业大规模的企业调研数据,针对目前中国企业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外部商业化面临的问题,从外部视角、驱动因素以及解吸能力层面探索其解决方案,其研究结论对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外部利用效率,实现知识资产价值最大化以及引导政府促进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的政策制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解吸能力的理论回顾。解吸能力的概念是由Lichtenthaler等首次提出的,他们将其定义为“企业外部利用知识的能力”[6],并指出解吸能力包括识别外部知识商业化机会和随后将知识转移给接受者两个阶段。解吸能力是对吸收能力的补充,它描述了企业将内部知识资产外部化以便从中获得适当回报的能力。Lichtenthaler等对解吸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基于两阶段的划分维度为后续学者对企业解吸能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但对解吸能力的度量并没给出具体的测量指标[7]。随着开放式的发展,解吸能力理论研究受到学者极大关注。目前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解吸能力对开放创新过程中知识技术外部商业化的能力构建以及对企业绩效方面的影响方面。国内学者陈劲等分析了解吸能力在创新网络对外向型技术专利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8]。韵江等研究了解吸能力对跨界搜索产生的影响,结果呈现积极的正向关系[7],并基于辨识和转移两个维度设计出解吸能力测量指标。国外学者在解吸能力方面的研究较为广泛,例如Lichtenthaler等认为解吸能力在跨组织边界技术转移中能降低技术交易成本,提高创新绩效[9]。Kim等研究了解吸能力在研发投资对企业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10],在度量解吸能力时使用知识、计划、转移和后续四个维度,并采用14个具体指标进行测量。而Ahn等认为解吸能力的机会识别需要企业经常通过科学出版物,会议,专利和互联网自主地披露重要的知识,以便公司可以吸引潜在的合作伙伴,并创造新的合作机会。本文在综合上述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解吸能力维度划分为识别、转移和后续三个方面,并借鉴Kim、韵江等设计的量表对其进行度量。
(2)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及其驱动因素理论回顾。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是指在知识产权有效期内,企业通过转让、许可、融资等方式在组织边界之外利用其知识产权,以创造财物价值和战略价值的活动[4,5]。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理论源于Lichtenthaler提出的“外部知识开发”理论观点,他将其定义为:“外部知识开发(商业化)描述了一个组织将知识故意商业化为另一个独立组织,涉及以货币或非货币方式进行补偿的合同义务”[3]。在此定义中他把外部知识开发等同于外部知识商业化,并认为外部知识开发不仅仅是外向知识转移,还包括与之相关的管理任务,如识别潜在客户。Lichtenthaler对知识外部商业化理论阐述,为后来学者普遍认可与接受,成为知识资产外部商业化理论的基础。
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是指对企业外部商业化活动有直接或间接促进作用的组织内外各种影响因素[4]。由于研究视角和目的的差异,国内外文献对此没有形成一致性结论,相关的研究多是零散地分布在开放创新和知识技术外部开发的文献中。Lichtenthaler率先对知识外部商业化抑制因素和驱动因素进行了阐述[3]。认为抑制因素主要有知识产品复杂性、市场缺陷和补偿标准难以确定等。驱动因素主要表现为技术推动、风险投资和中介市场拉动。他为外部知识商业化驱动因素提出分析框架体系,但更多的是关注组织外部的推动因素,而对组织内部的驱动因素缺乏考虑。Ziegler等人在分析企业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与其价值创造之间关系时,通过对14家专利密集型企业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专利外部商业化的驱动因素主要表现企业内部和外部两类。内部因素是由企业外部商业化动机和组织结构构成,外部因素由技术市场和合作伙伴构成[4]。这一研究结果对驱动因素的维度划分更明确,影响因素更客观和具体。因此,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我们更倾向于Ziegler 等人对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划分,即商业化动机、组织结构、技术市场和合作伙伴。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量化来验证这些驱动因素对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
(3)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绩效理论回顾。关于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绩效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鲜有涉及,更多的是探讨知识、技术外部商业化与创新绩效或企业成长的关系问题[5,11]。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和专利外部商业化绩效两个方面。在外部商业化绩效的测量方面更多的是基于外部商业化所创造的价值来反映。例如Koruna认为通过技术外部商业化可以给企业带来六方面的价值:创造收入、获取知识访问、制定行业标准、从侵权中获利、实现学习效果和保证经营自由[12]。Lichtenthaler通过技术外部商业化可以从产品导向、技术导向和混合战略三个方面给企业创造价值。比如进入外部市场、设定标准、获取知识、实现学习效应、提高公司声誉以及增强企业网络等[13]。Carlsson等人认为外部技术商业化可以获取新知识、从知识转移中学习、扩展自身技术、控制技术轨迹、作为核心业务模式以及对环境施加影响[14]。以上学者对外部商业化绩效在具体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交叉,并且划分维度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Ziegler等人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可以给企业产生财务和战略两方面的价值[4]。财务价值包括创造新收入、降低维护成本和最大化投资回报[15];战略价值包括制定行业标准、获得第三方专利、与合作伙伴建立互补关系、进入新市场、保持经营自由、降低风险、实现学习效应等[3,14]。由此可见,不同学者对知识资产外部性商业化绩效的衡量指标呈现较大差异。鉴于行业间的差异,以及企业实施外部商业化具体形式的不同,本文更倾向于借鉴Ziegler和Ruether等人从财务和战略两大维度对外部商业化绩效进行测定。
