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景洋
(1.中国社会科学院 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北京 100007)
中俄两国互为邻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都是金砖国家,而且都属于国际社会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并且在国际社会多个领域有着广泛深入的合作,两国经济结构互补性强,经济利益契合点多,对于中俄两国来说,双方在国际社会上有着太多的共同点,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共赢的基础。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很快就得到俄方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响应,从长远发展来看,两国通过“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难得机遇,将进一步加强同沿线国家的经济融合,同时促进本国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进而提高抗击金融风险的应变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不断扩大两国经贸往来的范围和经贸伙伴关系的新跨越。
俄罗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储量的五分之一强,种类繁多且自给程度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然资源几乎可以完全自给的国度。俄罗斯石油探明储量为65亿吨、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为8.67亿公顷,分别占到世界资源总量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二和五分之一;矿产资源中铁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煤炭藏量为2 000亿吨,位居世界第二,铝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黄金储藏量居世界第五位,铀蕴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镍、铜、铂、钯、钨和锌等矿产资源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俄罗斯可耕地面积为1.25亿公顷,人均可耕地面积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土质优良、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且连年出口,在国际市场份额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农业人口近700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近十分之一,农牧业发展并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玉米、水稻和豆类;经济作物以麻、向日葵和甜菜为主;畜牧业主要以养牛、养羊、养猪业为主。2016年农业总产值为8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个百分点,当年粮食总产量为1.19亿吨,其中小麦产量过半。
俄罗斯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继承了前世界经济第二强国苏联遗留下来的绝大多数工业门类,以机械、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为主,核工业和航空航天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工业总产值为7 970亿美元,工业从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三成。其国内工业区主要包括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等。但是,其工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民用工业落后的问题比较突出。俄罗斯IT行业总体发展向好,尤其是在软件开发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涌现出了像卡巴斯基等世界著名的软件制造商。俄罗斯第三产业中服务业也较为发达,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占就业总人口的五分之三。
据俄罗斯海关委员会统计,2016年俄罗斯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 800亿美元,实际增速较上年下降0.22个百分点,居世界第12位;完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 748.36美元,实际增速比上年低0.41个百分点,居世界第71位(见表1)。2016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 677.5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减少11.1个百分点,对外出口总额为2 854.9亿美元,同比减少16.9个百分点,其中荷兰、中国、德国、白俄罗斯、土耳其位居其对外出口的前五位;从外国进口总额1 822.6亿美元,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中国、德国、美国、白俄罗斯、法国位居其进口国的前五位;2016年当年贸易顺差为1 032.3亿美元,同比下降35.8个百分点,主要顺差贸易国为荷兰和土耳其,主要逆差贸易国为中国和法国。俄罗斯对外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矿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和机电产品,分别占其出口总额的57.3%、12.1%、5.8%和4.5%,从外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运输设备和贱金属及制品,分别占其进口总额的32.4%、13.3%、10.3%和 6.5%(见表 2、表 3、表 4、表 5)。
表1 俄罗斯宏观经济情况
俄罗斯当前正饱受乌克兰危机困扰,遭受西方世界制裁,导致其国内经济困难重重,急需找到新的突破口摆脱经济困局,“向东看”战略有助于改变其目前对西方市场的严重依赖和开辟新的亚太地区新兴国家市场,其倡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有效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将使得其国内丰富的能源自然资源出口更加通畅,由于与中国的经济互补性极强,中国的人、财、物优势与俄罗斯的能源、科技、技术优势可以实现经济合作的有效互补,在农畜产品、食品加工、电信服务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存在着广泛的合作潜力,从而实现互利共赢局面。
表2 2016年俄罗斯主要出口商品构成(章) 单位:百万美元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两个新兴经济体,中国曾被称为“世界工厂”,俄罗斯则是“世界能源基地”,两国经贸关系对于东北亚地区乃至全球经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两国的经贸发展也始终是世界其他国家高度关注的对象。两国经贸合作一直以来都是在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关系下发展的,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相互投资、工程承包、劳务输出、技术引进等方面的合作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也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但是,横向比较来看,中俄两国的经贸水平和规模与两国的经济体量相比严重不符,与中美、中日、中韩等双边经贸额相比相差甚远,还有广泛的提升空间。总体来看,当前中俄经贸关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表3 2016年俄罗斯主要进口商品构成(章) 单位:百万美元
表4 2016年俄罗斯主要出口商品构成(类) 单位:百万美元
苏联解体之后,中俄经贸总额经过几年的低位徘徊,新世纪以后开始呈现跨越式增长,从1992年的58.6亿美元到2001年的首次过百亿美元、再到2014年的历史最高点952.8亿美元,二十多年间增长了16倍多,总体呈现出一种不断上扬态势(见图1)。当然这期间也有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的短暂负增长,但并未从根本上影响两国的经贸水平。世事风云变换,2015年两国经贸额出现大幅度下滑,比上年减少了28.6个百分点,为680.7亿美元,究其原因主要是乌克兰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俄罗斯国内大量资本外逃,卢布贬值,再加上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走低,导致俄罗斯国内经济严重恶化和对外贸易的严重缩水。到2016年,两国经贸相比上年开始小幅增长,俄罗斯“向东看”战略的实施以及更加重视同亚太地区新兴经济体的全方位合作,使得两国经贸发展出现回暖迹象。
