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黑色素瘤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研究

2018-08-02 09:10王勇炫王海伦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13期
关键词:胞浆黑色素瘤免疫组化

王勇炫 王海伦 李 晶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黑色素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性疾病之一,其源于表皮的黑色素细胞,发病部位以皮肤、黏膜多见[1-3],恶性程度较高,进展快,预后也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身心健康。患者早期临床症状隐匿、复杂,细胞分化多样,诊断较为棘手,易漏诊[4]。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黑色素瘤患者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探讨皮肤黑色素瘤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1月间本单位的92例皮肤黑色素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38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51.6±4.2)岁;患者均根据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确诊黑色素瘤。

1.2 方法

患者皮肤标本均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蜡块包埋、切片,苏木伊红染色,进行组织病理检查,病理学分型按照WHO2012制定的标准,免疫组化抗体由德国Leica提供,采用链霉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染色,设立并观察阳性、阴性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黑色素细胞阳性[5]:(1)- :< 20%;(2)+:20% ~ 40%;(3)++:> 40% ~ 60%;(4)+++:>60%。由两位病理科专家共同诊断确诊。

表1 92例皮肤黑色素瘤临床特征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 ± 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92例皮肤黑色素瘤临床特征

92例皮肤黑色素瘤患者头面部、四肢、颈部、胸背部 33例(35.9%)、32例(34.8%)、11例(12.0%)、16例(17.3%);痣样黑色素瘤病变最大直径小于2.0cm, 其余7种黑色素瘤类型(表浅扩散性、肢端雀斑样、结节性、雀斑样痣、恶性雀斑、持续性、起源于蓝痣)最大直径均大于2.0cm;皮肤损伤的颜色以棕褐色31例(33.7%)、黑色42例(45.7%)为主;皮损时间为18 ~ 38个月,持续性黑色素瘤皮损时间最短;形态以斑疹38例(41.3%)为主,结节状27例(29.3%)、菌斑21例(22.8%)次之。见表1。

2.2 黑色素瘤镜下表现

细胞形态不一、多向分化、胞浆内见黑色素颗粒,主要表现以下细胞类型:(1)上皮样:瘤细胞以多边形多见,呈圆形、胞浆嗜酸性,呈巢状、弥漫排列;(2)梭形:呈束状弥漫排列,见图1;(3)小痣样:瘤细胞较大,巢状排列,异常性显著,见图2;(4)奇异型:形态不规则、多核或单核;(5)空泡样:胞浆透亮。

图1

图2

2.3 免疫组化

92例 皮 肤 黑 色 素 瘤 HMB45、Ki-67、P16、CyclinD1、S-100阳性表达,而MelanA、Vim均强阳性表达。

3 讨论

黑色素瘤是临床上威胁人类健康较为多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较高,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5%,其可在全身器官、组织中发病,以皮肤部位较为多见,约占恶性黑色素瘤的75%~80%。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与遗传、内分泌、皮肤慢性损伤密切相关[6-7]。其是一种侵袭性较高的恶性肿瘤,常经血液转移至其他部位,早期临床无明显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易被忽视,一旦发病常丧失手术机会或手术易复发,5年生存率仅为18%[8],给患者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因此,分析皮肤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对早期筛查、诊断黑色素瘤,改善患者生存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观察皮肤黑色素瘤临床与病理特征。其结果显示:92例皮肤黑色素瘤患者中男性60例、女性32例,年龄为27~66岁,头面部、四肢、颈部、胸背部 33例(35.9%)、32例(34.8%)、11例(12.0%)、16例(17.3%);痣样黑色素瘤病变最大直径小于2.0cm, 其余7种黑色素瘤类型最大直径均大于2.0cm;皮肤损伤的颜色以棕褐色31例(33.7%)、黑色42例(45.7%)为主;皮损时间为18~38个月,持续性黑色素瘤皮损时间最短;形态以斑疹38例(41.3%)为主,结节状27例(29.3%)、菌斑21例(22.8%)次之;92例皮肤黑色素瘤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诊断;因此,皮肤黑色素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但其临床特征隐匿、多样,病理结构复杂,需免疫组化辅助诊断。相关临床研究发现[9],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男性、女性的比例为2:1,本研究发现92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男性、女性的比例为15:8,与上述研究结果相近。笔者研究发现头颈部、四肢部位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例数为65例,约占全部患者比率70.7%,这与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相一致[10-11]。黑色素瘤患者皮损时间为18 ~ 38个月,以棕褐色、黑色为多见,持续时间较长,斑疹、菌斑形态可经几个月或几年而无明显变化,易被患者忽视,随着病情进展,病变可隆起、局部糜烂或破溃,贻误诊断和治疗。黑色素瘤患者细胞病理形态可表现为上皮样、梭形、小痣等多种类型,相关研究显示[12-14],黑色素瘤多以上皮样、梭形细胞为主,胞浆内可充分大小不等黑色素颗粒,也可表现为胞浆嗜酸性,细胞排列与肉瘤、淋巴瘤较为相似[15],临床上尚需通过免疫组化进行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皮肤黑色素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但其临床特征隐匿、多样,病理结构复杂,需免疫组化辅助诊断,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胞浆黑色素瘤免疫组化
补肾健脾化瘀中药对难治/复发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CD3+T 淋巴细胞内p-mTOR、p-S6、IFN-γ 表达的影响*
云南省肿瘤医院1 203 例黑色素瘤临床分析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研究进展
SOX2/GLI1-ST3GAL1-AXL通路促进黑色素瘤的转移
双侧肾上腺组织胞浆菌病MRI表现1例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宏基因组学诊断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1例
澳大利亚的“国民癌”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