(1)企业解吸能与外部商业化绩效的关系研究。已有研究表明,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绩效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知识资产状况和外部商业化方式,更取决于把知识资产在组织边界之外转化实际利用的能力[9-10,16],而这种转化的工具即是企业的解吸能力。解吸能力是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以及外部商业化绩效方面重要驱动力,发展解吸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学习、积累和利用外向技术转让的管理方法[9]。具有较强解吸能力的企业更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以及更容易地从动态环境中识别潜在的客户需求,以此提高知识产权转移效率,提升外部商业化财务绩效。另外,较高的解吸能力意味着企业能从动态环境中洞察行业内外技术变革趋势,适时进行知识产权外部化,进入新市场和建立行业标准,提高企业外部商业化的战略绩效[17]。企业的解吸能力越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和信息的掌控能力越强,也就具备更多的能力去识别外部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利用,同时创造出对企业有价值的财务、技术和战略绩效。因此,提出假设H1:企业解吸能力与其外部商业化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2)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与商业化绩效的关系研究。已有研究结果显示企业专利外部商业化的驱动因素对企业价值创造有显著的影响[4]。企业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动机越强烈,企业越能够将内部闲置的资产更有效和及时地在组织边界之外进行利用,以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并创造新的财务价值。当然,商业化动机不同,企业选择外部商业化的具体形式也相应不同,对财务绩效和战略绩效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8]。至于组织结构到底是集中的、专门的,还是分散的、临时的哪一种更有利于促进商业化绩效的提高,已有的文献没有给出确定的结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个高效、灵活、专业的组织结构不仅能够及时准确的识别机会,还能够促进复杂的知识产权顺利转移提高外部商业化绩效[19]。技术市场作为在两个或多个合作伙伴之间完成外部专利商业化过程中的各种任务和功能的代理,企业通过与知识产权中介合作可以补充和扩大自己解决外部专利商业化的能力,帮助公司寻找合作公司并准备和实现知识资产的交易[20]。因此,一个成熟规范的技术市场有利于提高企业外部商业化绩效。Ziegler等人通过对合作伙伴与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的关系研究中得出,专利所有公司的专利和技术转让绩效不仅取决于合作公司以前的技术和技术能力,还取决于接受公司的组织整合以及知识的吸收能力。具有较强技术能力、吸收能力和组织整合能力的合作伙伴对技术转让方的企业有显著影响[4]。总之,企业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的动机、组织结构、技术市场以及合作伙伴等驱动因素能通过有效的知识资产配置,促进企业知识产权外部利用和提升企业的外部商业化绩效。由此,提出假设H2a:企业商业化动机与其外部商业化绩效呈正相关关系;H2b:企业组织结构与其外部商业化绩效具有相关关系;H2c:技术市场与企业外部商业化绩效呈正相关关系;H2d:合作伙伴与企业外部商业化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3)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与企业的解吸能力关系研究。随着开放式创新理论的提出,企业已经把能够在组织外部商业化利用内部资源的能力看作外向式创新中的重要环节。解吸能力逐渐成为企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特质资源,表现为辨识知识资产的外部化机会、市场信息和行业动态、转移知识并后续跟踪服务合作伙伴[6]。目前已有相关研究表明,企业的解吸能力能够影响企业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活动,能够促进企业获得更好的外部化绩效[21]。解吸能力作为企业知识管理的一种动态能力,受企业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外部商业化动机是企业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的内驱力,强烈和明确的商业化动机会促使企业有目的的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来保障发展解吸能力所需要的专业的法务、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协调沟通的信息系统,由此,强烈而明确的商业化动机和高效合理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解吸能力也越强[4]。技术市场越成熟规范,企业越容易获取丰富和透明的市场信息,并能协作企业规范有序地转移知识资产给合作伙伴。同时,合作伙伴先前拥有较强的技术学习和技术应用能力,在接受知识资产时则更容易消化吸收,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完善的技术市场和较强吸收能力的合作伙伴,企业越显较强的解吸能力[9]。由此,提出假设H3a:企业商业化动机与企业解吸能力呈正相关关系;H3b: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解吸能力呈正相关关系;H3c:技术市场与企业解吸能力呈正相关关系;H3d:合作伙伴与企业解吸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4)解吸能力在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与商业化绩效中的关系研究。解吸能力作为一种动态能力,其具有重新配置和重新调整知识的能力,即促进知识资产的外部商业化来加强企业的外部商业化绩效[6]。企业凭借解吸能力实现内部资产外部利用来提高其外部商业化绩效,而商业化绩效的提高同时又增加了资产的盈利,提高了企业的解吸能力。