表5 2016年俄罗斯主要进口商品构成(类) 单位:百万美元
图1 1992—2017年中俄经贸总额曲线图(单位:亿美元)
中国从2010年起已连续多年占据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俄罗斯从2011年以后也一直是中国的前十位贸易伙伴,两国贸易额虽然持续走高,但与两国世界主要大国的经济体量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以2015年为例,据IMF数据,当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为68.9万亿人民币,约合11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总额近4万亿美元;俄罗斯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324 7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总额为5 304亿美元。而当年两国贸易额仅为680.7亿美元,两相比较明显贸易额过小。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中,俄罗斯所占份额仅为1.67%,大约只有欧盟的 1/9、美国的 1/8、日本的1/6,中国在俄罗斯贸易额自2000年以来始终保持在7%~10%,2015年为历史最高点,为12.1%(见图2)。中俄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值,比中日和中韩之间的贸易水平低得多。当前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与国际能源市场的行情直接挂钩,国际油价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两国间贸易额的高低,导致了双边贸易额的不稳定态势,因此需要双方不断提高两国的贸易水平,改变贸易不平衡、贸易结构尚欠合理的现象,在技术领域和生产领域多开展合作,进一步规范市场,不断拓展两国贸易额的提升空间。
图2 2015年俄罗斯前10大贸易伙伴国所占份额
中俄两国互为邻国,具有经贸合作的地缘之便,当前两国经贸商品结构特征基本符合两国的要素禀赋。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可以生产制造本国所需的全部商品,对外贸易出口主要也是以“中国制造”商品为主;而俄罗斯是能源大国,其对外贸易出口主要以资源类商品为主,品种相对单一。两国贸易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中国以“中国制造”的商品恰好可以弥补俄罗斯本国制造业产能低下而需求旺盛的短板,进而获取其国内出口的最大优势——以能源为核心的自然资源和一些高端军工产品,这从根本上体现出了当前两国经贸结构的互补具有一定合理性。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两国的“地缘经济合作”和“经济结构互补”等优势,由于掺杂了各种因素难以得到充分体现,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俄罗斯国内关于俄中两国经贸问题的讨论主要还是围绕其本国的经济利益和国家战略利益方面展开,固然两国经济互补性是呈现出的积极因素,但是一些消极因素如两国共同的周边利益国家蒙古、朝鲜和中亚地区等问题上仍存在潜在竞争的可能性;还有一些诸如两国贸易摩擦问题时有发生和由于文化不同造成的经贸方面的误解等因素,构成了俄罗斯一方对于两国“经济互补性”积极因素背后的担忧。二是俄罗斯出口到中国的商品40%以上为油气、木材等能源资源类商品,而从中国进口的大多只是一些低附加值的日用消费品,而“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占有绝对竞争优势的高端产品并未在俄罗斯市场占有重要份额,其从国外进口的高端工业产品主要是从西方发达国家输入,从而出现了中国对于俄罗斯的经贸关系处于相对劣势的局面。两相比较,俄罗斯资源能源类产品多属于不可再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加紧俏处于优势地位,对于一般消费品来说具有不可替代性,某种程度上可以随意选择出口对象国并拥有自主定价权,而中国制造的一般消费品在国际市场上多是可替代性强的商品,对于俄罗斯来讲处于一种可选择的地位。虽然中俄两国经济结构互有优势,对于双方商品也互有需求,但也要在互有愿望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双方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互补,进而形成一种“共生性”的关系,因此中国在同俄罗斯经贸关系中处于被动劣势地位便不言而喻。也正是这种双边经贸关系的不对称性,影响了当前两国之间经贸的结构、类型和规模,如图 3、图 4所示。
中俄两国经贸20多年发展的过程,就是主张“合作”的努力与“不合作”的行为相互博弈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是:“合作”是中俄经贸关系的大势所趋,互利共赢是两国经贸长期合作和各自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和重要组成。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两国经贸关系不断改善,经贸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国家关系的不断提升和高层外交活动的不断推动。两国以经济外交手段为支撑,本着互动性和互利性为原则,通过签订一系列条约和合作协议,一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不断完善,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扩宽,在双边贸易、能源资源和金融合作等领域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在相互投资、劳务及工程承包、技术引进等领域的合作也日益紧密,两国经贸合作总体呈现出一种“政府导向型”为主体的模式。这样一种经贸关系和经贸模式的建立,不仅符合中俄两国的根本利益,而且对两国经贸合作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中俄两国经贸关系达到了有史以来发展的最高水平。
图3 2017年1—6月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构成
图4 2017年1—6月中国对俄罗斯出口主要商品构成
虽然从当前的两国经济结构来看,两国存在经贸结构互补的现实性与合理性,但也由于当前俄罗斯经贸总量规模相对较小、双方互相投资额不足以及俄罗斯对于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与竞争力对于其潜在的影响的担忧等等一些因素的制约,影响了两国经贸合作的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国仍存在一定的利益分歧,这种分歧主要是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以及各主要地区形成的历史特征等因素息息相关。两国间的这种利益分歧具体表现在,当前两国经贸关系主要是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一旦两国经济合作出现争议,双方就会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考虑问题并进行抉择,2009年发生的莫斯科“大市场”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此外,中国的移民问题一直是令俄罗斯担忧的最主要问题,当前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公民人数的飞速增长引发俄罗斯对于在该地区中国人口扩张的担忧,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接管该地区的基础,中国投资者在这一地区的投资金额甚至超过了俄罗斯政府投资额的3倍,当地的俄罗斯人对于中国移民的竞争完全处于下风,这种情况的出现甚至引发了一部分俄罗斯人的恐慌。
