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老吴

2018-08-02 10:14汪育菁
关键词:做好事好事山路

汪育菁

2017年12月29日,正值年终岁尾,喜讯传来——安徽省首届党员教育微视频大赛结果公布,歙县县委组织部拍摄的微视频《剃头匠吴兆燧》获得了三等奖。面对这一荣誉,我和我的团队内心欣喜,不仅为获奖,更为我们的作品能在更大的展播平台呈现给更多的党员群众,让吴兆燧的事迹播撒在江淮大地。这就实现了我们的初衷——用好作品来教育更多的人。回顾整个创作过程,有意外的惊喜,有莫名的遗憾,有真挚的感动,更有满满的收获……

山间偶遇

2017年4月26日,我们电教中心一行到金川乡仁和村黄毛坪组去拍摄。走在陡峭的山路上,前不见人后不见村,前边忽然飘来了一曲嘹亮的山歌调子。“这一定是剃头匠老吴!”陪同的乡干部方莲对我们说。

山歌調子越来越近,转过面前的弯,一位灰白头发的老人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手里还提着一个显眼的红袋子。方莲兴冲冲地和对方打招呼:“老吴,你又上山做好事来了?”老人笑着直摆手:“这算什么好事,随手能干的活。”话虽说了,脚步却未停,急匆匆地从我们身边走过,渐渐地从我们的注视中消失。感觉到这老人有几分意思,在接下来的行程里,我们便和方莲聊起了他。

“这位‘老吴是谁呀?”“他叫吴兆燧,在我们这地方为乡亲们义务理发五十年啦。”……伴随着交谈,“老吴”的面目逐渐在我们脑海中清晰起来。原来“老吴”叫吴兆燧,是仁和村高盈组人,今年已经76岁了。五十年前他看到山路坎坷,乡亲们剃头不便,便拿起了剃头挑子,在农闲时节走村串户,免费为四邻八村的乡亲们剃头,而且一剃就是五十年,风雨无阻。听完乡干部的介绍,我们不禁肃然起敬,但由于还有拍摄任务,只有暂且记下这段偶遇,与他各赴前程。

再拾前缘

2017年5月11日,我们电教中心照例在紧张地忙个不停,忽然同事在“安徽先锋网”上发现了一则启事——《安徽省首届党员教育微视频大赛作品征集启事》,要求全省各地以“讲述身边事,感动身边人,共筑兴皖强国梦”为主题,紧扣党员教育和党建宣传,拍摄一批“身边人身边事”,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这个启事犹如动员令,我们马上凑在一块商量起参赛事宜来。

在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碰撞中,歙县一名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在我们眼前闪过,但都觉得有些过于“常规”,毕竟微视频要更讲求可视性,不能用拍专题片的思维去操作。正当热火朝天之际,我忽然想起了山路上那个匆匆行去的背影。吴兆燧这位义务服务群众五十年的老人,多么接地气啊,正是此次拍摄的“最佳主角”。我把这想法一说,不出所料,大家都对那个背影记忆犹新,认为完全应该尝试下,拍出一个“带泥土气的故事”来。

就这样,我们通过金川乡干部,几经辗转,终于联系上了吴兆燧。接到电话的他听罢来意,起初还有些不情愿:“我一个老头子,有什么可拍的。再说我也没做什么。” 我说:“我们现在就是要把你这种一辈子做好事不求回报的精神拍出来,让更多的人看,让更多的人去学习。”在我的“电话攻势”下,最终他略带勉强地答应了我们的采访。

“他是一个好人”

2017年5月22日早上7点半,我们终于到了金川乡仁和村仁丰组——这个和老吴约好会合的地方。再次见面的老吴,没有任何变化,手里依然提着那个红袋子。我的话题便从这个红袋子开始:“您这红袋子里装的是理发工具吧?”“是的。这些个工具有的都跟我几十年了;有了它们,我才能为大家服务啊。”“您当初是怎么想到为乡亲们义务理发的?” “那时候毛主席发表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我就认为,在农村学习雷锋,必须学一门手艺才能为人民服务,所以就学习了理发。当初从为小孩义务理发开始,逐渐到为大人义务理发。就因为我做了好事,1973年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呢。”原来如此。没想到此事还“颇有来头”。

