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批判 重整
——例谈高考地理模拟题中综合题参考答案的使用与优化

2018-08-02 02:22山东刘树材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前置

山东 刘树材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考模拟试题数量日趋丰富,“刷题”成为高考迎考复习的流行热词。但试题质量的良莠不齐,成为“多刷好题”的障碍。从各大高中地理教研QQ群来看,对试题研讨的焦点,主要是试题所涉及地理知识的科学性及试题答案的争议性(选择题选项的争议性与综合题答案表述的准确性、完善性)。大部分名校或市级模考,试题设计的科学性问题都不大,但参考答案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参考答案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最终承载体,参考答案的不完美甚至缺陷,成为学生进一步提高能力的拦路虎,不突破参考答案的藩篱,难得高分。本文力图通过对几道典型试题答案的分析、批判、重整,为模拟题的优化使用探索出一条路。

一、客观问题·破解应对

(一)参考答案的参考性——大胆质疑,坚定信心

一般而言,命题人最为重视对试题材料的挖掘及设问的打磨,对参考答案的优化与打磨不是命题人的主要任务。命题人制定的参考答案,往往只是答题要点(词组)的简单堆砌,主要供阅卷人参考(具体阅卷时,还会根据考生的具体答题情况,制定更为科学的评分标准,但评分标准一般不对外公布),故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并非权威或完美答案。不迷信参考答案,不盲从所谓的“标准答案”,对自己的答案,不要急于否定,不照抄照搬参考答案,要结合自己的答案,大胆地对参考答案进行分析、批判、优化与重整。没有超越命题人的信心,何以高分?

(二)刷题时重量不重质——泛精结合,追求完美

“刷题”一词,本身就蕴含着对量的偏重。真正的刷题,应回归初心,即通过刷题,不断进行总结、梳理以提高答题能力。刷题时,要将泛读与精练相结合:多读题(效率高,数量大),多看命题人是从哪些方面组织答案的,若自己组织,可能会漏下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如何弥补。在数量的基础上,要精练,精选最典型的试题,沉下心来,按最理想的要求,去组织答案,追求完美。没有追求完美的心,何以高分?

(三)对套路的误解与恐惧——构建体系,拒绝碎片

当前,高考命题对模板化答题的规避,和学生日常练习生搬硬套模板的现实,使得不讲套路成为当前的流行套路。这种情况,往往造成学生答题散、乱、差,止步于答出参考答案列出的点。练习过的大量题目,难以进行有效的复制、迁移,能力难以提高。要科学、辩证地看待答题模板与知识体系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类题意识(每道题,都代表了一类题),此类问题,应从哪些方面分析,以知识体系来组织答案,而不是直接下手答题,切忌碎片化、想到哪答到哪。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最关键的是掌握了健全的知识体系,要有运用知识体系分析问题的意识。没有完整、系列化的知识体系,何以高分?

(四)规范答题的缺规与少范——有规有范,以范为规

命题人制作的参考答案,仅供答题要点参考,远不能作为答案的标杆与示范。要结合答案,进行规范性重整:

1.针对性。针对设问,切忌答非所问。

2.全面性。忌漏要点。

3.条理性。序号化,一般越重要越前置,忌无序堆砌。

4.要点性。关键词前置,凸显采分点,忌平铺直叙。

5.严谨性。注重因果,忌有因无果(结论)、有果无因(依据、过程)。

6.专业性。用专业术语,忌口语。

7.简洁性。语言简明,忌重复啰嗦。

二、优化重整·典例示范

(一)任性or理性

是碎片化的任答几条,想到几点答几点,还是构建具有较强可复制性的知识体系,全面分析作答并举一反三,将知识体系进行熟练迁移。如下题:

【典例1】辽河三角洲地区分布有世界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苇田和稻田交织错落分布,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因盛产芦苇、稻米和河蟹而全国闻名。这里的芦苇每年冬季都要进行大面积的收割,为造纸提供原料。河蟹海水里生,淡水里长,属于杂食动物,喜食水草、鱼虾贝、蠕虫、昆虫、动物尸体等。近年来在稻田中套养河蟹的生产模式在当地得到迅速发展。下图为辽河三角洲简图。

