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
广东省龙川县人民医院,广东龙川 517300
在脑血管疾病中,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就是脑卒中,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加之患者易于出现血管性痴呆、肩周炎、偏瘫以及吞咽障碍等诸多合并症与并发症,因此,该疾病致残率、致死率也相对较高,严重危害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1-2]。从另一方面上说,大多数存活下来的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尤其是肢体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的家庭带来压力还给加大社会负担[3-4]。因此,对脑卒中的治疗对患者本身、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就当前而言,临床上常用常规治疗、传统针刺法和康复训练等进行治疗[5],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大量实践研究证明,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卒中的疗效确切,不仅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率,更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其疾病康复进程[6]。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将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发现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将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脑卒中患者中抽取6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经过脑CT确诊;排除伴有严重器质类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患者;排除意识障碍及不遵从医嘱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通过。将64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规则,分成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为48~75岁,平均年龄为(61.04±6.66)岁;病程为3~28d,平均病程为(13.58±3.45)d;患者右侧瘫痪16例,左侧瘫痪16例;其中,脑出血10例,脑梗死2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为47~76岁,平均年龄为(61.85±6.09)岁;病程为3~29d,平均病程为(13.74±3.08)d;患者右侧瘫痪17例,左侧瘫痪15例;其中,脑出血11例,脑梗死21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观察组在醒脑开窍法的基础上,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以下的内容要根据这个重新整理。
对照组:实施醒脑开窍针刺法。方法如下:选取患者穴位,选择内关、人中及三阴交作为主穴,以委中、极泉和尺泽作为辅穴。给内关穴施针时,直刺0.5~1寸,以捻转泄法与提插相结合,采用左侧逆时针捻转用力,施针1min。给人中穴施针时,选取鼻中相隔0.3~0.5寸进行约45°斜刺,采用重雀啄法,直到眼球湿润或是流泪为止。给三阴交穴施针时,沿着患者的胫骨内侧缘呈45°时进行斜刺,进针约l~1.5寸为宜,仅刺患侧,待患者患肢抽动3次后停止。对委中穴施针时,患者取仰卧位,抬起患肢取穴,直刺l~1.5寸,针尖向外呈15°角,待患者患肢抽动3次后停止。给极泉穴施针时,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并沿着极泉穴下移1寸,注意避开患者腋毛进针约l~1.5寸,待患者患肢抽动3次后停止。给尺泽穴施针时,协助患者屈肘成120°内角,取穴进针直刺1寸,采用提插泻法,待患者手指抽动3次后停止。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训练内容以卧、坐、站、行、伸手够物、转移等功能性训练为主。具体方法为:(1)卧位训练:在患者卧床时,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上下肢的“抬起-保持-落下”训练。(2)起坐训练:协助患者手撑在床边并缓慢坐起。(3)双侧上肢训练,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增加肩关节周围组织肌力的训练。(4)坐站训练:患者取坐位,护理人员协助患者缓慢往目标物移动。(5)站位训练:帮助患者进行起蹲训练,根据患者情况可适当进行抛接球等训练。(6)步行训练:护理人员扶持步行,根据患者情况逐步改善患者步态。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比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FugI-Meyer)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Fugl-Meyer评分量表[7]是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能反映其肢体功能情况,包括关节角度、协同运动、反射等,50分以下则表示有严重运动功能障碍,分数越高,运动障碍越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设置其评价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自理能力越好。患者治疗后疗效评定主要分为无效、好转与治愈,患者各项临床体征无明显变化,为无效;患者瘫痪有所恢复可独立行走,其肌力提高3~4级,为好转;患者生活自理回复正常工作能力,肌力达5级,为治愈。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FugI-Meyer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治愈与好转的患者例数为22例,其治疗总有效率为68.75%,观察组治愈与好转的患者例数为29例,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0.63%,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ugI-Meyer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FugI-Meyer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ADL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提升(P<0.05),对照组改善幅度小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x ± s)
表3 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x ± s)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8],加上我国老龄化加剧,使得该疾病的发病人数逐年上升,而患者往往伴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9-10]。患者偏瘫是由于其神经受到损伤,使得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有研究表明,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具有明确疗效[11]。本文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了醒脑开窍针刺法,石学敏院士认为脑卒中的病理机制是“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因此,在施针时,要“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采用独特的选穴、施针方式、力度等方法,对内关、人中、三阴交等主穴,和极泉、委中、尺泽等辅穴,施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以达到益气活血、祛瘀通络的目的[12-13]。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对其中一组患者进行了任务导向性训练,让患者进行有目的性的卧位、起坐、患肢够物、上下肢训练、步行等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能够促进患者脑组织细胞重建,预防直立性低血压,通过任务导向,使患者获得直接的感觉刺激,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FugI-Meyer评分、ADL评分分别为90.63%、(61.66±4.76)分、(73.85±5.31)分,各项指标水平均与对照组[上述指标为68.75%、(51.42±3.91)分、(61.41±5.36)分 ]比较差异显著(P< 0.05)。由此可知,与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相比,联合运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可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机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能够让脑卒中患者缓解临床症状,活血化瘀,减少运动障碍,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