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竞争、影子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风险
——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视角

2018-08-01 03:01:34吴成颂张文睿
关键词:银行业务流动性影子

吴成颂, 张文睿

(安徽大学 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 言

2015年10月24日,央行在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浮动区间,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在这项改革中,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在不断改变——银行的净利差收窄,净利息收入减少,利率波动幅度加大,价格竞争愈发激烈。这对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来说,其必然会通过提高自身的金融创新能力,力图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影子银行正是为了满足融资者和投资者的多样化选择而进行金融创新的产物。例如,商业银行为了避免存款流失,会通过发行具有较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来弥补存款流失的缺口。银行理财业务在2008年之后开始快速发展,截止2016年底,理财资金余额已突破29万亿元,创历年新高。与此同时,自2010年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与贷款额度的严格约束,使得房地产、基建等行业通过传统银行贷款渠道无法满足其融资需求,从而催生了银证、银信合作等影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增长。根据于博(2015)的测度(图1),截止2014年年中,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影子银行业务总规模达到57.5万亿,较2008年增长近7倍。而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占影子银行体系规模绝大部分,其占比从2008年的63%上涨至2014年的72%[1]。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价格竞争下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二是商业银行受到资本充足率、存贷比和信贷额度的限制。另外,影子银行业务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缺失监管,也积聚了大量的金融风险。例如,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大多低于1年,而这些短期资金大多投向房地产、基建等长期项目中,这就容易形成期限错配所引发流动性风险;房地产业和基建、工商业目前存在重新整合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投资项目一旦出现经营问题导致无法支付高回报率,则会引发信用违约风险;商业银行缺乏针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工具和机制而引发的管理操作风险等。近几年发生的“钱荒”、卷款跑路、股市巨震等事件,说明我国有关监管部门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力度和范围还远远不够。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政府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创新,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如何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正视影子银行业务风险,加强监管与防范,发挥其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的正能量,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研究利率市场化下价格竞争对影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为真实揭示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提供依据,也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一)价格竞争与影子银行业务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指中央银行放开对利率的管制,赋予银行存贷款的自主定价权。银行将很可能采取“高息揽储”的手段,提升存款利率以此争夺资金来源,同时在资产组合中配置更高比例的风险资产以维持收益水平。这种形成机制的变化会对金融机构的运行产生巨大的冲击,引起银行间竞争加剧(黄晓薇等,2016)[2]。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面对利率波动与其他金融机构和新进入者的威胁,银行对存贷利率的控制将更加审慎,价格竞争将成为银行间竞争的主要方式(易纲等,2001)[3]。在价格竞争如此严峻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减少,各银行开始通过金融创新提升融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以获取利润、增强竞争力,而我国影子银行正是金融活动主体为监管套利而进行金融创新的产物(解凤敏等,2014)[4]。另外,当银行竞争度提高后,银行会更有动机进行信贷规模扩大和表外高风险贷款行为(Ahn and Breton,2014)[5]。我国影子银行主要依附于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存在较强的依从关系(王浡力等,2013)[6]。在中国影子银行的总体体量中,影子银行业务是占比最主要的部分,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等银行表外业务,这些业务总规模近7年来每年保持高速增长,2013—2015年环比增长率达到15%(李晓静等,2015)[7]。由此可见,面对激烈的价格竞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和高风险行为,促使影子银行业务规模的增加。

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严格的金融管制。然而,随着银行竞争度的提高,银行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会运用金融衍生品将高风险贷款转移至表外(Hakenes and Schnabel,2010)[8]。在2009年贷款疯狂上涨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面临贷存比、资本充足率及贷款规模的约束。商业银行为了保持自身利润增长和防止不良贷款率的提升,开始通过理财产品和银信合作等影子银行形式完成贷款“出表”。在以上情境下,房地产开发商、中小企业与地方融资平台自2010年以来旺盛的融资需求,以及中国居民不断上涨的投资需求,也加快了影子银行的兴起(张明,2013)[9]。然而,当银行面临的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越大,为了避免遭受银监会的惩罚,银行通过影子银行业务应对竞争的行为就会更为激进(郭晔等,2017)[10]。那么,为了避免贷款规模触碰贷款上限,贷款规模约束越大的银行,其价格竞争对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是否越大?

