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硕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功能检查科,广东广州 510500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症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受累关节发生关节腔积液、腱鞘炎症等情况是引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病理机制。病情处于晚期的患者还会累及心脏等重要机体脏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十分繁杂,且致残率相对较高,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相关的文献资料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一般在发病后的3个月之内会探查到明显的关节滑膜破坏情况,一般情况下,腕关节是最早的受累关节部位。在诊断关节疾病的应用方式中,主要的检查方式是应用X 线,但是,该种诊断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难以显示早期的滑膜炎症、骨质内部具体破坏情况等;高频彩超是一种诊断特异性和准确性都十分高的诊断方式,可以分辨出浅表软组织内部情况,能够对内部软组织的结构情况进行清楚显示。本文研究意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小关节病变患者中进行高频彩超检查,以此评价高频彩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相关的研究阐述如下。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类风湿性关节炎小关节病变患者,共计90例(设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人员,共计90名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女60例,男30例;年龄32~52岁,平均(42.4±7.4)岁;病程 1~ 10年,平均(6.0±3.0)年;按照不同病程范围又分为:<2年的患者40例和>2年的患者50例;组内所有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均与美国风湿病协会于1987年修订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相符合;与此同时,将患有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对照组中女性59例,男31例;年龄32~52岁,平均(42.3±7.3)岁;组内所有对象都不存在腕关节外伤腱鞘炎史,在选入本组之前不存在腕关节异常疼痛情况。组间一般数据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对所有实验人员均进行高频彩超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GE-voluson E8和Philips-Hd11,探头为高频线阵探头,同时将探头频率设置在5~13MHz,对实验人员进行纵切、横切方向的扫查,患者取得仰卧位的姿势,将其手掌伸直,并让背部朝上放置于检查台之上,借助灰阶超声对滑膜声像的改变情况予以观察,并探查关节腔、肌腱周围组织是否存在积液情况,记录关节软骨是否存在骨质破坏现象,测量滑膜厚度;之后,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滑膜内血流信号予以有效观察,对动脉血流频谱要清楚显示其内部规律,对滑膜内动脉血流阻力指数进行测量。
研究组治疗方式:服用甲氨蝶呤片(上海信谊制药生产),单次服用该药物,且每周服用共计10mg;服用来氟米特片(苏州长征—欣凯制药公司),单次服用该药物,且每天服用共计20mg;服用塞来昔布胶囊(辉瑞制药公司),单次服用该药物,且每天服用共计0.2g;服用益肾蠲痹丸(广东众生药业公司),每天服用3次,且每次服用12g;若患者还伴随存在关节腔积液情况,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实施抽吸冲洗,并同时对关节腔注射玻璃 酸钠,每周注射1次。
评价组间对象的超声表现、滑膜厚度,分析研究组治疗前后的滑膜厚度变化和血流分级、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情况。各项评定指标均参照罗永科等[1]发布的数据指标进行评定。滑膜厚度>2mm则代表滑膜增厚;当无回声区>3mm则代表存在积液,积液的深度可以代表积液量;血流分级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0级代表没有彩色血流信号出现,Ⅰ级代表有少数点状的血流信号,Ⅱ级代表存在较多的短线状血流信号,Ⅲ级代表存在丰富的树枝状血流信号。
此研究中所有涉及数据都经过了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测定,软件包版本为SPSS21.0版系统,组间对象的超声表现、滑膜厚度,分析研究组治疗前后的滑膜厚度变化和血流分级、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情况为此次研究的观察项目,数据资料类型属于不同种检验方式,滑膜厚度、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情况为计量资料,采用 t、F 检验,用(x±s)表示;超声表现、血流分级为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用率(%)表示;组间匹配资料进行对比过程中,若发现存在数据指标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情况,则用P<0.05表示。
两组之间的超声表现、滑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滑膜厚度以研究组更高;除此之外,研究组治疗前后的滑膜厚度变化和血流分级、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情况都存在统计学差异性,治疗后的上述数据指标明显优于治疗之前(P<0.05)。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滑膜厚度比较(mm)
对照组患者经过灰阶超声检查,显示其关节面和骨面呈现光滑状态,不存在积液情况,在骨表面会有明显的低回声带,经过彩超显示,没有在低回声带内部没有血流信号出现。
研究组共计90例患者(关节180个),存在关节滑膜增生的关节数有168个,并且经过灰阶超声检查显示器有不均匀的低回声情况,其表面不平整且形态不规则;存在144个关节有腔内液性暗区,存在72个关节有炎性渗出的情况,存在63个关节发生了骨质侵蚀的情况。
在增厚的滑膜内部发现存在48例患者存在血流信号,其中,有31例(64.58%)患者有血沉在50mm/h之上;存在类风湿性因子阳性的患者例数有46例(95.83%),而36例(75.00%)患者的滴度为1∶ 16。
表2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滑膜厚度变化和血流分级、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情况分析
研究组高频彩超均检出类风湿性关节炎小关节病变,对照组均未检出类风湿性关节炎小关节病变,高频彩超检出类风湿性关节炎小关节病变的符合率为100.00%。见表2。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初期大多从小关节部位开始发作,主要的临床特征呈现为多发性、对称性,机体发生绒毛侵蚀性慢性滑膜炎症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机制[2]。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主要临床表现有:滑膜内部有小血管扩张情况,存在内皮细胞肿胀和滑膜组织充血等状况,有大量的炎症因子释放等,最终形成血管翳,并且会以血管翳作为基本点开始一系列的侵蚀性生物效应,进而累及软骨、骨质和关节软组织,严重的患者会损伤正常的关节功能[3-4]。在临床诊断中,常使用血清类风湿因子进行临床检验,该种方式虽然有相对较高的诊断敏感性,但是其假阳性检出率也相对较高,存在一定的诊断应用局限性[5-6]。
近年来,超声诊断骨骼肌肉方面的应用十分频繁,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高频彩超应用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之中的临床价值受到了广泛关注[7-8];高频彩超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强,可以清晰显示出滑膜组织的内部情况,可以全面探查关节腔内部的积液情况,能够准确判断关节病变状态[9-10]。本研究中,两组之间的超声表现、滑膜厚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滑膜厚度以研究组的(3.39±1.21)mm更高,上述数据结果证明了高频彩超的临床应用价值。一般情况下,如患者存在滑膜增生情况,则会在超声图像中显示有:不均匀的低回声区域,且表面不光整和形态不规则,部分结节状会向关节腔方向突出[11-12];彩超检查在滑膜增生方面有十分高的诊断检出率。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而言,仅此于滑膜增生的现象是发生关节腔积液,在超声中的主要表现是:关节内存在液性暗区[13-14]。本研究中,研究组治疗前后的滑膜厚度变化和血流分级、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情况都存在统计学差异性,治疗后的上述数据指标明显优于治疗之前(P<0.05);除此之外,研究组共计90例患者(关节180个),存在关节滑膜增生的关节数有168个,并且经过灰阶超声检查显示器有不均匀的低回声情况,其表面不平整且形态不规则;存在144个关节有腔内液性暗区,存在72个关节有炎性渗出的情况,存在63个关节发生了骨质侵蚀的情况;这都说明了,在检查的过程中,需要对滑膜增厚情况和关节腔积液情况进行有效辨别,如果患者仅为单纯滑膜增厚情况,则进行加压探头时,其下方液体厚度不会发生任何改变[15-16]。
综上,高频彩超在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小关节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性较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医学信息,可以准确判断患者的病变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