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平, 郑秋娟, 张秋梅
(1. 苏州市职业大学 学术期刊中心, 江苏 苏州 215104;2. 江苏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3.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9)
正如著名文化学者汤因比所言: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华文化随着“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已是势在必行。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文化在国际话语体系中难以传播,我们发出的声音很难传到域外。即使一些正面的信息,也往往被国外媒体忽视或曲解。当我们自以为“站起来”“强起来”的时候,要“走出去”,其实道路上布满荆棘——因为我们正面临着国外文化敌视、猜忌、封锁等种种囧境。环绕中国的邻国,大多用一种猜忌、怀疑的眼光审视中国。一两百年来,中国人拖着小辫子、自私、市侩的形象伴随着“黄祸论”的阴谋,在西方国家百姓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这就使我们反思,应该如何小心翼翼地进入密密麻麻的国际文化丛林,发出中华文明的声音?中国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通过什么渠道来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目前,苏州文化*这里的“苏州文化”,包括“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参见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还包括苏州现代文化(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等苏州城市精神和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对外传播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苏州作为经济总量排在全国第一的地级市(就全国而言,仅次于沪、京、广、深、津、渝之后),在“中国梦”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大格局下,必须加强对外的文化传播。
毋庸讳言,当下苏州市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尚未形成系统的、一致的看法。对苏州如何参与这场中国主动在世界(全球)配置资源的游戏,可能还没有找到着力点(或发力点)。诚然,“走出去”过程中,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制度风险等等,都是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说到底,这些都是与中国、与苏州差异很大的“文化因素”。我们必须尽快拿出一个苏州“一带一路”或苏州企业走出去的总体设想和方略。当然其中也必定包括苏州优秀文化对外的传播路线图。这无论对于苏州城市国际形象的构建,还是对于企业的“走出去”,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因此,苏州文化对外传播的关键维度的构建与传播策略研究,已成为不可避免的重要议题。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看到苏州的“产品”,还要让世界听到苏州的“声音”。如何以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来看苏州?哪些是苏州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选取哪些内容、用什么方式来向外界传播?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我们自说自话,无的放矢,只会对牛弹琴,劳而无获。用拉斯维尔的5W理论来剖析,可以简化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传播者是谁?是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还是政府、抑或公众?
2.传播什么?是苏州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还是苏州独有的优秀历史文化?
3.通过什么渠道来传播?平面媒体、还是影视、网络?要不要考虑到对方的语言和文化?
4.受众是谁?他们愿不愿意接受和倾听、观看?
5.效果如何?是不是传播了半天,弄成个“鸡对鸭讲”,或者是广种薄收?
近年来,苏州的对外传播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苏州在国际社会的声音不断增强。如第十四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于2014年10月31日上午在苏州开幕。这既是对苏州过去20年来网络媒体建设和发展成绩的肯定,也为苏州历史文化对外传播和展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与此同时,国内有关苏州对外文化传播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日渐增多,相关的著作面世、相关的论文有:如周永博等著的《遗产旅游地意象媒介传播机制——苏州园林与江南古镇的比较研究》[1]、陈小燕的硕士论文《城市营销中城市品牌的传播策略研究——以“东方水城”苏州为个案》(2008)[2],李怀亮等著的《东方水城”:苏州城市形象的成功传播》(2010)[3],张洁的硕士论文《苏州古城区街道景观的视觉传播研究》(2008)[4],陶冠群的《苏州园林:走出去传播中华文化》(2012)[5],高洁的硕士论文《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形象传播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新媒体传播体系”为例》(2013)[6],孙甜、应雷的《基于城市文化传播中的城市色彩设计研究——以苏州城市色彩为例》(2015)。[7]
