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丽丽
档案网站作为沟通的媒介,承担档案文化传承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网络服务功能。信息用户可以通过访问档案网站,获取所需要的档案咨询或者享受在线服务。档案网站秉承着服务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理念,致力于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升档案信息化的现实影响力。本研究利用CiteSpaceⅢ软件对2000—2018年档案网站研究文献进行图谱量化研究,通过作者及研究机构合作情况分析,对总体框架和基本走势进行总结,重点阐述目前档案网站研究的总体趋势及研究热点,加深该领域的认识与把握。
利用CNKI数据库进行基础数据收集与整理,在高级检索界面中的条件项输入“档案网站”,检索到2000年至今文献2090篇,剔除没有文献作者、标题、关键词、摘要等信息的文献,得到624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18年 5 月4 日。以 Refworks 的格式全部导出,保存为download_2018.txt 纯文本格式,以备数据处理与分析。
运用Excel和CitespaceⅢ软件对文献的时间分布特征、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及关键词共现与时区视图进行描述统计和数据挖掘,探索档案网站研究知识的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揭示该领域的前沿热点、演化路径。
对文献数量的分析与统计是衡量该领域研究进展的重要指标。以档案网站为主题的文献最早出现在2000年,即丁海斌等人在《20世纪的中国档案网站:终结与开端》中探讨了档案网站特点、发展问题及特色网站简介。之后,档案网站的理论研究经历五年缓慢发展期,累计量仅为47篇,不到总数的8%。2005—2011年,年发文量处于稳步增长态势,均在30篇左右,2012—2017年,年发文量处于波动状态,2013年以63篇达到峰值,而2014年为最低值38篇,2018年文献统计截止到5 月份,因此文献量较少,为11篇。从发文量曲线波动趋势看档案网站研究有增速放缓、热度稍减的趋势。学者对该领域关注热度有所减退,原因主要有:档案网站建设模式、管理理念、运营模式等相关研究已相对成熟,很难有创新成果出现;大数据时代到来,尤其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档案网站的研究对象进一步分化,派生出多个对具体技术或媒介宣传的子研究领域,如档案微信公众平台、档案微博、档案博客等。未来档案网站相关研究依然存在增长的可能。
探讨研究机构空间分布可以了解该理论演化过程、前沿焦点、运行轨迹,为人才引进、求学进修、学术合作等提供参考依据。[1]通过分析,该领域研究机构呈现两大特点。发文10篇及以上的机构13个,论文量占文献总量的25%。安徽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上海大学等分列前五位。这表明,上述高校在档案网站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与领域影响力,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研究群体较为稳定。从合作关系上来看,档案网站研究机构合作呈现明显的地域性,校友、师门合作较多,不同机构自立门户,各自为阵,相互间鲜有合作,尚未形成较有凝聚力的科研群体。
对作者群体的研究便于把握学科科研理论与实践趋势。通过excel统计发现,自2000年以后,共有893位学者进行过档案网站研究,发文数量排名第一的作者是陈忠海,发文 11篇;陈玲霞、赵屹列二、三位,为活跃在该领域典型代表者,形成各自的研究团队,团队之间存在合作互引关系。依据普莱斯定律,N=0.749,( max指档案网站研究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量,值为11),经过运算 N≈3 篇,即发表 3 篇以上档案网站论文者属于高产作者行列,经统计档案网站研究高产作者有42人(第一作者),共发文175篇,占所选样本论文总数的 28% ( < 50% ) ,目前档案网站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高产作者群。[2]目前,形成了若干个作者合作群,如以陈忠海、陈飞、孙洋洋为主要成员的合作群,占据着发文总数量上的优势,合作团队之间相互连接,形成关系密切、链接复杂的合作群。卞昭玲合作群、陈玲霞合作群、马仁杰合作群等多是几人的小规模合作,合作程度并不明显。整体上看,档案网站研究作者合作情况不容乐观,合作联系松散,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紧密联系的研究团队。
图1 档案网站研究热点网络图谱
