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西游记》系用江苏淮安方言写成。但笔者发现,《西游记》中有数量不菲的山东方言词汇;以学界公认可作为山东方言语料的《聊斋俚曲集》和《醒世姻缘传》等为参考,结合今人所编山东方言志资料,以及所熟悉的山东潍坊方言,释读《西游记》中的方言词汇五十条,并对该书黄肃秋先生、李洪甫先生所注的某些方言词汇释义提出了商榷及补充意见。事实表明《西游记》“多吾鲁方言”,这提醒我们应当注意考察《西游记》同山东之间的历史、文化关系。
《西游记》的方言问题最早是由清代淮安籍人士在探讨该书作者问题时提出的。清代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吴玉搢《山阳志遗》卷四称,《西游记》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同为山阳人而时代稍后的阮葵生,附和吴氏之说,其《茶馀客话》卷二十一云:“观其中方言俚语,皆淮上之乡音街谈,巷弄市井妇孺皆解,而他方人读之不尽然,是则出淮人之手无疑。”此后至今,尤其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相继推衍、申说,认为《西游记》系用江苏淮安方言(扩而大之,则曰江淮方言)写成,并以此作为该书作者为淮安吴承恩的重要证据,进而或将《西游记》作为研究淮安方言的语料。因淮安方言说影响极广,以至在不少人的意识中,淮安方言、吴承恩和《西游记》几乎成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关键词了。
笔者在多次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却发现其中有数量不菲的山东方言词汇。同时,笔者还认为,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版“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西游记》黄肃秋先生注释(以下简称“黄注”)、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版“最新整理校注本”《西游记》李洪甫先生注释(以下简称“李注”)中,有若干方言词条的释义,据以反求诸小说的情节和语境,是有欠允当的。因此,笔者以学界公认可作为山东方言语料的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和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等为参考,结合今人编著的山东方言志资料,以及所熟悉的山东潍坊方言,就《西游记》中若干方言词汇予以释读,形成本文,以就正于方家。
还需要说明的是:(一)本文所引《西游记》文字,除予以说明者外,均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版《西游记》;(二)为方便读者诸君覆案,在所引《西游记》例句后括注其所在回数、页数,回数标以汉语数字,页数标以阿拉伯数字;(三)为讨论之便,本文将所释《西游记》中的山东方言词汇大略分为三部分:动词之属,名词之属,形容词及其他。例释之词均为《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6版)未予收录或虽有收录但无相关义项的词汇。
(须菩提祖师)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二,16)
“撇”的意思是丢下、闪下。小说中“撇”的同义用例另如:“是我撇了他,欲回本山”(第十四回)。该词见诸古今山东方言。《聊斋俚曲集·墙头记·老鳏冻馁》:“谁想婆子死了,撇下个老光棍。”《青州方言俗语》收录“撇”,举例:“去世的父母撇下儿女。”
那唐王……被太尉撮着脚高呼道:“还不走,等甚!”(十一,130)
“撮”的意思是用手往上推、托上去。古今山东方言多见“撮”的这种用法。《聊斋俚曲集·墙头记·计赚双枭》:“你过来,我把这墙上撮过你去罢。”《青州方言俗语》《寿光方言志》均收录该词,释义分别为“往上拥”、“往上推,托”。烟台的牟平、蓬莱等区县方言中也有“撮”的这种用法。
那呆子慌得跪下道:“师父,你莫听师兄之言。他有些赃埋人。”(二十,239)
“打仰”在《西游记》中凡三见,如下:
三藏……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二十三,278)
那道士……乃是一条七尺长短的大蜈蚣精。毗蓝使小指头挑起,驾祥云,径转千花洞去。八戒打仰道:“这妈妈儿却也利害,怎么就降这般恶物?”(七十二,892)
八戒道:“老猪晦气!先拿我顶缸!”行者道:“你夜来说都在你身上,如何打仰?”(八十一,986)
第七十二、八十一回两处“打仰”作开玩笑解,于文义方可读通。前例写八戒看到毗蓝身为女流,竟然敢用小指头把七尺长的蜈蚣精挑走,因此和悟空“打仰”亦即开玩笑说“这妈妈儿却也利害”。后例中,悟空之所以训斥八戒,是因为头天晚上八戒夸下寻找唐僧的海口,说:“哥啊,这个都在老猪身上。”但事到临头,他又抱怨、退缩,故悟空对他不满,说:“如何打仰?”也就是在寻找师父这件事上,你八戒怎么敢开玩笑、不当真事办呢?