论文大多集中在苏州对外宣传形象的定位与调整,主要是从旅游的角度来探讨,其次是从苏州作为世界遗产集中地的城市定位、色彩等进行的探讨。值得一提的是高洁(2013)的硕士论文,文章从媒介话语权的争夺、政治文化认同塑造、城市视觉建构三个维度,解析苏州工业园区“新媒体传播体系”中门户网站、微博与政务APP三者联动所带来的传播效果。同时更进一步地以“园区发布”和“非凡城市SIP”为例,探究政府如何结合不同的传播媒介侧重建构不同的形象。对我们如何从媒体传播中构建政府形象,进而掌握对外传播中的话语权,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总体而言,上述论文对苏州文化对外传播的维度、传播策略等等基本没有涉及。
基于苏州文化对外传播话语权的研究尚是一片处女地,因此,我们将主要讨论如何从战略层面构建苏州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对外形象的定位、对外传播的策略等等。回到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
(1)传播者是谁?传播什么?怎么传播?笔者的拙见是:政府主导、媒体参与、公众发现和分享,支持民间机构的参与。在平面媒体渐趋衰落、互联网狂飙突进的时代,政府要“抓大放小”:哪些是必须管的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哪些可以“外包”给民间,让文化公司、文化人去做;对内宣传什么,对外怎么传播?因此,对外传播过程中,适当地开辟一些用英语、法语等传播的电视频道,或设立相关网站,来宣传苏州的古城、古镇、古街区等文化(欧美老外喜欢)、以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展示苏州的现代性(亚非拉人民喜欢),应该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的。另外,对于民间的力量也不可忽视,比如草根的博客、视频等自媒体,他们既有可能是苏州的侨民,也可能是在苏州工作、旅游观光的外国人。他们也是传播的主力军,如果有必要,可以通过付费购买的方式,对其进行资助或奖励。如上文提到的黄鸿翔创办的“中南屋”——一个旨在为投资非洲的中国企业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民间机构,无论企业或苏州政府,“走进非洲”还是“融入非洲”,若需要相关的文化资料,他们都可以马上提供。苏州政府部门如果办一个“苏州——非洲青年交流”计划,他们也可以承担相关的活动。
(2)传播的内容究竟应该如何因国而异?因人而异?有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这都需要我们做一些调查或资料的收集、跟踪和分析。我们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全球化”趋势不可能逆转,苏州走出去的步伐,迈出去了就不可能退回来;当然,我们可以“走”慢些、“走”稳一些。文化的渗透,更是要和风细雨,久久为功。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播其本国文化的数百年历史,可以作为镜鉴。我们的传播战略和策略要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进行调整,以制订出更符合实际的方针。比如,对巴基斯坦,苏州各类投资达十多亿美元,但我们对投资国的政治、法律、文化了解多少?仅仅知道是伊斯兰国家,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该国的文化习俗中,有哪些禁忌?除了避免与猪有关的话题,是不是最好不要使用猫、狗之类的图片?如果投资印度的话,我们应该采用哪些不同的策略?它的吉祥物除了大象、孔雀之外,还是不是有其他(如印度教的崇拜物“牛”、印度U17世界杯的吉祥物为云豹)?等等。在苏州的产品、劳动力、资金“走出去”之时,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的走出去。另外,从文化传播本身而言,如何摸清对方的喜好、禁忌,制定我们的文化策略,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印制云中仙鹤、雄鸡报晓等中国人喜欢的双面绣等工艺品,发往印度,那十有八九是要退货的。因为印度人忌讳鹤、雄鸡、蛇等动物。而如果将含有丹顶鹤、桃花之类的工艺品向法国出口,也很可能滞销。
因此,从传播目标国的吉祥物入手,从他们的一些LOGO入手,了解该国的文化,是我们开展文化传播前必须做好的功课。
苏州文化对外传播的战略目标为:一方面,对外展示苏州的“软实力”——厚重的历史文化,比如是否可以拟定“苏州:16世纪中国的大都会”或“苏州:400年前的上海”为主题,向西方传播明代晚期苏州的繁盛——苏州人四百年前领导全国的诗意生活。当然,对第三世界国家,也制订一套相应的传播主题,营造苏州祥和、安康、富足的形象。另一方面,让苏州文化跟着苏州的企业、产品走出去(同时为苏州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提醒“走出去”的企业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跨越文化的鸿沟,助企业“走出去”一臂之力)。比如:号称名扬东南亚的老字号“黄天源”,究竟应该如何走向东南亚?值得我们思考——近年来,中文国际频道CCTV—4《走遍中国》摄制组来“黄天源”拍摄《过年》,对苏州饮食文化作了很好的报道,《舌尖上的中国》对苏州的面食(枫镇大面)作了很好的宣传,台湾的相关媒体也来苏州进行采访,这都是我们传播苏州文化的极好窗口,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我们应该作进一步的努力,不断扩大苏州文化的影响力,值得政府和企业相关人士深思:为什么肯德基,凭一个鸡块传遍全世界?记载于历代名家文中的苏州小吃,大名鼎鼎,却一个个销声匿迹了?这究竟是文化的问题还是体制、机制的问题?还是这三者兼而有之?