带着感慨,摄像机开始跟着老吴,在山路、在村子转了起来。只见他熟络地与村里的老人们打招呼。第一个来剃头的是村民吴有根。老吴麻利地为他系上围布,摊开工具便动手了,推、剪、洗、刮胡子,不到15分钟,一气呵成。我们也忙不迭地抓拍各种镜头,这些在我们城里人看来是如此粗陋的剪头方式,在农村老人们看来却是非常受用。

两个小时下来,老吴一共剪了六个头,这时的老吴,虽然脸上还挂着笑容,但我们看到了他的脖子在不舒服地扭动,嘴唇也因一上午没喝过一滴水而干涩了。中午村民们都热情地招呼老吴吃饭,但他却拿出家里准备的馍啃了起来,只在村民家里倒过两次水。好在我们事先有所了解,也都准备了干粮,否则就得饿肚子了。

下午老吴剪的第一个头是中坑的村民巴莲子,我们便对巴莲子进行了采访。她告诉我们:自己从十八岁结婚嫁到这个村后,都是老吴剪的头,至今已经有五十来年了,从来没收过钱。接下来接受采访的村民都是有感而发。有的说:“年轻时腿脚方便就自己去老吴家里剪。现在腿脚不方便了,都是老吴上门来剪。”有的说:“老吴为自己剪头四十多年了,不仅一分钱没收过,叫他吃餐饭都不吃。”还有的说:“不是一年两年,做一点好事简单,做一辈子好事难啊。”他们形容起老吴来,几乎用了同样一句话:“他是一个好人。”

一天的拍摄,伴随着太阳的落山结束了。中坑、下方、仁丰……全天我们跑了四个村民组,步行六十多里山路。全天的奔波,对于我们也许很辛苦,但对老吴来说,却几乎是五十年来每一天的常态。“好人”这个评语,对老吴来说,真的当之无愧。

传递正能量

2017年5月27日,我们结束了对老吴的拍摄。时间虽短,我们听到的对他的赞誉却很多。一年出去八次,一次出去理四十多个头,五十五年下来就是义务理发两万多人次,按最普通的理一次10元计算,就是20多万元的收入,可老吴不仅分文不取,还无偿提供肥皂、洗头液,理发用的剪子和剃须刀更是换了一把又一把。而且,老吴不仅是为乡亲们义务理发,还做了更多的好事:大水过后,帮助修路;路边的杂草长了,帮着整理修剪,方便村民走路;邻居家的老人无人照应,他也帮着照应……雷锋同志出差,好事做了一火车;老吴在这片大山上做的好事,也装满了整整五十年。

我们问老吴:“您辛苦吗?”老吴说:“不辛苦,做了好事心里是舒服的。我作为共产党员,不带头做好事谁做好事?”我们又问老吴:“您幸福吗?”老吴咧开嘴笑了:“父母从小就教导我,要与人为善,不与邻居争吵;要积德,多做好事。如今我四代同堂,其乐融融,都是做好事得到的回报啊。”老吴还表示:自己今年76岁了,就算过了一百岁,只要身体许可,脚走得动、眼看得见,就会继续为大山里的乡亲们服务。我们被眼前这位朴实而又乐观的老人深深感动着。

2017年5月28日,我们摄制组三人开了个碰头会,讨论这个片子最终的呈现方式如何表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认为这次的微视频大赛要求作品在5分钟以内,时间要求有限,如果采用解说词的方式,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现场感,最终决定全片采用“诉说”的方式表现,直接让老吴自己说。让老百姓来说,才能体现最真实的感觉。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诉说”的方式,将他既普通又伟大的基层党员形象呈现在更多党员群众面前,传递一种正能量,使大家受到启迪和深思。

2018年3月4日,天降细雨,在歙县金川乡仁合村的山道上,我们又看到了一位熟悉的老人,手提红袋子,打着雨伞,走村串户为四邻八村的乡亲们理发。没错,他就是吴兆燧,跟随他拍摄的还是我们。告诉你,我们在拍老吴先进事迹的续集哦,敬请期待。

(作者单位:安徽省歙县县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做好事好事山路
山路弯弯
山路弯弯
为什么好事不好办?
山路乾坤
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