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亚,袁胜逸
(嵊州市蚕种场,浙江 嵊州 312432)
“秋华×平30”等雄蚕系列品种在浙江繁育推广多年,由于现行雄蚕品种繁育过程需要人为淘汰中系原种“秋华”的雄蚕、增加了生产过程的浪费和劳动力支出,一定程度上致繁育系数低、繁育成本高。针对繁育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在原有雄蚕系列品种的基础上,利用雌蚕无性克隆系“雌35”(后代全雌)与平衡致死系“平28”(可依据卵色用CCD蚕卵自动分选机将雌雄蚕卵分开,只提供雄性原种)杂交育成了新型雄蚕品种“浙凤2号(雌35×平28)”,2016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育成的新型雄蚕品种,在原雄蚕系列品种的基础上提升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繁育系数与蚕种繁育效益,并具有茧丝质优的特点。我场于2016年晚秋在原蚕区进行了“浙凤2号”的繁育试验,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现将繁育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位于嵊州市崇仁镇床江村界石自然村。该地区属于丘陵地带,具有独特无污染的小气候环境和玄武岩风化的土壤条件,是属于优质的蚕种繁育地点。在该村有蚕种场建设的标准蚕室,并配套储桑室和上蔟室。根据我场初次试养雄蚕品种和兄弟单位的繁育经验,我们挑选了养蚕技术好,劳动力充分的原蚕户两户作为本次试验的试养户,特别是“平28”的试养户,压缩了生产规模。
中系“雌35”原种9月5日出库,10 d催青、9月15收蚁,幼虫期经过23 d 13 h,蛹期经过15 d,全龄经过38 d 13 h。日系“平28”原种9月2日出库,11 d催青、9月13日收蚁,幼虫期经过24 d 10 h,蛹期经过16 d,全龄经过40 d 10 h。具体每个龄期发育经过见表1。
根据省农科院品种性状介绍及兄弟单位繁育的经验,结合本场的生产条件,制定了“雌35”常规标准饲养、“平28”特殊标准饲养的基本原则(见表2)。实际的饲养过程中,温度基本能控制在标准内,相对湿度因1-2龄是全防干育、3龄是半防干育,跟实际蚕体感受的湿度有一定的差异。
由于是第一次繁育雄蚕品种,对交品种雌雄蚕饲养比例2∶1.3,合计饲养33 g,生产种茧110.25 kg,生产蚕种285张(盒装卵量62200粒),克蚁单产8.64张,kg茧制种2.58张,生产的蚕种微粒子检疫无毒;对于种场而言,有一定经济效益,具体结果见表3。
首先是到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杭州市蚕种场对雄蚕系列品种的繁育性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探讨,了解和掌握雄蚕原种的品种性状和特点、饲养繁育过程技术细节和要点。其次结合我场的生产模式制定了从催青开始到制种结束各个时期饲养标准和技术要点、明确每个阶段的主要管理内容。三是在全场生产基地范围内挑选技术操作好、年龄轻的饲育制种户负责“浙凤2号”的饲养繁育;同时落实一位技术人员专职负责本次繁育试验农户的生产技术指导工作。
4.2.1 催青
“雌35”原种9月5日出库,10 d催青、9月15收蚁,“平28”原种9月2日出库,11 d催青、9月13日收蚁。两对交品种出库日差3 d,收蚁日差2 d,点青结束后进行遮黑管理,按预定日期进行感光收蚁,催青温湿度按照原种常规标准。一次性收齐“雌35”品种20 g蚁蚕,“平28”品种13 g蚁蚕。
4.2.2 饲养
“雌35”原种饲养比较容易,一般按照中系品种要求饲养就可,在生产中注意两点:①发育齐一,要求及时提青分批、特别是1、2龄期人为的拉开批次;②预防大蚕期桑叶含水率高造成消化不良发病。“平28”原种的饲养是整个雄蚕繁育饲养中的最大难点,在饲养中应注意:①饲养温度宜偏高,1龄30.0℃、2龄29.0℃、3龄27.5℃、4~5龄26.0℃。②桑叶新鲜适熟偏嫩、多回薄饲,“平28”活动逸散性强、食桑缓慢、易踏叶,故对叶质和给桑要求较高。③发育迟缓、眠性不齐,在饲养过程中要及时提青分批,确保批内匀整度、确保蚕强健度,特别是小蚕期容易出现发育不齐的现象,更需要及时提青分批,确保蚕头数量。④加强上蔟管理,宜偏熟上蔟、密度均匀、蔟下要垫好物具接落地蚕、及时捉去过山蚕另行上蔟;早采茧宜偏迟;加强上蔟室的温湿度控制,保持空气新鲜。
表1 发育时间经过Table 1 Developmental Duration
表2 饲育标准Table 2 Rearing Standard
表3 饲养成绩Table 3 Rearing Performance
4.2.3 发蛾调节
两对交品种出库日差3 d、收蚁日差2 d、上蔟日差1 d;种茧保护阶段“雌35”用24℃~25℃、相对湿度85%保护,“平28”用26℃、相对湿度85%~90%保护,裸蛹保护阶段相对湿度85%~90%保护;“平28”发蛾控制在比“雌35”提早0.5 d为宜;“平28”雄蛾交配时候宜采用拆交及时再次交配提高雄蛾效率。雄蛾要配备专门的低温室10℃进行保护、并标注各匾雄蛾的交配次数防止混扰。
4.2.4 制种
雄蚕的制种管理关键是“平28”雄蛾的管理,雄蛾的管理在做好发蛾调节的基础上做好制种过程中的浪费;首先削茧可以在劳力安排的基础上推迟1 d~2 d、其次雄蛾活泼性很强,要及时的捉蛾交配、冷藏,三是尽量用拆交交配方法,一天中最多安排三次交配一交交配时间3 h、二交交配时间3.5 h、三交交配时间4 h。
雄蚕系列品种作为我国家蚕育种的一个独立系列,自2005年育成第一对雄蚕品种“秋华×平30”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至今有十多年的应用历史,目前在杂交种生产过程中,依据“秋华”原种的限性斑纹,在4龄期淘汰雄蚕的操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饲养的成本和不必要的劳动力支出。“浙凤2号”作为新型单交雄蚕品种,“雌35”原种性别单一、后代全雌,不需要在生产中挑选淘汰雄蚕,提高了蚕种繁育的生产效率,而且从根本解决了因纯对造成的雄蚕率问题,提高了雄蚕种的质量。
2016年晚秋的实践表明,原蚕区晚秋繁育“浙凤2号”是完全可行的,饲养成绩、制种过程稳定,制种结果符合预定的目标。生产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完善:雌雄配比可以进一步扩大“雌35”的比例;“平28”的饲养上可以采取多收蚁多淘汰的方法以提高饲养效率;制种过程中需要加强雄蛾的发育调节和雄蛾冷藏管理。另外可以试验不用削茧自动化蛾制种的方法。通过本次实践,我场初步掌握了雄蚕繁育技术,基本摸清楚了雄蚕繁育要点、对原蚕区如何做好雄蚕繁育管理有了深刻的认识、为我场以后的规模化繁育雄蚕种奠定了基础。
雄蚕种的繁育对蚕种场、原蚕区、原蚕户、技术员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在茧丝绸一体化的产业中更能体现出雄蚕品种的优势、兼顾繁育单位的效益是今后“育繁推”工作中值得不断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