充分调研苏州文化对外话语体系研究的现状,从多重维度来分析苏州文化对外传播的重点,以及全媒体时代下苏州文化对外传播的多种策略。
1.从地理的维度来进行研究
立足苏州本地,面向世界。其中东北亚是重点、东盟是战略要冲,太平洋彼岸是重要节点,其他地区分头并进。这一地理的维度刚好与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相吻合。争取将苏州的话话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具体而言,从产业投资额度的视角,非洲、东南亚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点(张家港在埃塞俄比亚投资设立东方工业园、江苏AB集团在柬埔寨设厂、苏州大学老挝分校的设立等等),美国、澳洲、巴基斯坦等,有苏州企业(吴中集团、沙钢、东方恒信等)大笔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我们也必须兼顾。只有了解双方文化的差异性,我们从战略的角度,做好长期规划,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将苏州的文化与新产品走向世界。从战术角度,我们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开动脑筋,讲好自己的故事。只有自己独特的、且符合世界潮流的文化,才能言之有文,传而弥久。
从历史的角度看,从唐宋到明清时期,苏州对东北亚、东南亚的文化传播经久不衰。唐代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启航之地便是如今苏州的张家港;鉴真东渡,不仅使日本的佛教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还带去了医药、建筑等方方面面的文化,对其影响十分深远;自五代起,苏州地区的图书便传播到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诸国。如名噪一时的市井小说“三言”(冯梦龙编),就是在日本发现的。苏州在明末刻的《风流绝畅图》更是被日本人视为国宝。而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之一,便是苏州的太仓刘家港;郑和对东南亚的影响十分深远,至今都有把他当作神灵供奉的庙宇。泰国一些图书插图与明代苏州版《水浒传》的插图极为相似!1830年,暹罗(今泰国)的89艘船来苏州等地进行贸易,[8]苏州文化对其外影响至今犹存。另外,在明末清初吸收西方绘画因素的苏州画作,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这些苏州文化鼎盛时期的文化产品,在对外传播中,都可以作为对东北亚、东南亚沟通的工具或桥梁。
2.从文化载体的维度来进行研究
如宏观上紧扣与“中国梦”相适应的“文明”“民主”“进步”“富强”等理念,为域外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如上文提到的《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形象传播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新媒体传播体系”为例》,主要研究内容就是苏州文化对外传播的一种尝试。但这种宏观叙事的政府组织传播,较少涉及对人际传播的研究。其实单单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饮食文化、居住理念(粉墙黛瓦、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苏州有着相当的文化底蕴和话语权,从苏州园林到苏州丝绸、虎丘婚纱、枫镇大面、镇湖刺绣……这些既是旅游景点中的元素,也是苏州文化的载体。这些文化资源,苏州应该有着天然的话语权,但是我们缺乏更多、更好的方式将声音传到国际舞台上。现在英国剑桥大学,已建立了“全球昆曲数字博物馆”,并开通运行。[9]除了游客自发传播,我们是否可以用《欧洲人游苏州》《印度人看苏州》《巴基斯坦人逛苏州》《埃塞俄比亚人在苏州》……这样的微视频、微电影来进行网络传播?如果政府不宜直接出面组织,可以让文化部门的下属企业或文化企业来进行传播。对于合格或优秀的文化传播新产品,可给予资助或奖励。这样一来,不仅形式更灵活,而且官方色彩较淡,易为受众接受。
3.从文化“嬗代”的维度来进行研究
当今世界,高度紧张的工业文明、风云诡谲的商业文化无所不在,而作为代表节奏舒缓、才子佳人、男耕女织的江南文化的符号之一——苏州,无论是有着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昆曲、评弹、双面绣、吴门画派、桃花坞木刻……,还是广为人知、近乎“诗意的栖居”的“小桥、流水、人家”……,对中外人士而言,都有着极大的魅力。尽管苏州的城市化水平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镇化率达70%以上;但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传承与保留,无疑让发达国家的人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仿佛“穿越”到了“祖先”生活时代的旧影像中。