因此,解吸能力具有正反馈机制,即拥有较高解吸能力的企业可以通过知识资产的外部商业化,继而进一步提升其商业化绩效。Ziegler等人认为不管是企业内部的商业化动机和组织结构,还是外部的技术市场和合作伙伴等驱动因素都是通过解吸能力这个媒介对商业化绩效发生作用的[4]。类似地,Kim等人的研究指出,解吸能力在知识资产外部商业化过程中扮演着一个中介的作用[10]。即企业内部通过解吸能力对外部化机会的识别、知识转移和后续服务,促进企业知识资产外部化能力的提升,最终提高企业财务绩效和战略绩效。此外Ahn也发现,企业的解吸能力在影响外部商业化绩效的过程中起到了间接的作用[16]。综上研究表明,解吸能力在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和商业化绩效之间有适度的影响,且存在中介效应。由此,提出假设H4a:解吸能力在外部商业化动机与外部商业化绩效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H4b:解吸能力在组织结构与外部商业化绩效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H4c:解吸能力在技术市场与外部商业化绩效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H4d:解吸能力在合作伙伴与外部商业化绩效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本文构建了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解吸能力与外部商业化绩效的关系模型,如图 1 所示。
图1 基于解吸能力中介作用的知识产权外部商业驱动因素与商业化绩效关系模型图
本研究量表设计主要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已发表学术论文中使用过的量表和研究成果,并结合本研究视角发展而成。为使题目设计更符合本研究内容,对部分测量题目做出相应调整。问卷采用Likert七级量表设计。
(1)因变量:外部商业化绩效(ECP)。是指企业通过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给企业产生的财务价值和战略价值。本文主要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3-4,22],并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和特点,采用创造新收入、降低维护成本、树立行业标准、获取对方专利、建立互补关系和实现学习效果6个指标来测定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绩效。
(2)自变量: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包括外部商业化动机(ECM)、组织结构(OS)、技术市场(TM)和合作伙伴(P)。外部商业化动机是指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的意愿和目的。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4,14],主要从动机意愿强度、动机明确度和动机类型等5个具体指标进行测定。组织结构的衡量主要从组织的专属性、专业性、信息管理能力和灵活性等进行测定。技术市场的测定主要从提供信息的透明性、专业性、运作效率、交易成本等指标测定。合作伙伴的测定主要从合作伙伴以前拥有的技术专利的兼容性、对接受技术专利的要求以及知识的吸收能力等指标测定。
(3)中介变量:解吸能力(DC)。解吸能力是企业将知识产权在组织外部商业化利用的能力。主要从机会识别、知识转移和后续行为方面的6个具体指标测定。
本研究对数据的搜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样本选取以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为主,其原因是一方面这些区域技术专利密集型企业集中,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较发达。另一方面是笔者在珠三角有较好的企业关系资源以及本人所就读的高校与京津冀地区企业联系较多,便于数据获取。问卷调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问卷正式定稿前先对问卷进行了小样本预调查,并根据反馈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第二阶段是正式问卷的发放。本次调研主要采取实地调研和E-mail两种方式:①实地调研,向已毕业的校友在企业举办的企业管理论坛、在职培训的企业高管以及MBA、EMBA课程上现场发放和回收;②电子邮件,利用个人、学校和单位的关系网络,先通过电话沟通说明情况,再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企业相关负责人。上述两种方式都要求答题者为企业中高管理层,以保证所有调查者对本企业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情况有客观的了解。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97份,回收371份,其中有效问卷295份,有效回收率为59.36%。针对有效问卷,样本的主要特征,从企业性质看,国有占27%,民营占52%,外资9%,中外合资占8%,其他占4%;从企业所在行业看,制造业占33%,电子通讯业占26%,化工制约产业17%,新能源产业占15%,其他行业占9%;在被调查者中,高层管理人员占36%,中层管理人员占64%。
信度是指一个问卷产生一致性结果的程度,问卷的信度愈大,其测量的标准误差就愈小。本文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Cronbach’s α系数对信度进行检验。通常认为Cronbach’s α系数值大于0.7,则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本研究采用SPSS20.0对六个变量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各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问卷整体具有较高的信度。
在效度检验方面,目前大多采用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来测评。通过KMO 样本测度和 Bartlett 球体检验后,运用AMOS20.0软件对六个潜变量分别做出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显示,量表中同一变量下属的各测量问项均分布于同一因子,标准化因子载荷均大于0.6的建议值水平。所有潜变量组合信度(CR)均超过0.798,达到 0.7 建议值水平。各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在 0.5~0.7之间,均高于0.5标准值水平。因此,本文所提出的各变量具有较好的效度。