“者嚣”一词两见于《西游记》,如下:
呆子,不要者嚣。你那口里“娘”也不知叫了多少,又是甚么弄不成。(二十三,282)
行者骂道:“这个好打的夯货!你怎么还要者嚣?”(三十一,370)
唬得清风脚软跌根头,明月腰酥打骸垢。那两个魂飞魄散。(二十五,299)
按,在笔者母语中,有一与“骸垢”音近之词,读如há gòu,意为因地面不平而致桌椅板凳在使用时晃动;喻指人由于惊恐或体弱等原因,身体站立不稳,其义略近哆嗦、发抖。小说中“骸垢”之义当如该词,所谓“打骸垢”则是写道童明月看到人参果树被损毁后吓得腰酥腿软、走不成路的样子。
行者、八戒、沙僧,扛起树来,扶得周正,拥上土。(二十六,321)
可怜那小怪,汤着的,头如粉碎;刮着的,血似水流!(三十一,378)
你先与我讲讲,等我依个相应些儿的去干罢。(三十二,388)
“相应”意为合意、中意。该词在《西游记》中出现13次,绝大多数都作此义解。该词常用于潍坊方言,如:“这个孩子吃东西着实挑拣,不相应的一口儿也不吃。”
八戒道:“这个买卖,我也去得,果是晓得实实的帮寸。”(三十八,462)
这大圣一身烟火,炮燥难禁,径投于涧水内救火。(四十一,502)
“炮燥”或写作“刨燥”“跑燥”“跑躁”,烦躁不安之意,是古今山东方言常用词之一。《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中途逢仙》:“吃下药去,刨燥了一宿。”《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六回:“晁夫人越发跑躁得异常。”在潍坊方言中,人们在因病而烦躁难受时,往往说“身上炮燥”。
行者在八戒耳朵里,忍不住高叫道:“悟净!老孙在这里也。”……八戒慌得跪在泥里磕头道:“哥哥,是我不是了。待救了师父,上岸陪礼。你在那里做声?就影杀我也!”(四十九,596)
(行者)对众诸天道:“菩萨今日又重置家事哩。”(四十九,603)
用手摸时,似有血团肉块,不住的骨冗骨冗乱动。(五十三,645)
“骨冗”在山东方言中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词语,本义指动物蠕动,引申指人的身体不停地动弹或向前缓慢挪动。“冗”字在省内不同地方读音有差异,有的读rong,有的读yong,潍坊及其以东地区一般读为yong。
那钹口倒也不像金铸的……四下里更无一丝拔缝。(六十五,789)
“拔缝”意为开缝、裂缝。在潍坊方言中,“拔缝”指家具因曝晒或受潮等开裂缝隙。如:“桌子面晒得拔缝了。”
那呆子吊了几日,饿得慌了,且不谢大圣,却就鰕着腰,跑到厨房寻饭吃。(六十六,804)
却怎么被这金光撞软了皮肉?久以后定要贡脓。(七十三,887)
“贡脓”指创口、疖子等感染化脓。该词见诸潍坊方言,“贡”方音读gǒng,如:“我的指头上扎了一个棘针,没挑出来,过了两天贡脓了。”
我有些儿寒湿气的病,要他腾腾。(七十七,933)
行者远远的标着那两怪,渐入深山,有一二十里远近,忽然不见。(八十二,989)
在潍坊方言中,“标”作盯视意义讲时有二义:一是暗中尾随或盯着某个目标,其义如“盯梢”;二是隐蔽起来监控某个可能出现的目标。《西游记》中“标着”应作前一个意义解。
好猢狲!……你还把热舌头铎我!快早夹着,你休开那臭口。(九十四,1126)
维河架海还容易,独木单梁人怎蹅!(九十八,1168)
“蹅”是潍坊方言中的常用词,读zhā,意为踩、踏。如:“你蹅着梯子爬上墙去。”小说中“蹅”即此义。
献过了种种香火,化了众神纸马。(十三,161)
“纸马”一词今仍用于潍坊方言。每年除夕之夜,人们祭拜天地众神,燃放鞭炮爆竹,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一般统称为“发纸马”。
“眼色”在《西游记》中出现15次,有三义,以下各列一句为例。
行者又有眼色:见师父洗浴,脱下一件白布短小直裰未穿,他即扯过来披在身上。(十四,169)
行者笑道:“你原来没眼色,认不得人。”(三十一,375)
猪八戒料道不得赢他,对沙僧丢了个眼色,二人诈败佯输。(四十九,600)
例一“眼色”指见机行事的能力。例二“眼色”即眼力,指辨别真假、是非、好坏的能力。例三“眼色”意为向他人示意的目光。“眼色”的这三个义项现均用于潍坊方言。
行者道:“你的造化,我有营生。”(十八,218)
