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联动:盘活课程棋局

2018-08-02 09:24董慧
教育家 2018年26期
关键词:北京探究学校

文 | 董慧

北京城 四合院 东西厢房站两旁

正房好 正房大 正房朝北话祥和

倒座房 面朝南 红红火火真热闹

东属木 西属金 栋梁千金家业兴

小院里 藤桌椅 金玉满堂话安康

四合院 建筑美 传统文化我传扬

这首带有浓浓四合院情结的儿童诗是由白家庄小学的孩子创作的。得益于“北京的胡同——北京的四合院”这一主题课程,孩子们了解了身边的北京,加深了对北京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热爱,他们用自己充满童真的笔触写出了心中的北京,让人赞叹又感动。在白家庄小学“基础+主题”课程体系的推进过程中,主题课程开展已经成为常态。

因何而来——课程构建的现实背景

主题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要基于学生的真实问题,鼓励孩子主动探究问题,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它是围绕四个尊重领域创生的一种综合性、探究型课程,既避免了各学科间的“拼盘式”现象,又可以保证学科间在主题范围内的联系和一致性。同时,汇聚了各学科的精华,打通了基础课程的脉络,是学校落实“尊重教育”的有效支撑。走活课程这盘棋,实现课程育人效果的最大化,对学校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白小开设主题课程有着特别的背景,也融入了学校的深刻思考。

基于学生学习中的真实问题。主题课程是以发现、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的跨学科课程,直指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真实问题和真实情境下,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内化,懂得应用知识,激发学习内驱力,品味深度学习乐趣,体验思维成长。

基于提质减负解决课程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现状。由于各级各类课程之间存在重复交叠的内容,同一主题知识分散于各课程中,导致了两个较为突出的教学问题:一是不同学科教师会重复教学相同或相似内容,造成总体教学时间的浪费,二是学生分散学习同一主题知识,难以在知识间建立联系,造成整体教学效果的低下。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学校围绕课程总目标将现有教材交叉重复的部分进行删减合并,将割裂部分进行整合,在确保国家和地方基础课程实施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特点,将不足的部分在学校理念和育人目标下进行补充,创造多种展现学生各种智能的机会。

基于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描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十年发展蓝图的同时,明确指出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北京市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也提出“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让学生学习鲜活的知识和技能。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学校进一步改善课程结构,不断革新、充实主题课程的内容,使之与国家课改要求相适应。

基于学生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全面发展需求。学校认为,教育不单要解决学生自我认知的问题,还要关注学生的社会价值与内在品质,如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等,尤其要注重自我实践。针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需求及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这一完整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的持续发展。

有效实施——确保课程全面落地

相对于一般常规课程,主题联动课程的实施难度更大,需要调动的资源更多。白小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了总体的课程实施流程,为主题课程的落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该流程分为问题驱动、实地探究、反思提升和总结创新四个环节,且形成回路。在实践准备阶段,主要是通过人人提问、小组整合、全班聚焦的方式确定选题,并初步制订课程计划。在实践探究阶段,以校内探究与校外探究相结合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去寻找感兴趣的知识内容。之后,再通过梳理实践收获与分享交流对课程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提升。如此循环往复,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以二年级主题课程“游走北京中轴线”为例。该课程属于“尊重文化”中的“北京文化”部分,旨在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实践与学习,产生对北京中轴线上建筑文化的喜爱之情,提升进一步关注、探究北京文化的意识。课程内容涉及品生、语文、数学、外语、美术、音乐、信息等学科,由“自主选择教材内容”与“自主创生主题内容”构成,让学生去发现相关学科中的“中轴痕迹”。在准备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实践学习单”,初步确定小组研究主题、小组成员分工、活动浏览设计等内容;在探究阶段,学生通过在校内翻看书籍、网上查询、游览校园“京味文化楼”,在校外游走中轴线、观察中轴线上的建筑等方式萌生对中轴文化的初始兴趣,并找到各学科中的相关知识点。如:语文课程中对于北京人文、建筑、历史的描写;美术课程中关于天坛的临摹;音乐课程中“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演唱与鉴赏……在探究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实践收获,展示学生的手工、绘画、微视频作品,并通过表演、演讲等方式,巩固探究成果; 最后,以“知中轴”“探中轴”“悟中轴”三个环节开展提升式学习。

有效的实施流程,既保证了课程的顺利开展,也为各个主题的深入落实创造了可能。无论是“尊重环境”领域的“我是蓝天护卫者”“同是地球主人”等课程,或是“尊重文化”领域的“中西文化对比”“品味中秋文化”等课程,它们的课程实施方案,都非常具有借鉴与推广价值。

>> 主题课程“游走中轴线”:学生分组开展实践研究活动

>>主题课程“只有一个地球”:教师指导学生分组研讨选题

>> 主题课程“品味端午文化”:学生走进北京民俗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

>> 主题课程“品味北京文化”:感受北京老字号的文化魅力

>> 主题课程“名人故居”:走进故居,缅怀老舍

春华秋实——课程成果惠及全体

学校教育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我们特别喜欢上主题课,因为大家不仅可以在同一节课上学到不同的知识,还能通过小组探究,把知识相互分享,我觉得这是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主题课不光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书本知识,还能提高我们融入社会的能力。比如,我们走到某个地方有不懂的问题,就会去问讲解员阿姨,我们变得更加大胆,更加善于表达。”从这些话语可以看出,主题课程使学生爱上了学习,爱上了生活,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主题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思维层面上,学生能够主动将学科、课程形成有机联系,初步感知三级课程特色;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开始利用多种学习方式,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在实践层面上,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尊重”主题实践活动,实现了个性与特色发展;在品质与情感层面上,加深了对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与内化。

另外,在主题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智能和综合素养也获得了提升。“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对课程概念、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大课程观的意识。这种课程的价值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参与主题课程实施的教师如是说。的确,只有让教师自发地产生变通的意识,才能使他们提高自身能力,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近年来,学校教师共参加全国、市区课题26项,独立主持课题9项,获课题研究一等奖4项。教师个人获奖比例也呈现逐年翻倍提升的趋势,学校骨干教师数量有明显增长,促进了各校区之间的优质均衡发展。由于课程建设方面的突出成果,学校先后获得“北京市校本课程基地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项目学校”“北京市科研先进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做教育,当有大情怀、大谋略。白家庄小学在长期的教育历程中,既善于审时度势,更善于自我反思。主题课程的独创性,使师生喜闻乐见,获益良多;既增加了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使“尊重教育”有了适宜的生存与发展土壤。未来,学校将继续扎实推进主题课程的创新与完善,为师生成长搭建更好的平台,将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北京情、中国心的世界人”。

猜你喜欢
北京探究学校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