综上,本文提出假设1与假设2。

假设1:价格竞争促进了影子银行业务规模的增加。

假设2:银行面临的贷款规模约束越大,价格竞争对影子银行业务影响越大。

(二)影子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风险

影子银行体系会促使银行与资本市场融合,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Adrian,2009)[11]。美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金融体系中的很多缺陷都与影子银行体系发行的金融工具有关(Rosen,2009)[12]。在我国,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的产物,金融创新会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加剧金融风险[6]。

目前,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主要面临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潜在风险。关于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远低于影子银行产品利率,越来越多的资金被吸引到影子银行渠道,使得“金融脱媒”现象加剧,导致银行的存款吸收变得更加困难,而存款的减少降低了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贺建清,2013)[13]。银行在贷款出表后依然承担着到期回收、贷后管理等法律责任和风险,一旦贷款无法收回,银行的债务支付需求就会增加,致使其流动性进一步降低(龚明华,2011)[14]。由于监管当局要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存贷比进行季度考核,加上银行间价格竞争愈发激烈,导致影子银行产品呈现出短期化趋势,而为了获得高收益率,其资金投向越来越倾向于中长期项目。上述期限错配意味着,要保证资产方的高收益率,影子银行必须依靠短期理财产品的滚动发行来应对周期性的流动性压力。一旦新的理财产品不能足额发行,而老的理财产品已经到期,则会导致流动性资金短缺[9]。另外,影子银行会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高杠杆率进一步放大了影子银行“挤兑”风险(陆小康,2011)[15]。

此外,影子银行业务也很有可能诱发信用风险。价格竞争下银行传统业务受到资本充足率、存贷比和贷款规模的限制,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影子银行业务不受上述控制,可通过自有资金或者借贷资金创新金融业务。然而,影子银行的信贷项目是一种具有放大效果的流动性行为,并具有集聚风险大、流动性弱、破坏性强的特点,一旦发生信贷项目违约或资金链断裂,则会引发信用违约风险(赵蔚,2013)[16]。目前影子银行产品大多投向房地产、基础产业及工商企业,而房地产利率的高风险溢价、地方政府财政的高杠杆负债以及工业企业的产能过剩与高债务率,加大了影子银行潜在的信用风险(李俊霞等,2014)[17]。影子银行通过各类金融创新工具开展业务,导致杠杆率不断提高。高杠杆率会加剧资本市场的波动程度,而利率波动致使资产发生减值时,影子银行业务更容易发生违约(闫彬彬,2013)[18]。

综上所述,本文作出假设3、假设4和假设5。

假设3: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会加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假设4: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会加剧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假设5:价格竞争会促进影子银行业务发展,进而提高商业银行风险。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了使样本具有更好的说明性和代表性,本文选取16家上市商业银行,其中5家国有商业银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考虑到我国影子银行从2008年开始稳步增长,本文选择2008—2016年16家上市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二)变量设置

1.银行风险变量

本文分别从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两个方面来衡量商业银行风险。由于贷款与存款之间的比例即存贷比LDR是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最为基本、普遍的指标,在学术界也得到广泛的运用,而且其统计数据比较完善,有明确规定的界定标准,故本文选取存贷比LDR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LDR越高,说明贷款占据的比重越高,即占用了更多流动性存款来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也越大。此外,选取不良贷款率NPL衡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该指标越大,说明可能无法收回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越大,则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越大。

2.影子银行业务变量

根据李建伟等(2015)的研究,影子银行的主要参与者是传统商业银行,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未贴现票据融资占据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大部分,且这些业务的信息披露相对完整,故本文对上述三者年度之和进行研究。为压缩变量的尺度,同时使数据更加平稳,本文对影子银行业务数据进行了对数处理。[19]

3.价格竞争变量

由于Lerner指数衡量了银行产出的边际价格超出其边际成本的百分比,较好地反映了银行在定价方面的垄断性(价格竞争的相反面),故本文采用Lerner指数作为价格竞争的变量,其计算公式为Lerner=(P-MC)/P,P为银行产品的价格,采用(净利息收入+其他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来衡量,MC为边际成本,采用非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来衡量。勒纳指数越大,表明银行价格竞争程度越弱。

4.控制变量

本文借鉴丁宁(2015)、赵静(2017)的研究,对可能影响银行风险与影子银行业务规模的特征变量进行了控制,包括贷款规模(LOAN)、资本充足率(CAR)、非利息收入(NII)、净息差(NIM)、银行规模(Size)、GDP增长率(GDP)、广义货币增长率(M2)。[20]

表1 变量设置说明

(三)研究模型

根据前文研究假设,本文构建如下两个模型:

Shadowit=β0+β1LGShadowit+β2Lernenit+β3LOANit+β4CARit+β5NIIit+β6Sizeit+β7GDPit+β8M2it+εit

(1)

Riskit=β0+β1Shadowit+β2Shadowit*Lernerit+β3Shadowit2+β4Shadowit2*Lernerit+β5Lernerit+β6CARit+β7NIMit+β8Sizeit+β9GDPit+β10M2it+εit

(2)

模型(1)用以检验价格竞争对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以及存在贷款限额约束的条件下二者的关系,即对假设1和假设2的检验。由于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是一个连续调整的变量,故在模型(1)中引入滞后一期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作为解释变量。

模型(2)用以检验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的影响,以及价格竞争是否会刺激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进而对商业银行产生风险效应。由于在实证过程中发现,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不呈线性关系,故引入Shadow2进一步检验其关系。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知,存贷比的最小值为42.442,最大值为83.717,标准差为7.235,表明不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存在较大差异。不良贷款率最大最小值差距较大,分别为12.570和0.830,但均值(1.667)与中位数(2.187)均靠近最小值,说明总体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低,但仍有个别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大高于平均水平。贷款占比均值为51.89%,即商业银行平均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为51.89%。此外,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资本充足率、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标准差均较大,说明不同商业银行的上述指标均存在较大差异。

(二)回归分析

本文运用state14.0软件,实证研究2008—2016年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根据豪斯曼检验判定,对模型(1)与模型(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1.影子银行业务的实证检验

表3 模型(1)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t值,***、**和*分别表示在1%、5%、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由表3第(1)和(2)列可知,Lerner指数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价格竞争会促进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假设1得以验证。首先,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日益激烈的价格竞争减少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收入,促使了银行进行金融创新。而影子银行作为满足融资者和投资者的多样化选择所衍生的金融创新的产物,其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且价格竞争也强化了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和表外高风险贷款的动机。其次,在严格的资本充足率、存贷比和贷款规模的约束下,面对激烈的价格竞争,商业银行开始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和业务模式,开展诸如信托、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票据等影子银行业务创造收益,以完成资金从表内向表外的转移。最后,在上述环境下,市场上房地产开发商与中小企业强烈的融资需求,以及中国居民旺盛的投资需求,激发了影子银行业务的谋利行为。

控制变量方面,由表3第(2)列可知,贷款占总资产之比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商业银行所受的贷款规模约束越大,其影子银行规模越大。由于商业银行受到贷款规模的限制,贷款额度越大意味着贷款越接近限额。面对市场上旺盛的融资需求,银行不得不发展影子银行业务扩大其贷款资金流动。资本充足率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商业银行所受资本充足率的监管约束越大,其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越大。非利息收入占比的系数显著为正,可理解为随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规模的增加,作为表外业务一部分的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也在增长。总资产对数为正,说明银行规模与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同向变动,即商业银行无论规模大小,均有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动机。广义货币增长率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货币政策的紧缩与扩张对应影子银行业务规模的增多与减少。2008年,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政策,扩大社会货币供应量,在市场中形成货币供大于求的情况,使影子银行业务发展受到抑制。2012年后,政府开始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上升,迫使其转向影子银行获得资金支持。

进一步,为研究贷款规模控制对价格竞争与影子银行业务关系的影响,本文按照贷款规模与其均值的关系,将银行分为贷款规模约束大和小两组样本进行比较,贷款规模在均值以上为受到贷款约束大的样本,反之为受到贷款约束小的样本。由表3第(3)(4)列可知,Lerner指数皆显著为负,但两者分别比第(2)列的勒纳指数减少47.7%和增加56.2%。这表明当商业银行所有的贷款规模的约束越强,价格竞争对影子银行的影响越大。对于受到贷款约束作用较大的商业银行,面对价格竞争和旺盛的市场需求,为了不突破贷款的限额,激发了其越过表内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行为。而对于受到贷款约束作用较小的商业银行,其表内贷款可以满足其信贷行为,从而削弱了其从事较高风险的影子银行业务的动机。