在潍坊方言中,作为名词的“营生”除了指职业、工作外,还有一个意思是事情、活儿。另外,人们还有“有营生”的说法,是有事儿干的意思;孙悟空所说“有营生”应作此义解。
却不是和尚误了做,老婆误了娶,两下里都耽搁了?(十九,234)
行者道:“我被那怪一口风喷将来,吹得我眼珠酸痛,这会子冷泪常流。”(二十一,253)
“会子”意为一段时间。该词见诸古今山东方言。《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百姓逃亡》:“指望着搀糠搀菜的多吃会子。”潍坊方言中常说“这会子”,意如“这阵子”“这会儿”。
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十分疼痛难忍。(二十七,329)
行者暗笑道:“这呆子!石头又不是人,又不会说话,又不会还礼,唱他喏怎的,可不是个瞎帐?”(三十二,391)
按,《醒世姻缘传》也有“瞎帐”一词用例。第六十一回狄希陈说:“我们这里打路庄板的先生真是瞎帐,这是江右来的,必定是有些意思的高人。”在潍坊方言中,“瞎帐”一词需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其一,“瞎帐”指死账,要不回来的欠账;其二,还有一个与该词同音的詈词,骂人眼瞎或混账货。孙悟空说八戒“瞎帐”,应作后一个意义理解。
不然,就送你个“皮笊篱——一捞个罄尽”。(三十九,471)
那包袱也无甚么值钱之物,左右是和尚的破偏衫,旧帽子,背进来拆洗做补衬。(四十一,505)
须臾,剃下发来,窝作一团,塞在那柜脚纥络里。(四十六,561)
“浮上”两见于《西游记》,如下:
慌得他将身一纵,跳在浮上一层,未曾立得稳,须臾,又有二尺馀深。(五十二,640)
三藏在浮上一层应声道:“徒弟,不曾盖。”(七十七,933)
按,在普通话中,“浮上”是一个动词。但在潍坊方言中,“浮上”经常用作名词,指物体的上面、表层。《西游记》正是作为名词使用“浮上”一词。
一壁厢烧汤办饭,供奉唐僧不题。(五十三,647)
本文第一部分所释“汤”是动词,此处“汤”是名词,意为开水,“烧汤”即烧开水。《西游记》中多有“烧汤”“烧些热汤”的用例。现今在潍坊有的地方仍有“烧汤”“喝(方音hā)汤”的说法,“汤”均指开水。
左右却都是荆刺棘针。(六十一,770)
“棘针”指酸枣、刺槐等枝条上的棘刺。同义用例见诸《聊斋俚曲集·慈悲曲·后娘气》:“只见那鞋没有底,有半截棘针扎在那脚心里。”当今潍坊方言仍使用该词。
摆着许多面筋、豆腐、芋苗、萝白、辣芥、蔓菁、香稻米饭、醋烧葵汤,师徒们尽饱一餐。(六十七,808)
临行时,等我拾块瓦查儿,变块银子谢他,却就走路。(八十四,1014)
他飞在那个妖精头直上,飘飘荡荡,听他说话。(八十九,1070)
(悟空)变做一个蜜蜂儿,真个是……嚣嚣薄翅会乘风。(十六,195)
“嚣嚣”一词未见于黄注、李注。在潍坊方言中,该词用以形容纺织品又稀又薄的样子。所谓“嚣嚣薄翅”,乃描写悟空所变蜜蜂的翅翼非常之薄。
“渍了”两见于《西游记》,如下:
师兄又扯空头谎了,风又好抓得过来闻!就是抓得来,便也渍了去了。(二十,244)
东边摸,忽的又渍了西去;西边摸,忽的又渍了东去。(七十二,876)
行者漫门缝儿钻将进去。(二十一,256)
见自肚别腰松,担子沉重,挑不上来,又弄我奔奔波波的赶马!(二十三,275)
“见自”当为“紧自”之音转。“紧自”意为“本来就”,表语气,方言资料中又或写作“急自”“紧仔”。《聊斋俚曲集·墙头记·老鳏冻馁》:“他急自极好害饥困,何况等了半日多。”《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一回:“紧仔年下没钱,又叫你们费礼。”潍坊方言一般说为“急自”或“紧仔”。
“筋节”在《西游记》中凡五见。其中,有两处意指肌肉和关节,分别为:“那魔王被悟空掏短胁,撞丫裆,几下筋节,把他打重了”(第二回);“那道士与大圣战经五六十合,渐觉手软,一时间松了筋节”(第七十三回)。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两例三处涉及“筋节”一词:
行者笑道:“……咱老孙小自小,筋节。”那公主道:“你真个有手段么?”(三十一,375)