表1 各变量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
为了更好地说明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与商业化绩效的关系,本文利用AMOS 20.0软件以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四个驱动因素、解吸能力和商业化绩效作为潜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本研究的有效样本为295份,符合结构方程分析对样本容量的要求,而且样本观测量的偏度和峰度都远低于临界标准,在合理范围之内,各题项的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故本研究可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参数估计。通过AMOS 20.0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运算的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本文提出的结构方程模型与调查数据拟合效果较为理想。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说明测量模型具有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接下来主要通过路径分析检验有关系数是否显著。
表2 模型拟合结果(N=295)
(1)解吸能力对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绩效影响。表3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商业化绩效←解吸能力”这一路径对应的C.R.值大于2.58,在P<0.0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即解吸能力对企业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H1得到验证。结果表明,解吸能力不仅影响企业能否辨识知识产权外部化的商业机会,还会影响企业实施知识转移的效果。
(2)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对外部商业化绩效影响。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商业化绩效←商业化动机”这一路径对应的C.R.值大于1.96,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即企业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动机对外部商业化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H2a得到验证。“商业化绩效←组织结构”这一路径对应的C.R.值均大于3.29,在P<0.00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H2b通过检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路径的标准化系数为负值,本文认为基于样本的数据说明,临时、分散的组织结构更具有灵活性和高效率,比专门、集中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商业化绩效的提高。路径“商业化绩效←技术市场”的P值大于0.05,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即技术市场对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绩效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H2c没有通过检验。假设H2c没有得到支持的可能原因是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没能体现成熟技术市场应该发挥的作用。另外,不同规模、不同行业和性质的企业通过知识产权市场进行交易存在较大差异。“商业化绩效←合作伙伴”这一路径对应的C.R.值大于3.29,在P<0.00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合作伙伴对企业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H2d得到验证。结果表明,合作伙伴有较强的知识吸收能力以及以往技术对引进技术的兼容性高,技术出让方就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绩效。
(3)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对解吸能力影响。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解吸能力←商业化动机”这一路径对应的C.R.值大于1.96,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即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动机对解吸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H3a得到验证。结果表明,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动机愈强烈,目标愈明确,企业提高解吸能力的内在动力就越大,越有助于解吸能力的提高。路径“解吸能力←组织结构”对应的C.R.值大于2.58,在P<0.0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即组织结构对解吸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H3b得到验证。结果表明,一个集中、正式和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结构,更有利于企业知识资产外部商业化机会识别和转移。“解吸能力←技术市场”这一路径对应的C.R.值大于3.29,在P<0.00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即技术市场对解吸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H3c得到验证。结果表明,一个成熟完善的技术交易市场有助于企业从中发现外部商业化机会,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进行知识转移,表现为解吸能力就越强。路径“解吸能力←合作伙伴”的P值大于0.05,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原假设H3d没有得到支持。
表3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结果
注:N=295,***表示P<0.001。
