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的课堂

2018-08-02 17:26孙秀霞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28期
关键词:俞伯牙玉玺钟子期

孙秀霞

“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俞伯牙和钟子期有哪些了解?”

“我猜想,他们两个都擅长弹琴,门户相当,应该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还像往常一样,从四号学生葛安昊叫起。

“不对!”李玉玺还是改不了这心直口快的脾气。我却窃喜——有争议就会有收获,“那你能说说哪里不对吗?”我略带挑衅地问。

“老师,葛安昊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俞伯牙是擅长弹琴,而钟子期只是擅长倾听。第二,他们两人并非门户相当,相反是身份悬殊。”这孩子向来有自己的主张。

“同学们,现在李玉玺持有的是两个观点,那么咱们就一个一个地看,首先是他们两人是否都擅长弹琴?要想说服别人,必须要有——”

“证据!”同学们异口同声。我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问号。

“老师,课文里就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平时就总想抢问题的李浩哲这次可真是逮着机会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故意拖长了声音。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孩子们七嘴八舌。看来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的方法是都会了。

“第一个观点达成了共识,那第二个观点呢?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身份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些同学一下沉默了,而那些手拿本子的眼睛里放着光,仿佛找到了用武之地。

“老师, 我查了资料,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而相传钟子期仅仅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这不正说明身份天壤之别吗?”庞光爽说得头头是道。

“可是我们看电视都知道,在古代那些琴师艺人的社会地位都很低!”葛安昊的不服气如当头棒喝!我暗暗捏了把汗,懊悔自己没搜集更多的信息。对,李玉玺!他提出的问题,一定会有证据,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

“有资料记载: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我又查了上大夫这个官职,那时诸侯国中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级, ‘卿既是百官之首,类似后来的‘宰相、‘ 丞相;‘ 大夫是国家的‘中层干部,类似后来的‘尚书、‘ 侍郎;‘ 士就是‘基层干部喽,类似后来的‘郎官。 而大夫又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差不多跟现在的国务委员差不多大吧!俞伯牙還是个不小的官呢!”李玉玺那夸张的样子引得同学们一阵大笑,我也如释重负。

“查资料对于理解文本是一种非常切实有效的方法,那是不是课文中就看不出他们二人的身份之差了?其实文章中就藏着一个字和……”没等我说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死!”第一个发现的同学不由自主地喊了出来,接着就是“对对”的附和声。

“在古代,人们对去世有着很讲究的说法,死者的身份、地位不同,其‘死的叫法也各不相同。”知道这帮孩子对于古人的死没有什么研究,我就卖起了关子。那帮孩子也不买账,吆喝着没有工具查资料。我索性关闭了原本计划要用的课件,让其中一个学生做代表现场搜索。不一会屏幕上出现了一段文字: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也就是说“崩”是天子专用的;诸侯死则称为“薨”,秦汉以后也用于高级官员的死亡;大夫死叫“卒”;士人死则叫“不禄”;而只有平民百姓的死才能称为“死”。同学们豁然开朗,课文中对于钟子期的去世,用的就是“死”,可见钟子期的确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其社会地位也可想而知。

铃声响了,孩子们不可置信地喊“这么快!”

“同学们,两个身份差距如此大的人怎么就能成为知音呢?”

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结束了这节实质上就讲了一个字的课,我想孩子们或许不会记得什么身份的人去世用什么字,但他们一定体会到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人成为知音的不易,也就更愿意去探索其中的原因,而在我,又再次懂得文本和资料的用处,尤其是文本,我又能把握多少呢?要想给学生“一盆水”,我又怎样才能有那“一潭活水”呢?

猜你喜欢
俞伯牙玉玺钟子期
伯牙鼓琴
何谓“知音”
高山流水
法国又要拍乾隆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