(国王)心中暗喜道:“那小和尚说话,倒有些筋节。”沙僧听见,暗笑道:“不知一肚子筋节,还不曾拿出来哩!”(四十五,551)
按,“筋节”一词常见于山东方言,一般用为形容词。《聊斋俚曲集·墙头记·安饱惊梦》:“老头子筋节的紧,我看他扁了那里去?”句中“筋节”意为精明。在笔者母语中,“筋节”除含精明之义外,通常还指一个人有本事、能力强,其反义词是“无用”。若夸赞某个人有本事,往往说:“他是一个筋节人。”上述两例三处“筋节”当以此义解。上例一,悟空自道“筋节”,亦即有降妖伏虎的高强本领;公主对此半信半疑,故紧跟着问:“你真个有手段么?”此处“筋节”若释为“结实”,则文义不通。上例二,国王猜度悟空“有些筋节”,即有些能耐;旁观的沙僧最了解大师兄,说他“一肚子筋节”,意即悟空浑身都是本事。若据黄注或李注理解句中两处“筋节”,则文义不通。
行者道:“若是先吃脚,他啃了孤拐,嚼了腿亭,吃到腰截骨,我还急忙不死,却不是零零碎碎受苦?”(三十二,386)
“急忙”意为短时间、迟迟地。悟空设想如果他被妖怪从脚往上一点点吃掉,那就迟迟死不了,所以他说“急忙不死”。小说其他各回中还有“急忙不来”“急忙不醒”“急忙不睡”“急忙不饿”诸说,“急忙”也都作此义解。“急忙”一词的类似用例见于《醒世姻缘传》第六回:“如今这一家货又急忙卖不出去,人家又来讨钱。”在潍坊方言中,这一含义的“急忙”有时也说为“紧忙”。
我乘空走他娘罢!(三十四,419)
“乘空”意为趁空。该词常用于潍坊方言,如:“你乘空去他家一趟吧。”
妖王道:“这等说,是你吃亏了。怪不道问你更不言语。”(七十,849)
“怪不道”意为难怪、怪不得,表示明白了原因,对某种情况就不再觉得奇怪。该词亦见诸潍坊方言,如:“这丑事是他干的?怪不道他不敢露面了呀。”《西游记》中还有“怪道”一词,与“怪不道”义近,也常用于潍坊方言。
(八戒)变做一个鲇鱼精。……滑扢虀的,只在那腿裆里乱钻。(七十二,876)
“滑扢虀”意为滑溜。该词见于潍坊方言,如:“刚下了雨,路上滑扢虀的。”其方音有的读为huá gū jī,有的读为huá gē jī。
以上例释词汇五十条,窥斑见豹,可见《西游记》中山东方言词汇之丰。另外,本文对以下三种情形的山东方言词汇未予释读,但有必要在此略作说明。
二是因社会发展变化而日渐退出当今人们生活的方言词汇。如小说第一回写“籴几升米”,“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常为笔者家乡故老所言,但现在人们都说“买”了。再如第六十九回所说“锅脐灰”一词,由于柴火灶和大铁锅现今几被淘汰,该词也让人们日渐感到陌生了。
三是《现代汉语词典》有相关释义,或读者容易理解的山东方言词汇。这类词汇在《西游记》中数量很大,如:捽,蒯,揭短,约摸,搭救,薅草,性子,晌午,夜来,蹊跷,撒欢,雏儿,揭挑,富胎,当头,爊煎,爬蹅(爬蹉),刺闹,放赖,短路,褒贬,腿肚子,腰截骨,倒蹅门,咨牙倈嘴,扑个满怀,等等。
注释
:①② 朱一玄、刘毓忱编《西游记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170页。
③ 蒲松龄著,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聊斋俚曲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
④ 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醒世姻缘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⑤ 潍坊市辖潍城区、奎文区、坊子区、寒亭区、青州市、诸城市、寿光市、安丘市、高密市、昌邑市、昌乐县、临朐县。本文所说潍坊方言即指此地域内的方言,笔者母语是指昌乐话。
⑨ 参见罗福腾《牟平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宋耀武《蓬莱话》(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页)。
⑩ 黄注词汇释义与该词例句都在《西游记》中同页。本文各例句后均已括注页码,故不再注明黄注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