目前该地区“稻田套养河蟹”生产模式发展迅速,试分析原因。

【原参考答案】市场需求量大;稻田面积广;河蟹可清除稻田杂草和害虫,减少农药使用量;河蟹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养分,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水稻品质;水稻生长过程中为河蟹提供营养物质,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可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增加收入。(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原答案问题重整思路1.思维:答案无序罗列,无思维体系,呈碎片化的任答几点,不利于思维全面性的提升2.表述:个别点仅罗列要点,无因果分析,关键词不凸显1.结合参考答案,提炼分析问题的要点,完善因果,增补答题序号,前置关键词2.构建评价某地生产模式、方式的知识、思维体系,以便迁移应用特别提醒:高考命题特别强调区分度,统计近年高考真题,极少出现每点几分,任答几点得几分的情况。此类模拟题,要全面思考,尽善尽美。缺少要点是此类试题失分的关键因素

【重整优化后】1.市场需求: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消费能力增强,市场需求量大。(2分)

2.生态需求:(1)河蟹对稻田:可清除稻田杂草和害虫,减少农药使用量;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养分,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2分)(2)稻田对河蟹:生长过程中为河蟹提供营养物质,减少饵料等。(2分)

3.经济效益:有利于减少投入,提高水稻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收入。(2分)

(二)止步or完美

刷题的过程中,常遇一些试题,品读其答案,总觉不尽如人意。或是答案有所欠缺,或是答案并非关键,或是感觉自己所答很满意,但与参考答案相去甚远。此类问题,若止步于参考答案,则高分无望。有时,阻挡能力提高的并非是不够努力,而恰恰是参考答案的参考性。如下题:

【典例2】吉林省西部的白城,湖泊星罗,是中国湖泊密度最大的湖区之一。白城的年平均降水量399.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 340毫米,被称为“旱地之泽”。第四纪前该地处于下沉状态,是古松辽大湖的一部分,后来随着地壳抬升和沉积淤填,大湖逐渐消亡。现在,平原上仍是湿地遍布,江河漫流,成了大湖最后的眼泪。

白城地形水系图

(1)分析白城“旱地之泽”的形成原因。(3分)

(2)对比江南水乡,解释为什么白城人“怕旱”。(5分)

【原参考答案】(1)地势低洼,河流汇聚于此;(1分)湖泊沉积物质黏重,水分不易渗透;(1分)冬季冻土层的透水性差。(1分)

(2)江南地处季风区,降水时间长,降水量大;白城地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交界处,降水量小且不稳定(降水时间不规律)。(2分)相对于江南地区,该地在春秋季节晴天多,蒸发量大;(1分)该地的湖泊、沼泽等地表水盐碱度高,无法饮用;江南的河流湖泊相互补给,盐度低,水质好。(2分)

题号原答案问题重整思路(1)1.只分析了白城沼泽的成因,没分析为什么是旱地。对“旱地之泽”与“湿地之泽”的逆向思维分析不足2.对沼泽的分析,体系不明显,不利于知、能的迁移1.补充当地总体上形成旱地的原因2.从当地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或从沼泽形成内因上构筑沼泽成因分析体系(2)1.只分析了白城为什么旱,没分析最关键的为什么“怕”2.语言表述稍乱,无条理,无层次,不美观1.从白城与江南相比更旱及为什么旱对白城影响更大两个角度着手分析2.增序号,关键词前置,层次清晰、语言简洁特别注意:当地干旱,蒸发强,分析时切忌死套模板,知识体系迁移时,应结合区域实际,有选择的针对性迁移

【重整优化后】第(1)问:

①旱地:白城地处季风区、非季风区交界地带,降水偏少,蒸发较强,形成旱地。

②沼泽:地势角度,古大湖湖底,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角度,多条河流汇集,来水众多;湖盆角度,冬季形成冻土,透水性差,土质黏重,不易下渗。

第(2)问:

①白城比江南水乡更旱:降水角度,白城年均降水量不足400 mm,较少;蒸发角度,白城年均蒸发量1 300 mm以上,较强;

②旱对白城影响更大:

产业结构角度,白城以商品粮种植为主,产业单一,旱对当地产业、经济影响大;