比如苏州的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就让来苏州旅游的欧洲观光人士感到莫名兴奋。因为他们的莱茵河、易北河、塞纳河等早就退出运输的历史舞台。而当他们现在看到京杭运河上的运输船队,看到船上人家——飘扬的旗帜、满载的货物、晾晒的衣物、劳碌的船娘或船老大、猫猫狗狗、花花草草时,仿佛穿越到自己国度上个世纪前的情境。
如白先勇先生将苏州的昆曲《牡丹亭》改造成青春版的样式,以芭蕾的方法让青年男女演员“开肩、开胸腰”,即使演员练得龇牙咧嘴也在所不惜,以迎合国外观众的审美习惯,获得了巨大成功。它不仅征服了海峡两岸的观众,促进了两岸的文化认同,还“远销”海外,在美国加州、英国伦敦、希腊雅典连演多场,大大扩展了苏州文化的对外话语权。
近些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势头发展迅猛。同时,许多企业文化遭遇水土不服的事,也时常发生。近两年,苏州某企业家就因为没有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而损失3000万人民币。所以苏州文化的对外传播,还有一个企业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的问题。
如果一个企业,不了解投资国的文化,不了解其政治、历史,风土人情,而贸然投资,必然惨遭失败。那种在国内总是认为“老总说了算就行”、“老大能搞定、其他就能统统搞定”的文化观念,已让不少企业家折戟沉沙——即使在非洲,工会、地方政府乃至社区、环境保护组织等势力的强大,给这些“土豪”们当头棒喝!即使在商业贸易中,国外的环保壁垒、制度漏洞等也成为企业家的噩梦——一些企业主因为不了解这些西方国家的“BUG”而被骗得倾家荡产的事,屡见不鲜。苏州婚纱行业中,经常会有从事电商销售的企业抱怨:被买主试穿过的婚纱又退回来了!其原因就是这些海外客户利用国外销售网络偏袒购买者的偏好(也可称为“漏洞”),故意在婚礼前预定好,用完后又随便找个理由把穿过的婚纱退回。所以,国外的“枪炮文化”“抢劫文化”“骗子文化”等等,我们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早在2004年,TCL多媒体(TMT)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阿尔卡特的移动电话业务败北、付出2.2欧元(24亿港币)的经典案例,在企业界几乎成为企业家“走出去”的必修课。表面上,这只是经济上的损失,但其失败的背后,是文化上的冲突。李东生说:“在欧洲进行重组的时候,我们聘请了当地最好的机构为我们进行评估,对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了解得不可谓不多,但是,这些机构给出的却只是‘面’上看得到的东西,欧洲市场上的潜规则,只有在并购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够了解和理解。”比如,作为老总和控股股东,“招人招不到,裁员裁不了”[10]。因为计划都是前董事会与工会等在12个月以前就制定好的,而且谁都无法改变。欧洲这种数百年来的契约观念、法律观念,是一般的中国人难以理解的。
所以,苏州的宣传部门,如果能够与商务局、侨务、苏州高校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等互相多沟通,成立类似于“企业家对外投资联络会”,采用微博、微信或发布电子公告、电子邮件提醒等方式,让企业家多学习、了解所投资国度的包括历史、政治、习俗等等在内的文化,必然能够有效减少乃至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说到底,苏州企业“走出去”,民主、法治、知识产权等观念还得补一下课,投资国当地的政治、文化等课程如果没有办法面授的,必须用新的传播方式(如两微一端),让他们知晓和学习,以少走弯路。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作为中国对外传播战略的重要节点。苏州的张家港、太仓分别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苏州对外传播历史不可谓不悠久。现阶段如何构建起新的文化对外传播体系的关键维度及传播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建议相关学者和专家从苏州优秀文化(自身)传播的维度,以及从苏州企业“走出去”(他者)的维度,深挖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苏州文化对外传播的资源库。采用整合营销策略,综合协调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实现传播信息的统一、传播目的的统一和苏州文化对外话语权的统一,建立与国际受众的双向沟通,弘扬苏州优秀文化,打造苏州文化品牌,抢占苏州文化对外传播的高地,向全世界展示苏州的美好形象。同时,也要加强对文化企业、文化人的著作权、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做好对“走出去”企业的文化普及和教育。对外展示出苏州儒雅、细腻、文明、包容的风采。