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华 曾媛媛 曾小利 王玉龙
1.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广东深圳 518000;2.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深圳 518000
近几年来在国内脑卒中成为多发病,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为300/10万)[1],其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甚至高死亡率[2],患者生存者中通常70% ~ 85%都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并且遗留下的肢体功能障碍会长时间内严重造成患病者的生活不便,给患者的家庭甚至于社会增加负担。针灸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正在成为一种该并发症康复治疗的新型技术[3]。本文通过了解分析我院除了在日常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之配合针灸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的90例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90例脑卒中后有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针灸结合功能性电刺激的综合治疗组、仅有功能性电刺激的电刺激对照组以及仅进行针灸的针灸对照组(本次分组已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综合治疗组中患者30例,功能性对照组中患者30例,针灸对照组中患者30例。所有的患者都给予日常的基础治疗,包括一般常规药物处理和基础综合康复治疗。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性质以及病况等一般情况方面都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针灸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针灸组的选穴为:主穴有百会穴、水沟穴、三阴交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太冲穴[4];上肢伸肌侧穴位:肩髃穴、天井穴、三阳络穴、外关穴以及阳池穴[5];上肢屈肌侧穴位有手五里穴、尺泽穴、大陵穴[6]。针刺的手法:屈肌处的穴位要用针刺提插泻法,伸肌处的穴位要用平补平泻法。每日处理1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期间间隔2d,共治疗3个疗程。
电刺激对照组采用多功能性神经康复诊疗系统,处于自动反馈治疗模式。两个工作电极分别放置于患者患侧上肢前臂背侧距离腕关节1/3处的拇外展运动点上以及距腕关节1/2处的腕背伸运动点上对患者进行治疗[7]。参数设置为脉宽为200us,频率为30Hz,刺激电流强度40 ~ 60mA,刺激的持续时长为5s,期间间歇10s。每日1次,每次的功能性电刺激时间为20分钟,5d一疗程,连续处理4个疗程共计20d。
综合治疗组是针灸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方法。结合针灸对照组以及电刺激对照组的处理方案功能性电刺激在针灸结束2h后开始治疗。
患者在治疗前后必须由同一位的康复治疗师按下列方法进行评定。
对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定:评价的指标是参照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上肢部分,FMA-UE)[8],采用表中与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有关的部分,共有10大项,33个小项,最高得分为66分。分数越高,表示上肢的运动功能越好。
对患者日常的生活能力进行评定:评价的指标是参照改良的Bartherl指数(MBI)进行评定[9],满分共100分,共有10项指标。得分越高,表明其独立性越强,依赖性也就越小。
本研究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10]。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呈正态分布的记量资料两组间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组患病者通过不同的方法治疗后的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的结果有所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综合治疗组治疗之后(FMA-UE评分、MBI评分高于电刺激对照组及针灸对照组,三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目前临床医学中,脑卒中的发病患者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脑卒中作为一种严重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较强的致残性甚至致死性[11]。脑卒中后患者留下的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工作能力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对患者的生活甚至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针灸治疗法作为中医康复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治疗手段,广泛用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12]。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国产医学的发展,高科技医学仪器功能性电刺激的广泛应用,使得脑卒中后留下的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的检出率逐年增高,从而能够及时有效的治疗[13]。
脑卒中发病后患者通常上肢出现伸肌无力、屈肌痉挛等的运动功能障碍[14]。人体上肢主要的作用是日常生活中既复杂又精细的动作,脑卒中后人体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远比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要更加的缓慢甚至困难,一般还伴随有肩部等的并发症比如关节半脱位以及肩手综合征等,这就使得对于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变得更加紧要[15]。然而单纯的基础治疗方法并不能满足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需求,治疗后的结果不总是那么理想。所以不仅需要新型高科技仪器的治疗技术还需要传统治疗技术的联合以便最大程度地使患者的功能障碍得以恢复。针灸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中。
本次研究通过缓解肌张力、松解肌肉对于上肢屈肌肌群采用较重的提插泻法针灸;对于患侧上肢伸肌肌群,通过针灸在所选穴位上平补平泻以便调补气血、疏通经络[16]。同时,运用功能性电刺激的电信号及肌肉收缩信号会传入中枢后中枢反射诱发产生上肢伸肌肌张力并使之增强随后传入脊髓及大脑,通过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整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伸肌无力症状的目的。本研究方法能够很好地降低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屈肌的肌张力,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并从整体上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此我科对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FMA-UE评分)和日常的生活能力(MBI评分)进行评定的分析,得出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单纯针灸疗法及针灸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后有患者上肢功能均有效,但针灸结合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的临床疗效更好。其对卒中患者上肢康复训练方法对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提高了上肢的运动技巧,而且提高了患者生活能力,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针灸结合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单纯针灸或是功能性电刺激,并且通过5个月的随访得知对于恢复上肢运动功能的长期疗效上更优于单纯针灸或是功能性电刺激。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后患者遗留上肢运动功能障碍,采用针灸结合功能性电刺激的方式能有效的提高上肢恢复运动功能或是促进产生新的运动区,从而降低致残率。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使针灸结合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包括治疗的部位、时间、次数等,还需要更深层次的进行研究和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