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汉杰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进程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地教学手段的運用,提高学生对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的具体认识,促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能够逐步培养起自身使用化学的眼光和思维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 核心素养 认识 应用
一、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是化学学科的课程设计的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于2016年3月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多次提到“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同年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时更佳确切地对各学科核心素养做了具体地指引。所谓化学素养即“化学学科最本质的素养”是学生在具体的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所必需的化学思维。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通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能够对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使用化学的思维和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果属性的培养
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果属性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来看,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学生能过逐步地把握物质变化的现象和特征,进而得到对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具体地认识。在具体的实践中培养学生能过利用化学的语言和符号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表达和描述,把握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用化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求学为真的态度、与人交流、合作的习惯,树立创新、绿色、开放、共享、可持续的理念,深刻理解化学与科学技术、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立社会责任观、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坚持教育强国的理念,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学生向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
(二)化学核心素养的过程属性的培养
化学核心素养的过程属性,是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策略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过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和认识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和思考,并在此过程中对学习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能过提出疑问、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在积极地学习探索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的过程,并且能过运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和原理结合具体的情境,达到对现实问题的具体形象地认识,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具体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
化学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在高中化学的学习应该以实践为前提。从马克思理论分析,“人的认识过程都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其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第二次飞跃。而往往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所以在化学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化学核心素养各个要素虽然内涵不同、作用也存在着差异,但是他们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能够实现有机统一。
三、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一)通过实验探究具象化知识
化学实验是学生通过具体的化学实践,对化学现象进行具体地学习和认识的有效手段,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展开对化学现象和原理的具体认识。而化学实验功能的发挥,关键是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不仅可以明确每个实际的变化过程及各种实验条件的要求。总之,通过实验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对每个化学现象有一个各个深刻的理解及印象。让学生不再是面对书本上的死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有创新型的意识,然后利用所学知识探索未知的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使得学生有拓展性思维。
(二)对于教学中实验探究的实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实际演示提高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例如点燃或剧烈燃烧,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热,产生大量白烟,可以制成白色信号弹 。点燃或 银白液体、生成红色固体拉瓦锡实验 。点燃或 红色金属变为黑色固体 。点燃或 银白金属变为白色固体 。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高温 。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很容易的分清各种实验现象。还会对过程记忆深刻。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现象和反应过程容易区分。
在高考中化学部分都会出现书本中并没出现过的化学现象或者化学方程让学生通过配方法去配出最后的产物。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实验的探究,学生就会对于物质之间的反应比较清楚,当遇到书本中没见过的反应时可以通过试验中对于现象及反应的积累,应对这种创新型的题目。而且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可以提出一些创新型的想法,然后通过实践去验证想法的正确性。
四、化学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通过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学习实践,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的习惯
知识源于生活,同样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生活实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展开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从而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有效地理解和认识。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首先用同学们生活中熟悉的铁锈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对铁制品一点都不陌生,可以说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同样,铁锈问题也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利用铁锈引起大家对学习内容的关注,进而引导大家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教师利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化学课堂,有效地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物质,逐步能够用化学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物质的现象和反应,在遇到类似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化学的眼光,科学地看待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的问题,达到化学现象的科学地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化学变化的性质和规律,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形成用化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主张以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知识和规律的积极探索和发现,使学生在主观意识地支配下积极地展开学习体验,展开对化学现象的学习和认识,通过合作探究过程的有效开展,使学生逐渐形成能够用化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的过程中,首先利用图片引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现象的具体认识,接下来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小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小组内部成员对学习内容展开具体地论述和研讨,学生在自主、轻松的学氛围中形成对学习对象的多元化的理解和认识,既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单一化的理解,又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用化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简单的微观粒子模型,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高中化学中有部分是关于微观粒子的知识。对于微观化学的理解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理解能力有不同的认识速度。因为每个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同学空间思维能力强,有的同学空间思维能力弱。所以如果没有很好的方法帮助的话,那些空间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微观粒子的排布及反应过程中的微观粒子动作。因此,建立简单的微观粒子模型就非常有必要了。例如在理解原子结构时可以结合模型讲解。就像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的存在时,就利用枣糕、葡萄干布丁模型向人们讲解了原子就是一个平均分配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中性原子。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布了电子绕核旋转的原子结构模型。再如晶体可以由原子、离子或分子结合而成。像非金属的碳原子通过共价键可以形成金刚石晶体。金属钠原子与非金属氯原子结合可以先形成Na和cl离子,然后通过离子键形成氯化钠晶体,每个离子周围是异号离子。在有些晶体中原子可以先结合成分子,然后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形成晶体。如非金属的硫原子先通过共价键形成王冠状的S8分子,然后再通过范德华力形成硫磺晶体。
总之,对于核心素养的深刻理解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所以将核心素养深刻理解、并联系实际的应用到教学中需要广大教师一同努力,相互学习交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一起努力。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梁永平.化学科学理解的基本视角及其核心观念[J].化学教育,2011,(06).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