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谧
(罗田县人民医院,湖北 黄冈 438600)
近年来,产后抑郁的发生几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产科医生针对这一现象,对产后抑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减轻产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就产后抑郁发生的诱因进行相对应的分析,针对其诱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将其与以往的常规护理相比较,分析该种护理对策对产后抑郁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本次研究将130例抑郁患者作为调查与研究对象,对抑郁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并探究有效的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产后抑郁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其心理特征,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5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32.2±2.6)岁,产次:初次妊娠49例,再次妊娠16例;观察组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33.1±2.5)岁,产次:初次妊娠51例,再次妊娠14例。本次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授权下进行,不存在严重阻滞症状抑郁、非自愿患者。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上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130例患者实行心理特征问卷调查,并全部回收。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例如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特征护理:(1)为产妇建立温馨病房,充分保证休息和睡眠,了解患者生理心理需求,减少不必要的打扰,落实陪伴制度。(2)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消除其焦虑、紧张心理,进行母乳喂养宣教。护理人员需做好宣教工作,详细的讲解产褥期母婴的生理特点及注意事项,鼓励产妇保持愉快的心情,鼓励婴儿与产妇进行情感交流,手把手言传身教,帮助患者适应母亲角色。(3)心理咨询。主动与产妇进行交流,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尽量消除其负性情绪,帮助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情,平安度过产褥期。还可深入社区,评估产妇的生理、心理状况,提供适当的宣教指导,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树立信心。
护理前后不同组别患者焦虑评分(SAS)与抑郁评分(SDS),依据为Zung氏焦虑与抑郁自评量表,分数越高,产妇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1-2]。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抑郁患者心理特征主要有心理机能方面的身心症状(100.00%)、无助感(87.69%)、失眠、注意力不能集中(70.77%)、悲伤、孤僻(69.23%)、自我评价降低(60.00%)、存在自杀或残害婴儿倾向(53.08%)、无法克制的长期爱哭(41.54%)、精神疲惫(30.00%)等。见表1。
表1 抑郁患者心理特征[n(%)]
护理前,不同组别患者SAS与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降低,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护理前后不同组别SAS与SDS评分(x±s,分)
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状,通常发生在分娩后数日或数周。产后抑郁症对母婴均有一定的伤害,不仅可影响其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到婚姻幸福、家庭和睦。该类患者无器质性疾病,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有研究显示,药物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产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等情绪[3]。在本次研究中,通过为产妇建立温馨病房,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了解患者生理心理需求,并尽量满足;落实陪伴制度;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母乳喂养宣教;实施以护理为主,治疗为辅的方案,并提供产妇心理咨询,帮助产妇适应角色;同时还需进行药物护理等,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树立信心。结果显示,抑郁患者心理特征主要有心理机能方面的身心症状;无助感;失眠、注意力不能集中;悲伤、孤僻;自我评价降低;存在自杀或残害婴儿倾向;无法克制的长期爱哭;精神疲惫等。基于患者心理特征开展护理措施后观察组SAS与SD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理护理措施在降低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上的优势。
综合以上内容,将心理干预措施应用到产后抑郁患者护理中,在改善患者焦虑与抑郁状态上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有广泛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