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实验

2018-08-02 07:23温金辉陈建国徐妍
现代计算机 2018年15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实验班显著性

温金辉,陈建国,徐妍

(1.中山港口理工学校,中山 528447;2.中山市黄圃镇中学,中山 528429)

1 研究缘起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中职学校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是中职学生基本的素质要求,但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是困扰师生的一个问题。该课程强调实操与动手能力,讲究步骤和细节丝毫不差,一步错往往就与预期结果差距甚远。传统课堂中,学生课前缺乏有效手段来进行预习,课堂上基础薄弱的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课堂所学,教师面对大班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面对这些问题,微课的出现使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可能。

关于微课的定义,国内说法不完全统一,但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异。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2012)。微课资源作为学习资源的一种,最终必须落实到学习者的应用上才能发挥作用。

关于Blending Learning,国内有译成混合式教学的,也有译成混合式学习的,指在“适当的”时间,采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国内首次正式倡导了“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他认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即,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式学习从混合的内容上来说,包含有学习理论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环境的混合和学习方式的混合等内容。学习理论的混合涉及到的多种学习理论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等等。学习资源包括可用于学习的一切信息、人员、资料、设备和技术等。学习环境的混合指线上线下虚拟与现实的混合。学习方式的混合常见的类型有接受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笔者认为,混合式学习主要思想就是把线上线下的学习有机的整合,优势互补以达到高效的学习方式。

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学生有了学习知识的主动权,可以利用结构化微课让学生在课前学习知识性内容,完成知识输入。解放教师课上讲解的时间,教师可以在课上使用自主学习菜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更多的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导、答疑、解惑。随着各类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兴起,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给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创新更是提供了实际上的可能。

2 研究过程

(1)实验名称

本次教学实验是基于微课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实验,并进行实验数据的结果分析。

(2)实验假设

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运用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及其相应的教学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即有假设一: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计算机成绩相当;假设二: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计算机成绩出现显著差异。

(3)实验对象

以2016级的两个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对照班42人,实验班43人,共85名学生参与此次教学实验。

(4)实验变量界定

自变量:教学模式为自变量。实验班的采用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对照班沿用以前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因变量:与计算机应用课程对接的高新技术办公软件中级操作员考证成绩。

控制变量:实验班与对照班同一教师,采用相同教材,教学进度一致、周课时和学期课时相同。

非控制变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学生课堂纪律差异等。

(5)实验前测

《计算机应用》课程对接的是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我校同一专业学生分班是随机分配的,可以认为两班学生实验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是相当的。但是,为防选取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存有初始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差异,进行了实验前测。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平均分是32.07,对照班平均分是32.32。T检验显著性概率值为0.433,远大于0.05,所以前测显示初始水平两班不存有显著性差异。

(6)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间显著性差异是否存在。而且,抽取部分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访谈,尽可能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考证成绩可以视为教学效果的最外显指标。在经过一学期的实验之后,两班都进行了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考证,这是国家职业资格的中级考证,权威性公平性都具有较好的保证。结果分析如下。

①正态分布分析

正态分布分析如图1、图2所示,正态分布Q-Q图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考证成绩均符合正态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是以下进行T检验的前提。对两个班级的考证成绩求均值,对照班的成绩均值61.71,实验班的均值为70.05。实验班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班。

图2 实验班正态Q-Q图

②箱图分析

如图3所示,左为对照班,右为实验班。实验班的考证成绩箱体明显的要整体高于对照班,说明实验班的考证成绩比对照班有整体的提升。实验班的考证成绩箱体的最高边界与最低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对照班,说明实验班最高分最低分差距缩小。可以说明实验班考证成绩整体提升的同时,班级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距缩小。

图3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直方图分析

③显著性差异T检验

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变量计算机科考证成绩在班别上是否存有显著性差异。如表1所示,发现方差齐次性Levene检验Sig=0.301>0.05,方差齐。T检验结果Sig.(双侧)=0.035<0.05,说明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即因变量在班别上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考证成绩上是有显著性差异的。

(7)访谈结果

①从学生反映的使用感受来说,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还是比较满意的,表明此教学模式是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的。混合式教学中,学生普遍感觉到师生双方角色的重新定位,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负责,不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而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也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监控教学的过程。

②从师生互动的情况看,学生反映“教师若对我的提问给予及时的回复,我会更加愿意进行混合式学习”,学生喜欢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提问都能及时的得到反馈。因此混合式教学的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频繁的互动,包括线上线下。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微课内容短小精悍,概念讲解明确,逻辑清晰。但微课只是点对面的普及,至关紧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点对点交流还需要线上线下共同完成。学生积极性会更好,教学效果会更好。

③混合式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混合式学习使得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发生了改变,线上线下的学习环境,学习更便捷,交流更顺畅,时间更自由。即所谓的线上学习随时随地,私人定制,线下学习深入透彻,拓展延伸。但是,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实现学习目标,主动自觉自愿的查看自主学习菜单,完成线上的学习。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就是挑战,在不熟悉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情境下,学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需要及时引导纠正,以防出现偏差。

3 实验的反思与建议

(1)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考证课教学进度大大的加快。一学期80个学时就能完成考证从学到考的全过程。

(2)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高,从最后考证成绩的箱图分析也明显地可以得到。实验班的平均分70.05比对照班的61.71高出8.34分,实验班合格率74.42%远远高于对照班的59.52%。而这两班实验前测是无差异的。

(3)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这从学生访谈和箱图都反映出来。箱图显示箱体整体提升,说明学生整体水平都有提高,这也直接反映到了平均分上。箱体上下边界距离缩小,说明学生高低分差距缩小。

(4)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同伴学习的优势。课堂上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可以问教师,也可以问同伴,同伴学习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5)线上看微课,线下做练习。课堂讨论,提问题,教师角色转变了,不满堂灌,课堂轻松。

表1 独立样本T检验

(6)教学模式的改变,是对教师的考验,课堂是轻松了,但课前课后就不一定轻松。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7)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是课堂管理模式的创新,对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8)职业教育的特性要求做中学,学中做,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其实未必适合职业教育。纸上造不出车也维修不了电器,而职业教育恰恰要求的是动手实操能力,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课堂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训练这些能力。

4 结语

中职学生有着他们特有的不同,例如他们是初中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学习行为习惯普遍较高中生要差。《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中职学校面向所有中职生的公共必修技能课程。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实验结果看,效果是显著的。但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何克抗.从混合式学习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何克抗.从混合式学习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4(4):22-26.

[3]黄荣怀,马丁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4]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

[5]温金辉,徐妍.基于对比实验的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微课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6(2):135-136.

[6]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7]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8]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作者简介:温金辉(1983-),男,江西赣州人,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教育

陈建国(1968-),男,江西高安人,校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与研究

徐妍(1984-),女,吉林通化人,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数学教学

收稿日期:2018-03-06 修稿日期:2018-04-26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实验班显著性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声音商标显著性认定研究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诠释CFC精髓的大数据时代医学案例
关于应用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有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