中俄两国有着广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首脑互访会晤频繁,并且建立了多层级的交流磋商机制,使得彼此间政治互信加强,当前是两国关系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从构想向现实转化,而且对于实现中国对外经济多元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对于推进国家周边外交战略、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于创新沿边开放发展模式、深化两国间的产业合作都将起到“助推器”作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必将成为两国经贸深入合作发展的有机载体,使两国经济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进而促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经济总量攀升至世界第二,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国内部分产能过剩,资源能源需求量与日俱增,对外经济形势较之前出现了重大转变,正出现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以及国外高水平企业“引进来”,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资源、投资深度融合的新局面。“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它秉持开放多元的理念将经济合作作为基础和主轴,挖掘与广大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同时又肩负引领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的重任,不仅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而且为沿线国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选择;不仅可以促进中国对外经济多元发展、开拓经济发展空间,而且也可以让沿线国家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进而为我营造有利的国际发展环境。中俄两国经贸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经济高度互补,中国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恰好能弥补俄罗斯的发展短板,而俄罗斯的能源资源也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两国经济一体化发展可以满足各自利益所需。“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其连接欧亚大陆大通道的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理位置优势,通过加强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简化海关相关文件和贸易通关手续以及创新服务机制等方式方法提高两国间经贸服务水平,促进两国经贸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区域内经济发展,改变旧有的单一禀赋贸易模式,有效增加经济多样性,进而促进中国对外经济多元化发展;同时也将为完善并实现中国对外经济海陆并进,实现沿海、内陆与沿边优势互补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构建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始以世界大国的姿态在外交领域谋篇布局,尤其是在周边外交方面开始转型并持续发力,在过往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亲邻、睦邻、惠邻”等周边外交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为当前的“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本着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性的合作诚意,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旨在实现合作共赢的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倡导沿线国家“大合唱”而非中国一国的“独奏曲”,强调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而不是“趋同”,这既有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意图所在,更是有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红利惠及更多周边国家、进而实现共同发展、结成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情怀。“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欧亚交通运输和能源运输的重要通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成为经济走廊建设的重中之重。当前两国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现代化口岸多元化、多功能服务的需求,需要逐步完善两国间公路畅通、铁路衔接和航空网络建设,需要加强跨境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电力输送通道和跨境光缆等的建设,同时争取多方融资贷款加大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合理有序地推进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无疑将进一步加强与我国山水相依的北方重要近邻的经贸往来和友好和睦,不断扩大彼此间的利益交汇,推动责任共同承担,对于稳固、经营和塑造我国北部边疆,营造和平安定、互利发展的地区环境,全面提升中俄经贸合作便利化水平以及为次区域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等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和产生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取得了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但也客观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以及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等,这些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掣肘,国家为此曾先后出台了多项措施和优惠政策帮助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区域政策进一步向这些经济落后地区倾斜,“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有利于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和接轨国际市场,形成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门户。创新合作是重要保障机制,需要打破旧有的开发开放模式,以改革创新助推沿边开放,先行先试,兼顾双方共同需求,本着互利共赢的目的,大胆探索创新跨境经济合作新模式。要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注重内外联动,立足“五通”建设,由过去单纯经贸为主向经贸和加工并重转变,由过去单纯口岸经济向口岸及腹地纵深延伸转变,由过去单纯经贸合作为主向经贸人文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合作转变。同时,利用中国与俄罗斯经济结构高度互补的现实情况,发挥好各自优势,进一步深化两国间的产业经济合作,力争将能源资源类产业合作打造成跨境产业集群,同时在农畜产品加工业、水产业、生态制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产业、跨境电子商务产业以及新材料产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发掘区域内市场潜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产业和经贸同步发展,进而拉动两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综上所述,“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提出,既是与中俄两国追求合作共赢的目标接近,又是与两国升级经济合作的意愿契合,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两国之间经济互补性强的优势,而且必将为两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也将为整个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将双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开辟新的统一市场,形成资金提供,能源矿产的开发、销售等市场一体化的链条。经济走廊的交通网一旦对接,将成为亚欧腹地相连通的重要节点,区位效应相当明显。但同时也要看到,“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包括在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等,对这些风险和挑战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和应对策略,为经济走廊建设保驾护航,为双边贸易额到2020年实现两国领导人提出的2 000亿美元的目标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