水体特点角度,白城降水少,蒸发强,地表水体盐度大,适宜饮用及灌溉用水少。

(三)答其然or答其所以然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答其然,更要答其所以然。只罗列要点,无分析依据,无分析过程,无分析结论,都不是一份好答案。分析类试题,其实质是一篇小微型论文。此类试题,若不将参考答案进行升华,仅停留在对照参考答案或与参考答案强行趋于一致上,不仅不会提高分析问题、作答的能力,往往会适得其反。一份好答案,就是要有理有据,有因有果,系统条理的迁移所学知识(理论)体系。如下题:

【典例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通辽市位于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冲积平原占70%,这里素有“内蒙古粮仓”之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根据《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要求,通辽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扩大优质饲料供应,构建农牧结合、粮草兼顾、种养循环的新型农收业结构。(注:青贮玉米是将新鲜玉米存放到青贮窖中,经发酵制成饲料)

阐述通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5分)

【原参考答案】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大;临近河流,水源较充足;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土壤肥沃。

原答案问题重整思路1.罗列词语,不能依据图文信息,进行有理有据、有因有果的过程分析;属典型的有果无因式答案2.作答论证不充分,不利于对区域特征的深入分析,不利于答题能力的提高3.答案缺少系统性、层次性4.关键词不凸显,不符合高考阅卷采点给分的特点1.因果,理据———为什么地形平坦且耕地多?为什么灌溉便利?为什么光照足?均依据图示信息进行论证2.理论运用———迁移农业区位理论进行分析(该题实质是考查农业自然区位条件的分析能力)3.序号化———系统条理4.关键词前置———有利于采分,有利于知识体系构建与迁移特别提醒:①高考以思维能力的考查为主,思维考查首重分析过程,理据、因果既是过程,也是得分点。②该题设问的限定词是“阐述”,有分析说明、简要论述之意,并非简单描述

【重整优化后】1.地形:该地以冲积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故耕地面积大。(1分)

2.水源:该地有辽河流经,水源充足,故灌溉便利。(1分)

3.土壤:该地土壤以黑土为主,故土壤肥沃。(1分)

4.气候:该地地处季风气候区,故作物生长期雨热同期。(1分)

5.光照:该地降水偏少,晴天多,故光照较足。(1分)

(四)随意简单列举or规范运用原理

有部分试题,参考答案过于简化,仅简单列举答案要点,不能体现对地理规律、原理的运用,不能通过试题的练习,达到增强对地理原理理解及熟练运用能力。如下题:

【典例4】原题参见【典例3】

说明通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3分)

【原参考答案】增加产品种类,提高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

原答案问题重整思路1.不能运用所学地理专业知识———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分析问题2.答案无序,无条理,无层次;语言干瘪,缺乏营养;缺少理据分析,缺少因果逻辑1.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充分运用试题材料,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原理的知识体系答题,从经济、生态、社会三个角度分析,并完善分析过程2.关键词前置,增加序号,系统条理特别提醒:高考综合题每小问分值设置往往较高,对思维考查较为充分。在日常练习中,不应因试题分值低而简化作答。过于简化的答案,高考阅卷时,往往难以采分

【重整优化后】1.经济作用: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门类及产品种类,增加地方及农民收入。(1分)

2.生态作用:因地制宜,减轻牧草压力,循环利用资源,有利于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1分)

3.社会作用:增加(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1分)

三、迁移应用·实践落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集群化效应初步显现,基本形成了以东北、京津、中部、西南、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六大汽车产业集群(见下图)。

在六大汽车产业群中,东北汽车产业群竞争优势较大,试分析该地发展汽车工业的主要竞争优势。(9分)

【原参考答案】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悠久;原料、燃料丰富;汽车配套工业体系完整。

【问题分析】该题分值较高,所给答案过于简略,与分值不匹配。不能透析命题人考查工业区位分析能力的实质,不能成体系运用工业区位理论分析问题。

【优化参考】1.历史基础:区内有发展较早的一汽等汽车龙头企业,工业基础好。

2.资源条件:区内有鞍钢、大庆等大型钢铁、石油工业,原料、燃料充足。

3.配套协作:区内以重工业为主,汽车产业配套体系较为完整。

4.产业特色:区内企业以国营为主,发展重工业优势大。

猜你喜欢
前置
一种基于0.18μm SiGe工艺的8GHz前置分频器
核磁共振对妊娠晚期子宫后壁前置胎盘的诊断效果分析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实践分析
前置性学习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精准的声音还原 Yamaha CX-A5200前置放大器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带前置功能的词形《 в сопоставлениис 》的结构与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