关于中介效应的检验,大部分国内外学术研究采用Baron等提出的因果逐步回归的检验方法[23]。但是,近年来,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的有效性和检验程序的合理性上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小样本通常难以满足Sobel Test对参数分布的正态性假设,而Bootstrap的非参数百分位法(Percentile Bootstrap CI Method)和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法(Bias-Corrected Percentile Bootstrap CI Method)则能适用中小样本,提供的置信区间估计也更准确[24,25]。有鉴于此,本文采用Hayes推荐的利用AMOS软件内置的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24]。使用AMOS20.0软件,在设定Bootstrap抽样次数为2000,置信水平为95%的条件下,得到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对商业化绩效影响四条路径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点估计值以及相应的置信区间,如表4所示。
表4 解吸能力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汇总
由表4可以看出,在外部商业化动机对外部商业化绩效影响的路径中,间接效应的Bias-Corrected和Percentile置信区间分别为(0.004,0.197)、(0.007,0.164),两者均不包含0,因此,间接效应显著(即中介效应存在)。同时,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分别为(0.016,0.446)和(0.014,0.438),两者均不包含0,说明直接效应显著(即直接效应存在)。检验结果表明,解吸能力在外部商业化动机对商业化绩效的影响关系中为部分中介,因此,H4a得到支持。同样方法可以检验其他路径的中介效应情况,在组织结构对外部商业化绩效影响的路径中,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和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两者均不包含0,说明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均显著,即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同时存在。由此可得,解吸能力在组织结构对商业化绩效的影响关系中为部分中介,因此,H4b得到支持。在技术市场对外部商业化绩效影响的路径中,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则间接效应显著(即中介效应存在)。同时,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均包含0,说明直接效应不显著(即直接效应不存在)。综合两者的结果可以得出,解吸能力在技术市场对商业化绩效的影响关系中为完全中介,因此,H4c得到支持。在合作伙伴对外部商业化绩效影响的路径中,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包含0,则间接效应不显著(即中介效应不存在)。同时,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直接效应显著(即直接效应存在)。综合两者结果可以得出,解吸能力在合作伙伴对商业化绩效的影响关系中为完全无中介,因此检验结果表明,H4d没通过检验支持。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基于解吸能力中介作用下的企业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驱动因素对商业化绩效影响的作用机理,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①外部商业化动机与合作伙伴对商业化绩效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组织结构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技术市场对商业化绩效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原假设不符的可能原因是样本企业来源地的技术市场还不够发达;②商业化动机、组织结构和技术市场对解吸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合作伙伴对解吸能力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③解吸能力对企业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④解吸能力在商业化动机、组织结构、技术市场、组织结构对商业化绩效影响关系中分别起部分中介、完全中介、完全无中介效应。从中介效应的点估值大小看,中介效应的效果都不是很大,其原因可能是影响企业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的其他因素没有纳入模型中。另外,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干扰的情况也会削弱中介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在实践方面对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活动具有以下启示:①外部商业化动机与合作伙伴对外部商业化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企业树立积极正确的商业化动机,以及从潜在需求市场中辨识对专利技术有较强消化、吸收能力的合作伙伴,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从而提升外部商业化绩效;②企业发展解吸能力要求企业具有明确的外部商业化动机,来推动相应的组织建设,保障发展解吸能力所需要专业的法务、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另外,政府部门要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发展技术市场以降低信息不对称,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企业发展解吸能力;③解吸能力的中介效应说明,作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在产权外部商业化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企业应把发展解吸能力作为提高知识产权外部商业化绩效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