关键词是对文献内容浓缩与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一定时间区间范围内学术论文的关键词集合,可以显示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演化过程。利用CiteSpaceⅢ软件分析后得到可视化图形(见图1),共显示出52个集群(clusters)。集群是将联系程度更紧密的关键词结合在一起。由图1可以看出,档案网站研究热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档案网站建设现状的探究,即省、市、县档案网站建设情况、网站覆盖率、网站功能、业务建设、服务质量评价、等研究。二是对档案网站信息资源整合与信息开发模式创新的研究。三是档案网站建设过程中法律问题,即著作权、知识产权等问题。
首先是档案网站建设现状的探究。集群#0、#1、#3、#4、#12、#14的研究内容都是关于档案网站建设的。1999年为“政府上网年”, 政府机构开始建设网站,为档案网站建设提供机遇。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了第三次“档案网站调查与测评项目”,通过对33个省级档案网站进行统计与分析,认为网站设计人性化、网站规范性以及维护力度提升为当前档案网站建设现状。[3]综合档案馆、高校档案馆、城建档案馆3类机构的档案网站覆盖率分别为57.5%、66.3%、41%。[4]网站安全与规范性是评价一个网站的重要指标,体现了Web标准的遵循程度。档案网站的业务建设指标主要体现在机构简介、档案云平台、服务大厅、业务动态、政策法规标准、档案征集的方面。[5]总之,在“互联网+”时代,社交传媒的应用、信息用户主动利用需求的变化、技术不断更新的驱动为档案网站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档案部门应从资金支持、人员引进、技术融合、用户素养培养等方面着手,从提升档案信息服务能力、加强传统档案网站与新技术融合交互合作、转变档案网站信息资源共享理念等方面推动档案网站建设。
其次是档案网站信息资源整合与信息开发模式创新的研究。集群#5、#6、#7、#13的研究内容是关于档案网站信息资源整合与档案信息开发模式创新的。档案网站信息资源是档案网站建设的核心。档案网站信息资源整合是档案部门根据信息用户利用需求,结合网站信息资源的特点,遵循全面性、需求性、系统性、时效性、个性化原则,组织成一个集关联性、动态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有机整体的利用平台。[6]按照中间件技术跨库整合、元数据库、实体仓库和信息抽取等方法,设计了包括馆藏数字化档案、现行文件、特色档案和编研成果在内的档案网站信息资源整合方案。[7]基于此,档案网站作为档案馆实体功能的拓展,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方式、新手段。档案部门应立足于馆藏资源,开展贴近大众的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构建共享网站平台,解决在线档案资源内容的整合与跨数据库检索问题,真正实现在线档案资源整合模式的信息获取。
再次是档案网站建设过程中法律问题。集群#2、#16的研究内容是关于档案网站建设过程的知识产权、隐私权及规范制度的。档案网站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守《著作权法》《隐私权法》相关法律规定,妥善处理技术引入、信息发布、馆藏资源信息二次编研过程中侵权行为,维护合法权益。网站建设中,信息利用需要以利益平衡原则为指导,将其纳入合理使用范畴,区分信息采集、发布、利用不同情况,确定法律行为的性质。[8]因此,档案网站在宣传档案文化与传承历史的同时,需要注意档案信息的泄密、档案著作权及档案信息所涉及的隐私权问题。对于有版权的馆藏档案,发布时候需要合法,要标注来源和准许合同,利用时要提醒用户先获取版权作者许可。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已有的“档案网站”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档案网站建设现状、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信息开发、法律问题等方面。
其次,“档案网站”研究前沿领域呈现出三个趋势。一是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网站建设过程中运用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呈现出融合性、交互性、跨越性等新特点。二是“互联网+档案”时代,互联网思维与档案管理工作相结合,作为档案宣传重地的档案网站需加强档案用户研究与思维创新,推动档案网站服务个性化、主页功能多元化、业务建设跨界融合化。三是建设服务型高校档案网站。拓宽档案服务范围、重构档案内容、依托观念更新、增强服务意识,是高校档案网站未来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