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美艳,李延莉,张俊英,江建霞,杨立勇,周熙荣,孙超才,王伟荣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上海201403)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是我国食用植物油重要来源。杂种优势利用在油菜育种中具有重要地位,利用杂种优势技术并结合高含油率改良目标,是培育高产油量品种的有效途径[1-2]。甘蓝型油菜的主要用途就是榨籽产油,经过数十年的品种选育,油菜产量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提高种子含油量将大大提高产油量。本研究以此为育种思路,以高产、优质、抗性强等为油菜新品种选育目标,按“杂种优势+优质”[3-4]的技术路线,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三系”配套方法,对含油量进行定向选择并结合田间抗性、产量等鉴定筛选[5],选育出隐性核不育双低杂交种‘沪油杂11号’。本文介绍‘沪油杂11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沪油杂11号’是利用细胞核雄性不育系配置的三系杂交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亲本材料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培育的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隐性核不育纯合两型系20228AB[6],临保系为M-6477,恢复系为高含油量品系10-5133。利用纯合两型系20228AB中不育株与可育株兄妹交生产两型系20228AB。用不育系20228A(初花前去除50%20228B获得)与保持系M-6477杂交,培育成甘蓝型高含油量双低油菜隐性核不育全不育系沪228A[7],不育度和不育株率为100%。全不育系沪228A幼苗生长习性为半直立,叶色为绿色,叶片大小中等;苔茎绿色,花瓣鲜黄色;植株呈纺锤型,种子颜色为黑色,抗菌核病和病毒病,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不育度和不育株率为100%。
恢复系10-5133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经过多代选育的优良品系,株高中等,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粒数较多,分别达到11个、390角和22粒,千粒重较高,达到4.4 g,芥酸含量0.11%,硫苷含量 16.87 μmol∕g,种子含油量 49.16% 。
‘沪油杂11号’是利用隐性核不育全不育系沪228A与恢复系10-5133杂交培育而成(图1)。2009年春配制沪228A(20228A×M-6477)×10-5133的组合,2010—2011年度参加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产量鉴定试验,2011—2013年度分别参加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4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沪农品审油菜2014第002号)。
采用丹麦Foss NIRSystem公司近红外快速无损品质分析仪(Model:5000型;波长1100—2498 nm),该分析仪采用小圆型样品杯承载测试样品,采用公司统一提供的WinISI定标软件。分析单株种子的芥酸、硫苷和含油率等10项品质性状指标,便于材料间的分析、比较和选择。
图1 ‘沪油杂11号’的选育过程Fig.1 Breeding process of‘Huyouza No.11’
‘沪油杂11号’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油菜品系比较试验中,平均产量3015.03 kg∕hm2、产油量1296.81 kg∕hm2,比双低对照‘沪油21’分别增产10.11%和9.72%。两年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739.22 kg∕hm2,平均产油量1230.15 kg∕hm2,比对照‘沪油21’分别增产6.07%和2.72%。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中,产量和产油量均居参试组合(品系)首位,其产油量表现突出(表1)。在上海市及周边地区示范试种试验中,9个点中8个增产,最高产量达3873.75 kg∕hm2。
表1 ‘沪油杂11号’产量及产油量表现Table 1 Yield and oil yield performance of‘Huyouza No.11’
‘沪油杂11号’属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在长江下游地区正常年份9月25日左右播种,11月10左右移栽,5月中旬成熟,全生育期231 d左右,比‘沪油21’早2 d。苗期生长稳健,春发快,幼苗生长为半直立,裂叶2—3对,叶缘锯齿状缺刻,蜡粉较厚。花瓣黄色,角果平生,长度中等,籽粒黑褐色。
‘沪油杂11号’在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等性状上均超过对照品种,其单株有效角果数明显高于对照,表明其增产效果来自于这些性状。‘沪油杂11号’株高略高于对照,但其分枝部位明显低于对照(表2),且根系发达,茎杆粗壮,有较强的抗倒性,完全成熟时不易落粒,抗脱粒性强,适合机械收获。抗菌核病性一般,初花期和盛花期做好菌核病的防治工作,可起到保收增产的作用。芥酸含量0.28%,硫苷含量18.44 μmol∕g,符合双低标准,含油量49.38%,表明‘沪油杂11号’属于优质高含油量双低油菜杂交品种。
表2 ‘沪油杂11号’经济性状表现Table 2 Economic characters performance of‘Huyouza No.11’
根据多年田间选育及中试结果,该品种移栽要适时抢早,以充分利用冬前有效温度,早活早发。移栽播种期宜在9月15—25日,秧苗龄控制在40—45 d,秧苗在3片真叶期喷150 mg∕kg多效唑。直播播种期宜在10月15—22日,若播种期延迟,应适当加大播种量。
该品种大田移栽育苗密度9万—12万株∕hm2,要栽足基本苗;直播密度宜22.5万—27万株∕hm2,适当密植有利于提高产量。
根据土壤肥力和苗情长势决定施肥量和时间。一般春前施肥80%作底肥,春后施肥20%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一般苔高7—8 cm就可施苔肥,巧施淋花肥,保证青秆活熟。
该品种菌核病抗性一般,应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去除老叶、病叶、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初花期、盛花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菌核病。
全田95%成熟为最佳收获期,该品种抗脱粒性强,适合机械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