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英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北京 102200)
静脉输液药物渗出性组织损伤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胀痛、肿胀,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胀痛、烧灼痛、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时无回血,或者局部有水泡,皮肤变硬发黑,造成溃疡形成[1]。静脉输液渗出临床上较为常见,给患者造成了肉体及精神上的双重痛苦,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故在预防其发生的同时,探索出有效的缓解方法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更有利于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科利用自制中药对患者手背药物渗出性组织损伤部位皮肤进行湿敷,取得满意效果。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3月各种原因静脉输液药物渗出引起的手背部皮肤发白、局部组织肿胀、伴有或不伴疼痛等症状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4岁。渗出面积最大6×7 cm,最小2.5×3 cm,无局部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渗出药物均为常规消炎药物及活血化瘀中药,无强刺激药物及化疗药物。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对照组,各52例,实验组给予患者渗出部位中药涂抹并湿敷,对照组给予50%硫酸镁湿敷。两组一般资料(包括男女、年龄、渗出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实验组
选用乳香30 g、川芎20 g、红花20 g、没药30 g等10种中草药饮片,用95%酒精1000 mL浸泡一周,过滤渣滓后成自制中药。生理盐水清洁渗出部位皮肤,用自制中药涂抹于皮肤,且面积外围大于渗出部位1~2 cm,并用浸润自制中药的无菌辅料外敷于渗出部位,辅料以不滴水为度。辅料上包裹塑料纸,胶布固定,外敷每次30min,日间每4 h一次。夜间睡前一次。对照组选用50%硫酸镁溶液浸湿的无菌辅料外敷于渗出部位,辅料以不滴水为度,辅料上包裹塑料纸,胶布固定,外敷每次30 min,日间每4 h一次。夜间睡前一次。定时观察患者主诉、渗出部位的疼痛、肿涨等变化。
1.2.2 诊断静脉渗出标准
有静脉输液史;由于各种原因发生不同程度的药物渗漏,造成患者局部红肿热痛,严重者肢体活动障碍、肢端局部缺血坏死[2]。
1.2.3 入选标准
年龄50~80岁,输液部位为手背,渗出药物为非刺激性的药物(排除渗出药物PH<4.1或>9,渗透压>600 m,0 sm/L及化疗药物等刺激性药物)。
湿敷4 h、12 h、24 h、36 h分别观察疗效并登记。36 h疼痛未缓解,肿胀未见明显消退(直径≤0.5 cm)视为无效。
显效:湿敷2 h后,局部疼痛明显减轻,<6 h肿胀消失,血管行径显露,弹性良好;有效:湿敷3~4 h后,局部疼痛减轻,<12 h肿胀消失,血管行径显露,弹性良好;无效:湿敷>36 h局部肿胀无明显减轻,仍疼痛。
两组治疗方法应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使用后显效:31例;有效19例;无效2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后显效:2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使用后效果比较(x±s,h)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在临床上治疗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原因引起的输液药物渗出,造成局部组织肿胀,疼痛,淤血等组织损伤。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肉体及精神的双重痛苦,由于局部血管损伤,肿胀部位无法再次进行静脉穿刺,对后续输液治疗有较大影响。经调查静脉输液渗出发生率高达10%左右,文献表明严格加强预防措施,静脉渗出发生率虽有降低,但仍为6%~7%,因此针对静脉渗出的处理十分重要。
静脉输液渗出后出现肿胀、疼痛,使用50%硫酸镁湿敷,硫酸镁粉需要溶解,操作繁琐,护理所需时间长。硫酸镁用于湿敷需要患者自费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且湿敷过后,皮肤上留有一层硫酸镁粉,感觉不舒适,患者不易接受。
中药涂抹方分析:中药乳香,辛散温通,活血行气止痛,用于瘀血阻滞诸证。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没药,辛散温通,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消肿生肌,用于瘀血阻滞诸证[3]。95%酒精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缓解局部组织痉挛的血管,从而改善血液循环。且吸附皮肤组织的水分,促进皮肤水肿消退,缓解疼痛。由此可见,此方通过其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用于输液药物渗出性组织损伤辅助治疗,操作方法简单无任何毒副作用。其次由于传统医学在患者心中可信度高,患者依从性强。且医院免费提供,患者无负担,乐于接受。故临床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