2.商业银行风险的实证检验

表4 模型2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t值,***、**和*分别表示在1%、5%、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由表4第(1)(2)列可知,Shadow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首先,高收益的影子银行产品吸收了大部分的银行存款,在此过程中,银行客户的取款需求增加,使得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致使其流动性严重降低。其次,影子银行业务对资产价格颇为敏感,自身不能对市场的冲击进行有效的抵抗。一旦影子银行业务发生债务违约,商业银行为了维护自身信誉,会代替支付相应的本金和利息,这使得商业银行的债务支付需求增加,致使其流动性进一步降低。最后,影子银行业务会通过出售理财产品来赢得相应的资金,并利用资金进行房地产和信托等投资。一旦投资者停止投入资金,就会导致影子银行的现金流短缺的现象,引发由期限错配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由表4第(3)列可知,Shadow系数为负但并不显著,与假设4不符。本文进一步在模型(2)中加入Shadow的平方项,发现表4第(4)和第(5)列Shadow2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呈U型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在影子银行业务发展初期,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的贷款偿还能力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且多样化的影子银行产品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起到了分散效果。根据本文对数据的研究发现,2008—2012年,商业银行总体上不良贷款率呈下降趋势,但2012年之后,不良贷款率开始缓慢上升。影子银行业务的资金主要应用在工商业、基础产业与房地产业。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率逐步放缓,中国的制造业开始面临去产能化的问题,部分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越来越低,房地产业也面临重新整合,上述趋势都会造成影子银行业务的投资回报率下降,以至很难与负债方的高收益率相匹配,从而引致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由表4第(2)列所示,Shadow*Lerner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商业银行面对市场上激烈的价格竞争,刺激了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进而影子银行业务加剧了银行期限错配,使流动性风险加大。表4第(5)列Shadow2*Lerner系数也显著为负,表明价格竞争在刺激了影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同时,造成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

控制变量方面,由表4第(1)(2)列可知,利息净收入占比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商业银行表内所获利润越多,其流动性风险越高。这可能是由于银行在大规模的投融资的同时,加剧了其表内的期限错配。表4中(3)-(5)列利息净收入占比的系数则为负,表明银行盈利能力越强,其通过专业技术避免违约风险的能力也越强。表4中实际GDP增加率系数大多为负,这可能是由于经济下行时,融资困难的主体增加,市场不得不以高利率为代价寻求更多投资渠道,致使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增加。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2008—2016年我国16家上市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价格竞争促进了影子银行业务规模的增加,且商业银行面临的贷款规模约束越大,价格竞争对影子银行业务影响越大;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会加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并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呈U型关系,且价格竞争在促进影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同时,影响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

由结论可知,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是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之下监管套利的产物,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业务也是为满足经济多元化发展下的多层次信贷需求的产物。因此,要因势利导,发挥影子银行积极作用,引导其开展好为实体经济融资服务的同时,加强规范管理,降低其负面影响和风险。

第一,关于规范影子银行发展。首先,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面对价格竞争,要积极提高其风险定价能力,引导部分资金流出影子银行,投向于更为市场化、保障性更强的正规银行体系。其次,商业银行要加快业务转型和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发展低资本耗用的新兴业务与中间业务,并丰富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和渠道,探索更为合理、有效的地方投融资体系,与影子银行业务形成良性互动。最后,监管部门要注意监管规则的一致性和适度性。监管导致商业银行成本过高是监管套利的重要原因,所以在统一监管标准的同时,要分析监管所导致的业务成本增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应该加强而不是消弱商业银行对社会薄弱领域(比如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第二,关于应对流动性风险。首先,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管理,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点,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把影子银行纳入进来统一管理,不断改进和优化影子银行的业务规程和风险管理制度。其次,要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业务性质及风险状况,通过建立压力模型,分析和监测未来不同区间的融资来源和稳定程度、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情况、优质流动性资产等指标。并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融资能力等因素,分析出自身的流动性风险偏好,以此为依据制订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构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

第三,关于应对信用风险。首先,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对资本金实行审慎管理,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督与审查,确保所投资项目的安全性。控制影子银行业务自身的风险敞口,对高风险投资项目限制使用杠杆的倍数。其次,监管当局要加强对各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与规范,提高委托贷款与信托贷款信息披露力度,密切关注并减少滥用委托、信托贷款的行为。重点核实融资方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杜绝和防范票据欺诈行为。对投资者提前进行风险提醒,确保投资者是在明确知情的情况下购买理财产品。

猜你喜欢
银行业务流动性影子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中国外汇(2019年16期)2019-11-16 09:27:50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金融与经济(2019年6期)2019-07-04 03:39:10
资管新规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金融法苑(2018年2期)2018-12-07 00:59:06
浅析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30:07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读者(2016年20期)2016-10-09 09:42:34
不可思议的影子
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状况及几点建议
谁不在谁不在
组织成员流动性对组织学习中知识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